不做浪费型的人,但花钱要花得心甘情愿,有乐趣。
很多人在加薪后都认为将可迅速地存下一笔“巨款”。事实上,存款与工资多少不见得成正比,能否存得巨款,更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性格。通常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善于存款的黏着质型;另一种则是不善于存款的躁虑质型。
黏着质型的人通常是属于固执保守派。这种人对金钱非常重视,无论何时何地他口袋有多少钱,他都能一点也不差地说出来。他的薪水也许不多,但存款却惊人。他们是属于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人,而且经常带些神经质,疑神疑鬼,平常是能省则省,不能完全享受金钱所带来的乐趣。
躁虑质型的人则是属于及时行乐派的浪费型。或许是心理上的问题,他们常有些自暴自弃的行为,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此类型的人工资再多,也不会有太多存款。凡事拖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到时候再说。
以上两种都不足取,黏着质的人虽有存款,但无法享受到花钱的乐趣,躁虑质的又过于浪费,我们花钱要花得心甘情愿,花出乐趣来。
每个人选择礼品时,经常在无意识加入自己的喜好,即便是价额颇为高昂,也会产生这也是自己所喜爱的这种心理,而不去在乎其价格的高低了。
然而,事实上,无论自己对于某件事物的喜好程度如何高、评价如何好,均无法保证受礼者真正喜欢,有时反而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自我式的礼物本身就带有把自我一部分强迫地推予他人的色彩,从而去支配对方回礼时的选择性,这已失去送礼的原意,只有赠送对方所需要的物品,并且能真正表达自己的诚意,才是真正送礼的艺术。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一般人在获得意外之财时,往往会深感不安,只想花光而后快。
任何人都会希望自己是大富翁,能够过富裕优越的生活,但是,当真正意外或幸运地获得一笔与自己生活水准差别甚大的钱财时,却往往会惊慌失措、终日惴惴不安。
从社会上许多例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某些因地价暴涨而获致高利的暴发户,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这些巨款,有些人甚至终日酗酒、沉迷赌博。也有许多自幼即贫穷、困苦的孩子,一旦拥有了豪华洋房,却无法适应。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主要由于突如其来的新状况与自我认知相冲突所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必须深受过去生活模式的影响,一旦超出这种模式太远,个体即无法配合,因而产生了种种无法适应的状况。
所谓来得容易去得快,非分之财总是很难留住。但是,此时若能冷静地加以思考,即可把这份意外之财做最妥善的运用。如何才能消费得有价值呢?一个谦虚有礼的客人,往往能以最小的金额换取最大的依赖感。
在请客与被请的交际过程中,被请人如果谦虚有礼,能以不好意思之类的客气话致谢,而非一副受而无愧的态度;相信必将获得请客者极度的好感。
当两位朋友一同出席某企业公司董事的宴会,宴会结束后,其中一位朋友连连向这位董事长道谢,并说老是接受您的招待,真是不好意思,下次一定要让他回请。一般来说,因为不论身份、地位,他都是处于较低的阶层,在接受长辈邀约时,只要表示谢意即可,不必大费周章地回访。然而,这却正是他受这些老前辈喜爱的地方。当然,老前辈请年轻人吃饭,上司请下属消费,并不致认为是负担,但因目前社会上大部分的年轻人存着理所当然的处世概念,一旦有人打破它,自然心存好感。相反地,若因常常被请客,不用自己花钱而沾沾自喜,则必被视为贪小便宜的人。
优越感若得到满足,即不会在意金钱上的损失。
许多经常捐款的公司、团体或个人,在捐款都会遇到相同的困扰,那就是到底该捐多少钱?总是为了金额的多寡犹豫不决。通常都会先询问别人捐多少,加以比较斟酌来确定自己的金额。被询问者多半回答差不多啦,然而,这个答案往往不能满足询问者。询问比较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标准金额,以免除被批吝啬的尴尬。
为此,许多人都不愿第一个捐款,深怕确定不好捐款的准绳。另一方面,还可解释作不服输的精神,他人能捐1万,我总不能只捐5千。往往这种攀比意识都很强烈。对募款者而言,对这种情形自然很满意。因此,捐款登记簿上头一个名字,必定是捐最高额者,这也是巧妙地运用人类的竞争心理,提高捐款金额所作的心理战术。这种心理战术是随处可见的,不仅在捐款上如此,购买衣服时,为了使顾客很快且自愿地付款,店员常在顾客选购物品时给予赞美:你一眼就看中这件,眼光真好!既适合你又能表现气质……顾客原本打算讨价还价的话便不好意思说出口,并且高高兴兴地付款。这是由于店员使顾客的优越感得到满足,便不会太在意金钱上的损失。
2.花钱要花得心花怒放。
被人称善于使用金钱时,便好似称赞自己人格高尚一般地喜悦。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人称为吝啬鬼、一毛不拔,因为被人称做小气鬼和铁公鸡是非常没面子的事情。因此,经常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出现,即使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能没面子。从以上这两种人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说:是否能成为一位富翁,就在于你是否能接受小气、吝啬的称号了。
个人在使用金钱方面,常会受到大家注意。本来,每个人处理金钱的方式与他人并不相干,纯属个人自由。然而,他人的评语却会带来强烈震撼。
原因何在?归纳结果才发现:用钱的方式反映了个人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欲望也与理财方式有关,如果自己的理财方式被批评,就像将自我欲望在他人面前展露一般,会非常地恼怒。由这些例子,可知任意地批评他人理财无方,无异于伤害别人自尊,甚至破坏他人声誉,应当尽量予以避免。
没有一个人会对赞美之辞无动于衷,即使明知道只是奉承谄媚的话,也会让人觉得愉快。因此就算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在众人的鼓舞下偶尔也会大方请客的。
3.花钱别花得忧心忡忡。
大多数人拥有花钱的自由时,反而无法真正随心所欲地消费。日本有一家自由上下班、自由取用公款做事的永谷元公司。这个公司的职员可在两年的期间内不做任何事,而只须找出开发新产品的创意,不管是旅行国外或做其他事情,都可任意使用公款。许多人都对这种上班制度大为羡慕。
但实际上这种公司的职员,却感受到了格外大的压力。因为人在天性上即具有责任感,而且坚信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理念,于是,不须准时上下班可自由取用公款做事的职员,反而比一般打卡更准时,同时更不会滥用金钱。
许多母亲都对孩子不喜欢念书感到苦恼,经常询问教育咨询中心该如何是好,此时,最好不要再说要用功读书、不读书成不了大器之类的话,可试着采取自由的态度,孩子反而会因害怕不受重视而自动自发地读书。刘先生即是利用类似的心理战术,改正了太太浪费的坏习惯。他们刚结婚时,家计支出全由刘先生管理,由于太太是大小姐脾气,动辄花费巨款购买物品。刘先生干脆就将家计转由太太全权处理,她感觉到持家艰难责任重大,挥霍的坏习惯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