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学佛的历程,很多人都碰到过很多老师,尤其是出家人,碰到的师父更多。为什么我们每跟随一位师父,最后都会否定这个师父呢?我们是否真的拿出了身心、性命跟这位师父学?我们跟随这位师父究竟有多久?我们付出了多少?
绝大多数人都是仅凭看了一位师父的几本书,跟随他很短的一段时间,通过外表来判断这位师父,发现这位师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就冲动地转变了方向!
而老师看学生,就像父母看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得再清楚不过。但又无法告诉他,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告诉他。因为他需要这个成长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人这个过程短一些,有的人这个过程很长、很长。
在座的,有的是做母亲的,有的是做父亲的,当你们的小孩沉迷于一辆玩具车,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你会不会把他拉开,把他骂一顿,不让他玩呢?会不会在旁边急得又跺脚又叫又骂:为什么有真车你不玩,非要玩这个玩具车呢?!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会回答。
为什么一个大人,你就是给他玩具车,他也不玩呢?这就是佛门里所讲的“见地”!他已经成长了,认识到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了。
一旦他认识到真的,他就有胆识去学真的,去开这部真车了!即便很累,他也愿意学。尤其在学的过程中,如果他很用心、很投入,会忘掉周围的一切。只有当他忘掉一切时,他才能完全与这部车融为一体。
会开车的人都知道,人、车、路三者合而为一,才能把车开好,开车技术才算到了家。学佛即将入道的时候也是如此,把自己忘了,甚至在用功的过程中,连方法也忘了,没有感觉到自己在用一个方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利!
为什么修到这个程度会感觉不到自己,也感觉不到这个法呢?因为他通过“谦恭心”这个方法走进去了,才会出现这种状态。一个人的谦恭心是很难培养起来的。为什么有些人的谦恭心培养不起来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他的业障深重!
我们见到佛能生起恭敬心,为什么你见到佛生不起恭敬心呢?这就是业障!既然你想学佛,为什么谦恭心生不起来呢?你往往会为自己开脱、找理由,说与他无缘!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可能与这个佛有缘,与那个佛无缘,佛与佛是同一体的!
最初在培养谦恭心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有为法、勉强自己的方法,强迫自己去做,去学着奉献,学着顺从。时间久了,谦恭心就产生了,我执就会逐渐退到一边。我们人在接受一件新鲜事物时,几乎都是先通过有为的手段。一旦接受了,就会进入一种自动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去了!就习惯成自然了。
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连头都不会磕,而且磕头的时候,看到人多,还会脸红,觉得不好意思。我自己就有过亲身体会。我出家后第一次回家看父母时,还换上了俗家衣服,不好意思穿出家人的衣服,怕父母生气。
为什么自己愿意当和尚,回家看父母又不好意思穿和尚衣服呢?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穿着这身和尚衣服,走到大街上,感觉无比光荣,无比自豪!
我知道要穿上这身衣服很难!而我穿了十几年也没有脱掉。曾经和我一起的有几十个人穿这身衣服,如今已有一半脱下这身衣服了。虽然他们还有信仰,但是这身衣服他们已经穿不起来了!也许这身衣服我穿得也不是很整齐、很庄严,但始终还是穿在身上没有放弃。
出家稍久一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寺庙一直没有动,就像生了根一样,而出家人呢?一年会换好几轮!去年冬天我回到我读书的地方——闽南佛学院,那里的领导已经换了十几轮了,也就是说一年就换一次。而寺院呢?依然如故。无怪乎自古就有“铁打的寺庙,流水的僧”这一说。
我们在学静坐的时候,心里的妄念与烦恼,和这个道理一模一样!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烦恼。而每一个念头出现以后,都不会定在那里不跑。如果你真的产生了一个念头始终没有走掉,那也是一种定。问题是每一个念头都留不住,念念都在跑,念念都在产生。
无论你产生哪一种念头,你学佛的谦恭心与奉献精神必须始终存在。因为学佛是从奉献中学,悟道是从谦卑中悟。要想入道,首先要悟道。不悟道,你就看不清方向;方向找不到,你就不可能入道。
刚才讲到,见地的一半是谦恭心,是奉献精神。这种奉献不是专指佛门里的奉献,你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奉献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地奉献,才能把自己的心量打开,让自己变得胸襟宽广。既然学佛,就要有佛的心量。以凡夫的心量,永远无法与佛相应。
如果你采用索取的方式来学佛,这样做一段时间后,如果你很细心,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身心越来越干枯。因为入道靠的是法脉的力量、传承的加持力。如果你没有谦恭心和无我的奉献精神,这种加持力和法脉的力量你是得不到的!因为这种传承的力量无法进入一个凡夫的心中。虽然它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凡夫的我执和狭隘更坚固。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特别慢呢?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的头脑很复杂,外面的东西进不去。”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你想学东西,就要把自己的头脑空掉,放弃过去所有的知见。虽然明师的力量无处不在,但是凡夫的我执与成见也是无处不在!如果你不能放弃我执和成见,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修炼,都无法进入核心,只能在外围打转。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头脑里所有的成见都放到一边,否则是学不进去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我们过去所学的东西都不要了,而是为了学到更新、更多、更好的东西,要把我们原有的东西暂时先放到一边。不是不要了,不用了,将来还是要用的。
就像你想把新家具搬进你的房间,必须把你房间里原有的旧家具先搬出来,放到一个地方,腾出空间,才能把新家具搬进去。
如果一个人在世俗上就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有一天他出家当了和尚,还是一样贪生怕死,贪图享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投入,就会成功;只要敢做,也会成功!
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个胆量了。尤其是现在学佛的人,更没有这个胆量!比起世俗的人差多了,简直无法跟世俗的人比。世俗的人有那股力量,那种不顾一切的精神去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一旦转向学佛修道,也同样会有忘我的精神,有同样的力量!
我们已经是学佛修道的人,却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没有忘我的精神,这就意味着过去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也是如此。有一天我们不学佛了,还是如此。
问:学佛的人能不能庄严国土?
师:庄严不了。学佛的人庄严不了国土,连自己的房间都庄严不了。你们去看看学佛人的房间,大部分都像狗窝、猪窝一样,学佛的人百分之八十都是大老粗、土包子,他们怎么能庄严国土呢?连自己十几平方的房间都庄严不了,还庄严什么国土呢?
也许我的表达方式不对,很难听。因为我本身也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我要是个文人墨客,一定会表达得很婉转,让大家都乐意听,容易接受。可是你们不幸运,碰上一个大老粗讲开示,所以只能听到让你们不开心的!
一个人的房间不整齐、不庄严,他怎么可能把外在的环境搞得整齐、庄严呢?一个人的内心一团糟,一塌糊涂,他怎么可能改变外在的环境,使它整齐、庄严、清净呢?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以前讲过一个问题,在这里住久了的人都知道,我们这里最早的几个种菜的人,菜地里的草长得跟菜差不多,他们也看不见。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菜地里的草会长得跟菜差不多呢?为什么他们会看不见呢?
后来换了两个北方的比丘尼(现在走了一个,还有一个在),她们两个把菜地打理得一棵草都没有,根本找不到草!为什么这两个比丘尼种菜,菜地里一棵草都没有呢?为什么她们的眼里容不下一棵草呢?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现在那块菜地是明厚在管,也是看不到一棵草。为什么前后几个种菜的区别会这么大呢?最初那几个种菜的,他们的内心本身就长满了贪、嗔、痴、慢、疑的杂草,他们从来不用心去拔,他们也看不见。既然看不见内心的草,外面的草也一样看不见。他们锄内心的草马马虎虎,觉得过得去就行了。同样,他们锄外面的草也是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了。因为他有一颗马马虎虎的心,到哪里都是马马虎虎,一马虎到底!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很严,所以对环境的要求也是庄严。他不允许自己内心长贪、嗔、痴、慢、疑的草,所以也不允许外在环境长另一种杂草!他内心喜欢清净、整齐、完美,所以他做外面的事情也追求整齐、完美。
实际上我们在外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写照和显现。常听到一句话:人的心哪,很难了解,看不透!这是俗人说的话。实际上你看一个人的言语、衣着打扮、房间摆设、走路方式、坐姿,就完全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状态。内在的形象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