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又新来了一些居士,他们希望我今天晚上把静坐的基本方法再讲一次。过去已经听过的出家师和居士们不妨再听一遍。虽然是重复,但也有很多是没讲过的。
很多人想学佛,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在学佛的人逐渐趋向知识化、年轻化,素质越来越高。过去信佛的人多一些,现在学佛的人有增加的倾向。因为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只有学佛才能成佛、做佛。
信佛不需要实践,只要相信有佛、有因果报应、有六道轮回就够了。而学佛呢?不仅要相信这些,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去修学。
譬如当初悉达多在出家之前就相信有佛了,当他学完各个教派的经典,修完他们的方法之后,觉得不究竟,才离开皇宫,到深山老林里去探索、深究,进一步才获得了圆满。他也是在人的基础上才大彻大悟。也就是说一个圆满的佛也是通过信佛、学佛,最后才成佛的。既然学佛,就要懂得学佛的基本理念和修行方法。
世俗间的任何一门学问、技艺,都需要老师教,也都有一些方法和技巧。何况我们现在学佛,怎么可能没有方法,不需要老师呢?靠我们自己慢慢摸索、领悟不是不可以,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很多时候靠自己根本无法领悟。如果有一位过来人从旁指点,旁敲侧引,则完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初释迦佛在修行途中,也有很多老师教他修学。在这里我讲几句题外话,很多保守的出家师父认为修行只能拜一位师父,跟一位师父修学。拜的师父多了,就是背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不该有的心态和认识。
当初释迦佛就认了很多师父。当他成佛以后,并没有否定这些师父的教化,只是说他们不究竟,不圆满。他是在这些师父的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才获得了圆满。修行就如同上学,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老师。即便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佛了,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仍然是我们的老师!一个真正的老师绝对不会怕学生超过自己,恰恰相反,他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比自己强!
一个出家人可以拜三到五位师父,你们居士同样也可以,甚至可以拜更多。无论大家将来修行有多高,地位有多高,曾经教过你们修行的老师,仍然是你们的老师!
学佛修道不外乎调理自己的身心。刚才静坐时,我听到那边有一位女同胞一直在打哈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坐姿不端正,气血不畅通,头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气血补充,因为缺氧而打哈欠。
缺氧就像电灯电压不足,灯光发红一样,坐在那里头脑就会发昏,想睡觉,一直打哈欠。如果你的姿势调得很端正,气血不断地往上输送,你的头脑得到足够的能量,不缺氧,怎么会昏沉、打哈欠呢?只会越坐越精神!
所以静坐的第一步,姿势非常重要。如果你最初就把姿势调端正,在以后的修行途中,就不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禅病,譬如胸廓胀痛、胸部憋闷等。有的人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出现小腹胀、胃胀、背部(脊梁骨一带)胀,这都是因为初静坐时姿势不端正导致的。
但是在调整姿势的时候,身体往往会疼痛,感到很不习惯。因为我们的身体自由散漫惯了,你突然让它固定一个姿势,它会很不习惯。所以坐在这里会觉得浑身疼痛,身体扭来扭去。
一般来说,姿势调端正以后,只要一个星期,身体就习惯了,也就接受这个姿势了。接下你就会觉得越坐越舒服。尽管你头脑里的杂念很多,但是你会感到你的身体是通畅的。
姿势调端正以后,接着就是调呼吸。因为我们全身布满了经络。经络就像水管,如果你的姿势不端正,就如同把水管折叠起来,气血就不能很好地运行,就不畅通。
当气血不完全畅通时,身体就空不掉,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存在,身心就无法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无法与灵性的力量沟通。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修行,无非是把我们这个个体融化掉,与整体合而为一。
调完呼吸以后,接着就是调思想意识,也就是处理这个妄想纷飞的头脑,处理心里的杂念。修道不外乎修身心,离开身心,就没有修道的基础了。
至于盘腿的姿势,是左腿放在上面对,还是右腿放在上面对呢?譬如我们每晚静坐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可是你的腿一口气盘不了两个小时,中间就需要换一次腿。如果你前一个小时是右腿放在上面,换腿之后就变成左腿放在上面。
实际上哪个在上面,哪个在下面并不重要,关键是把姿势调端正,让气血畅通。你们回去静坐时,坐的垫子最好跟你们今天晚上坐的拜凳一样,前面低一点,后面高一点。这是禅堂里专门设制的一种禅凳。过去是用蒲团,是圆形的。后来为了便于挪动,就改成了木头做的。
如果你家里没有禅凳,可以坐在一个二寸高的垫子上,枕头之类的都可以。后面垫高以后,气血就容易从尾巴骨通过。如果后面没有垫高二寸,和前面是一个平面,气血就不容易从尾巴骨通过,会淤在尾巴骨这一带。
初学静坐的人一定要坐二寸高的垫子。长期静坐的人则不需要垫高。但是坐习惯以后,还是喜欢后面高一些,这样腰杆自然就挺起来了。
如果你平平地坐着,后面不垫高,坐久了很容易驼背。一旦驼背,前胸这一带就很容易产生淤气。因为你的背往前一弯,脑袋一耷拉,气就容易淤在胸部,时间一长,前面这块骨头就会隐隐作痛。
如果后面垫高,腰自然就容易挺起来。为什么女同志穿着高跟鞋走路,腰就容易挺直呢?这个现象女同志们最清楚!我们静坐也是如此,后面一垫高,腰就挺直了;腰一挺直,肩膀自然就塌下去了。
一个坐禅坐得好的人,他的肩膀一定是塌的。当一个人生理的气沉下去以后,他的肩膀肯定会塌下来,不会往上抬。肩膀抬得高,说明生理的气没有沉下去,心理上也没有放下。如果身心都放下了,肩膀一定是塌的,脖子则是伸得长长的,往上伸。当气沉下去不浮了,思想也容易静下来。
至于手怎么放,一般来说是两手相叠放在腿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两个大拇指对碰。下颌微微内含,同时感觉鼻尖和肚脐在一条直线上。目光落在前方一米处。这是最标准的姿势。如果看得太远,说明头抬高了;如果看得太近,说明头偏低了。所以目光落在一米处最合适。
如果是年轻人,感觉到身体很热,火力很足,可以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上,体内的热量很容易就释放掉。如果感觉到体内热量不足,没有多余的热量需要释放,就把双手叠放在腿上。
眼睛是闭着好,还是睁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譬如你昏沉了,就把眼睛睁开,这样就不容易睡着。如果你很散乱,睁开眼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就把眼睛闭上。这些都是活的法,不能把它定死。
有的人会问:舌头是不是一定要顶着上腭呢?这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的年纪大了,生理的能量不够用,或者生理的能量已经趋向枯萎(譬如四十来岁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岁,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在渐渐枯萎。而有的人六十岁了,看上去像四十岁,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很充沛、很活跃),就可以将舌头弯回来顶住上颚。有的年轻人精力很充沛,就不需要把舌头弯回来顶住上颚,否则容易引起****旺盛。
用舌头顶过上颚的人都知道,顶上十几分钟就会感觉到口水特别多,这是津液缓缓而来的结果。有了口水就把它咽下去,沉入丹田。连续坐上两天,精力充沛的人就会****特别旺盛。老年人则会感到精力变得充沛了。
一般说来,年轻人不需要舌顶上颚。老年人、身体精力不够用的人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舌头一顶上颚,肾水就被激活了。尤其是盘腿的时候舌顶上颚,激活的肾水不往下走。因为盘腿的时候,两条腿麻木了,肾水下不去,就被逼着往上走。所谓的“还精补脑”,就是让身体下部的能量往上输送给头脑。
当姿势调端正以后,就要理顺生理的气血,要调呼吸。不过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说,姿势调端正了,再调呼吸时,会感到生理的气血反而不通畅,坐在那里会觉得身体很胀,很别扭。因为生理的气血已经习惯了它原来的走向,你现在通过一种姿势改变它,让它往另一个方向走,它会感觉到不习惯。你可以通过调呼吸来适应这种变化,只要坚持做一个星期,气血的走向就会扭转过来。
一上座,脖子往上一伸,肩膀往下一塌,双手叠放在腿上,鼻尖与肚脐成一条线,眼光落在前方一米远处。这几个动作要在一念之间完成。形成习惯以后,你一盘腿,姿势自然就符合标准。
接着是往外呼气。至于呼几口气,凭自己的生理感受而定。譬如呼三口气你就感到身体空了,上下通了,已经形成一个通道了,你就不需要再呼了。如果呼了三口气,乃至五口气,你仍然感觉身体很憋,很胀,很难受,就不妨再多呼几口气。
每次呼气,要用鼻子吸气,沉入丹田,再用嘴巴呼出去。这一点一定要记清楚:是鼻吸口呼——用鼻子吸气,是细微的吸。张开口呼气,是粗犷的呼。因此调呼吸是:细微地吸,粗犷地呼。这种呼吸方法吸得少,呼得多,吸得慢且细,呼得快且大。这样一来,呼的量大于吸的量,身体就容易空掉。一空,就容易通;一通,身心就容易忘掉。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基础知识和静坐方法!虽然它是有为法,但它是我们将来进入无为法的唯一基础!很多人坐久了以后身体出现问题,心里产生幻觉,严重的还造成精神病,这些都是因为最初姿势不端正,气血走错了轨道而导致的。
本来气血是向这边走的,可是由于你的姿势不端正,坐在那里东倒西歪的,把气血逼到另一个方向去了。生理的气血错乱,实际上就是精神错乱。有些人精神上受到打击后,出现了心理问题,就是因为生理的气憋在一个地方不畅通,就进入另外一个轨道。生理的气一错乱,心理就会出毛病。
当往外呼气时,你感到身体很松、很空了,就不用再呼了,这时候就可以采用自然呼吸。
同样长的一段文字,有的人可以一口气读完,有的人要换两口气读完,有的人则需要换好几口气才能读完。有的人唱歌可以把尾音拖得很长,有的人则不能。说话也是如此,有的人一口气可以说好几句话,有的人只能说一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每个人呼吸的长短不同。无论是唱歌、说话,还是读书,都是在呼气的状态下把声音发出去,绝对不可能在吸气的状态下唱歌、说话,或者读书。因为往外呼是一种释放。譬如比武的时候,出拳发力也是在呼气的时候。
常人的呼吸是从鼻腔吸到咽喉,马上就呼出去了。身体素质稍好一点的人,是从鼻腔吸到胸腔,然后呼出去。而修炼的人,或者没有修炼,但精力充沛的人,吸进来的气是沉入丹田。
气吸入咽喉就呼出去的人,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比较多。气沉入丹田的人,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很少。这种类型的人,无论干活、跑步,还是唱歌,都不容易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如果读书,一口气可以读三十多个字。因为在读的过程中,他丹田里还有气没有释放完。而气吸到咽喉的人,读书、唱歌、跑步,都需要很频繁地吸气。因为他吸气的路途短,气很快就释放出去了,所以马上又得吸气。
同样的道理,你把气吸进丹田,由于吸气的路途长,时间长,杂念就不容易产生。如果你把气吸到咽喉,由于它的距离短,时间短,速度快,杂念就容易产生,头脑就不容易安静下来,思想就很难集中。
既然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在静坐的时候,就要把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要习惯性地、有意识地沉入丹田。一旦你把这个方法训练成了习惯,平时在生活中,乃至睡觉的时候,吸进来的气自然就会沉入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