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评定的界定
学校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评定。在发达国家,如果问及教师或家长,学校心理学家是干什么的,他们很可能回答说,是进行心理测验和筛选那些需要特殊教育的落后学生的。学校心理学家通常受过心理教育评定方面的良好训练,是学校中惟一有资格、有能力从事系统评估的人。
在学校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心理教育评定。不仅个别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心理教育测评,而且整个的教育过程和学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评定与测评。如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及对任课教师的评价等,只有经过评定,我们才能了解现有的教学水平或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才能知道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一、心理教育评定与心理测验
对学生或某一教学过程评定时,我们经常遇到若干容易混淆,甚至有时被人们相互代替的术语,它们是:评定,估评,诊断和测验。我们认为,这些术语有相同的方面,都是用于判断、识别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念,但它们的水平有所不同。
评定与估评是两个十分接近的概念。心理评定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指运用各种观察、测评手段,围绕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综合评价过程,评定包括各种系统化和客观的观测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收集观察资料。而估评则常常与某一目标或方案的完成情况有关。例如,实施某一教学方案或干预方法之后,我们通常要估评一下其效果如何。
1.评定与诊断
心理诊断也是围绕着问题的解决,但它通常是与心理疾病的病因归类有关。心理诊断一般有两个含义:(1)对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状态有关的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2)依据某一为人们共同接受的分类体系对个体状态确定名称。诊断通常针对某一症状或一群症状做出确切的归类,判断它们属于什么心理疾病。而心理评定则广泛得多,它不限于对某一心理疾病或某一行为症状的分类,可包括对某一组织行为、某一教学方案、某一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2.评定与测验
心理测验仅仅是评定的手段之一,仅凭测验所得到的资料,不足以指导心理干预。心理评定与心理测验有三个主要区别:(1)心理测验的基本取向是测试的,而心理评定的基本取向是问题的解决;(2)心理测验主要关心的是描述和研究群体,而心理评定更关心的是问题情境中的特殊个体的分析与描述;(3)在心理测验中,对临床的专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测验人员最有发言权,而评定过程中,咨询专家的作用是很关键的。
在学校心理学实践中,最基本的工作是心理评定,即对学生、教师及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多水平的综合评价,而心理测验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组成部分。
二、医学诊断的评定模式
学校心理学的评定长期遵循着医学诊断的模式,由于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心理疾病一直是评定的重点。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接受评定的人是偏常的、变态的或有心理疾病的,在医学模式中,评定与诊断相差无几,目的在于了解与确定不良行为的性质、起因、分类,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学校心理学家的一个基本工作是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分类诊断,即收集、解释和评价所有的资料,以确定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上属于哪种有关的范畴。这种分类诊断实际上是给予学生一个标签,如称之为多动症、言语表达缺陷等,会产生一种“污点效应”,使学生及家长感到抬不起头来,也易使其他人对学生产生歧视感,目前,心理学家对分类诊断十分慎重,除非确有把握,一般不轻易贴标签。诊断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在诊断过程中,一个明智的做法是在对学生症状做出大致的归类的同时,说明与这一归类相似的范畴,说明使两者得以区分的实质性因素。
2.应当看到,儿童不像成年人那样相对固定,他们处于发展和发育阶段,因此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多具有边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他们的症状可能因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或者有其独特的发展特性。此外,不同的评定者也很可能对同样的资料做出不同的判断。
3.在诊断中还要注意评定者与被评定者发生的关系的性质。无论受过多么出色的训练,学校心理学家在诊断时总摆脱不了对被评定者的关系。对心理障碍诊断时,诊断者总是通过人际关系的中介收集资料、观察症状,并将之融会于所掌握的理论中。正是在这种人际关系中,评定者揭示着儿童的发展、情绪和智力的功能及其教育、家庭、社会的影响。评定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关系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理解被评定者的内心世界。
心理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至少包括六个环节:
(1)观察:询问、查看儿童的行为表现
(2)描述: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系统描述
(3)确定心理障碍的原因
(4)对心理障碍进行分类
(5)对心理障碍进行预测
(6)提出控制和矫治的计划
对于学校心理学家来说,诊断过程中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是考察学生对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能做出的反应,学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之中,每个学校和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治疗方案的确定要结合这些特点,利用这些特点,这样才易于为学生患者所接受。
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必须遵循着一定的标准,国内目前对残疾儿童的诊断有相对固定的标准,对心理障碍的儿童的诊断尚无权威的标准。在此,我们介绍一下国外的有关情况。
美国的学校心理学有诊断心理障碍的儿童时,一般都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所颁布的诊断标准,现举第三版如下:
儿童发展过程中阅读障碍的诊断标准
A、经由标准化的、个别实施的测量表明,阅读成绩明显低于参照其学习能力和智能而确定的预期水平。
B、阅读方面的障碍严重妨碍了其学习成绩或需要阅读技能的日常活动。
C、障碍不是由于听敏感性或神经障碍引起的。
儿童数学障碍的诊断标准
A、经由标准化的个别施测的测验表明,数学成绩明显低于根据其学能和智能而建立起来的预期标准。
B、数学障碍已严重地妨碍了其学习成绩或要求数学技能的日常活动。
C、障碍不是由于视、听敏感性和神经障碍引起的。
儿童发展中言语接受障碍的诊断标准
A、言语接受方面的标准化测试得分明显低于非言语智能方面的标准化测试的得分。
B、这一障碍严重妨碍了学习成绩和需要理解言语词汇的日常生活活动。在更严重的事例中,这一障碍表现为不能理解简单的词汇或句子。在不太严重的事例中,可表现为理解某些词汇如空间方面的词汇出现困难,或不能理解较长的或较复杂的陈述。
C、这一障碍不是由于一般的发展性障碍,如听力缺陷或神经障碍引起的。
发展性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
A、参照其年龄和智能,其需要运动协调的日常活动的操作明显偏低。这一障碍可表现为达到运动目标的迟缓(走路、爬行、坐)、拿不住东西、书写水平低下或运动操作低下等。
B、这一障碍严重妨碍了学生成绩或日常生活活动。
C、这一障碍不是由于已知的身体障碍如脑瘫、偏瘫或肌肉退化引起的。
这些诊断标准虽然有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具有权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例如,同一心理学家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同一个人的评估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或不同的心理学家使用同一测评工具对某一个人会得出不同的评价。有时,某一个人此时被测试为符合诊断标准,过一段时间后测试则不符合这一标准。还有一些介于诊断标准临界点上的边缘人,难以做出确切的判断。
心理评定的信效度
科学的评定要求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它不同于生活中给某人做鉴定,或根据印象对某人做评语,信度和效度是心理测验中经常使用的概念。让我们在此作一下简要介绍。
一、信度
测量的信度又称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的结果要保持一致。在测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误差,一种是系统误差,它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一种是非系统性误差,或称随机误差,它影响信度。非系统性误差包括个人的对量表的内容的熟悉程度,疲劳状态,努力程度等。在学校环境中,有些心理测试虽然量化方面很出色。使用方便,但所产生的结果可信度很低,因为被评学生和评定者均可影响信度。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随机误差,学校心理学家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某一诊断中运用不同标准的测试工具,如用韦氏和比纳智力测验同时测查学生,这样可解决评定者和被评定者造成的随机误差。这一信度叫做判断内信度。一是让几个心理学家分别解释某一测量结果,这也是解决随机误差的方法,这一信度叫做判断内信度。
二、效度
测量的效度是测量中最重要的指标。所谓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量能够测验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一个信度高的测验也许并不能反映出所测量的内容的特性或水平。
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是对一定目的而言是有效的,所以,断言测量的效度时,总是相对于它测量什么有效,测量什么无效。所得结果符合测量的目的,即为有效。如人格测量有多种,都是针对人格的不同方面的,效度就是考察它是否测试了所指向的人格方面。确立效度有许多方法,如表面效度、构想效度等。心理测试的书中有专门的介绍,故不在此重复。
心理评定的策略
一、特异性与一般性评定
心理评定不外乎要解决两种差异:一是个体内部的差异,另一是个体间的差异。特异性的评估要评定第一种差异,一般性的评估要解决第二种差异。
特异性评定指向儿童个体的独特的发展史及其塑造儿童的环境和个人因素。这种评定指向儿童的健康、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家庭生活、残疾性、才华、教育背景的特色等。这一评定所要回答的是个体病理学,适应的动机和预测性。通过了解儿童的生活史,我们可以知道他的经历特殊的挫折和冲突,他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矛盾,以及他的心理发展是否平衡。这主要是借助访谈来进行的,评估的重点是儿童的病史,小时候的经历,有无特殊的创伤等。
实际上,特异性评定与一般性评定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个体差异只能通过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比较才能确定,而这种比较的成立要以儿童身上的某些共同的特性,如能力、人格等为前提。
一般性评定主要指向个体间比较,通过比较确立一个人的个性。学校心理学家使用的常模有许多是标准化的,通过与一组人的典型的操作水平或人格相比较,确定个体的水平。测试中,单纯的原始分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对比常模才能确定其意义。但这种评估方法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心理教育的评定主要是为干预服务,旨在促进学习和顺应,为此,应着重进行环境评估,即重点评估儿童如何学习的,而不是寻求像智商分数那样的结果。
在评定中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个体内部的特点与个体间的差异是密切相关的,不了解个体的独特的生活史,我们就不可能对其特长或特点有一个深入了解,而不知道其与他人的比较,我们就无法断定其特点所具有的意义。所以,可以说特异性评估与一般性评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参照。相得益彰。
二、以问题解决为宗旨
心理教育评定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评定本身不是目的。因此,所有的评定过程都是进一步明确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学校心理学家要善于认清问题的所在,把问题分成有意义的部分,建立干预计划、评价干预结果等。
学校心理学家解决问题主要遵循下面七个步骤:
1.定义并澄清问题
2.分析影响问题的力量
3.快速想出所有的备选方案
4.从各备选方案中评估和选择一个最合理的
5.划分每一个要涉及的职业的职责
6.实施备选方案
7.评估方案实施的效果,必要时改变方案
一些测验实施者一味关心测试分数、迷信数据,反而忽略了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把最初发现的问题当做固定不变的,不善于在测试难原有问题和发现新问题,他们的测评难以取得有效的结果。
三、选择测验的策略
一个人所具备的有关测验的知识越丰富,对各种测验越熟悉,就越善于选择有效的测验。目前,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教育测验越来越多,其中良莠混杂,如何选择适当的测验已成为一个令学校心理学家困惑的问题。
测验的选择策略包括下面五个步骤:
1.确定测评范围
2.确定测评的一般目的
3.对收获进行评估
4.选择测验工具
5.确定测评信息的信度
在贯彻上述步骤时,一定要始终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特点及测评工具的特点。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所选择的测量尺度要与被测者的特性相贴切。
选择测量工具时的另一重要标准就是必须要知道该测量的效度。各个国家的心理测量学会都规定,使用某一测量工具测量学生时,必须提供效度的说明或证明。否则,违背职业道德。如果该测量工具的效度解释不充分,使用该工具时,必须要指明其特殊用途和特定的解释范围。心理学家必须本着科学精神选择与实施测验,这正是他们的专业训练所要求的的,也是他们区别于江湖骗子的根本标志。
评定报告的撰写
在心理评定中,观察、测试所得到的资料最终都要体现在评定报告中,评定报告是心理评定的最终结果,其中所做的综合性判断和诊断结论对于以后的矫治和干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评定报告一般都是按照临床诊断报告的模式撰写的,因为一开始学校心理学家与临床心理学家是不分的,而且临床的报告简洁、明确、程序化,对于心理障碍的问题很适用。
一、有效报告的撰写
一个有效的评定报告应是简洁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它大致应具备如下特点:
1.有针对性
在进行评估之前,首先要了解你的评估报告是写给谁的,是给任课教师还是给家长,还是特殊教育部门。评定者必须首先了解使用报告或需要评定报告的人期望知道些什么,要从他们的需要的立场想问题。许多评定报告中包含了精确的测试数据,评价也很全面。但由于没有针对使用者的要求,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评定报告总是要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如为使用者制订辅导计划服务,或为分班服务,目的决定了评定的侧重点。
2.描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