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
初级保育员 了解情绪和情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了解婴幼儿自我意识、需要、气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性格的年龄特征;了解婴幼儿人际关系、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初步掌握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有一定认识。
中级保育员 理解情绪和情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能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幼儿调整情绪;掌握婴幼儿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掌握婴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了解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掌握婴幼儿性别行为、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婴幼儿能进行初步的矫治;对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有正确认识,能协助教师进行合理教育。
高级保育员 充分认识情绪和情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能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幼儿调整情绪,协助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掌握婴幼儿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能根据婴幼儿个性特点提出教育建议;掌握婴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能对婴幼儿的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教育建议;掌握婴幼儿性别行为、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婴幼儿能进行正确的矫治;对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有正确认识,能进行合理教育。
保育员技师 充分认识情绪和情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并自觉地运用于配班工作中,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调整情绪,能设计情感教育活动。熟练掌握婴幼儿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能根据婴幼儿个性特点开展教育;熟练掌握婴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能对婴幼儿的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教育建议,对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儿童能进行有效的教育;熟练掌握婴幼儿性别行为、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能开展促进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教育活动,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婴幼儿能进行全面正确的矫治;能分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并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教育。
4.1婴幼儿情绪和情感
4.1.1情绪和情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众所周知,人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时,人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可能是积极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否定的。当人们产生的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时,就会在内心产生满意、愉快、尊敬等体验;当产生的是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时,就会在内心产生憎恨、愤怒、恐惧、羞耻、悔恨等体验。这些内心体验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绪、情感。
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情绪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在客观事物中,有些事物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但有些事物却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这是因为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情绪反映,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时,人就会产生满意、愉快、尊敬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时,就会产生憎恨、愤怒、恐惧、羞耻、悔恨等情绪体验。当然,当某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没有关系时,就不会产生情绪反映了。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对婴幼儿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动作、表情、言语来实现。如婴儿因饥饿不适引发了不愉快情绪,表现为啼哭,以哭声为信号,向母亲传递了自己饥饿的信息,这就是情绪的信号功能。
婴幼儿用愉快的情绪向父母或教师表达他们需要的满足,用不愉快的情绪告知父母或教师某些方面的需要未被满足。父母或教师也正是根据婴幼儿情绪的反馈,了解自己抚养和教育行为的优劣,并据此作出调整,从而达到给予婴幼儿恰如其分的照顾与教育。婴幼儿因此得到最恰当的哺育,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由于情绪、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因此,父母或教师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信号,如孩子对父母、对教师、对同伴的态度,孩子是否紧张、焦虑等,从而了解婴幼儿情绪发展是否正常,发现孩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保证婴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
2.动机作用。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何种情况下发生,恐惧能使人退缩,愤怒容易使人发生攻击性行为,厌恶则引起人躲避;相反,愉快、喜爱等积极情绪则使人去接近、去探索。情绪对人的行为所具有的这种推动或抑制作用就是情绪的动机作用。
对于婴幼儿而言,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各种行为。例如: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就会经常去接近小动物,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掌握很多小动物的知识;但对于那些害怕、讨厌小动物的孩子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作为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喜欢、爱戴的老师,而不是让孩子们害怕、讨厌的老师。孩子们对教师有了积极的肯定情绪,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接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情绪动机作用的结果。
3.组织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对人的心理活动起协调、组织作用,消极情绪则起破坏、瓦解作用。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婴幼儿的智力操作活动有不同的影响。痛苦、惧怕等消极的情绪对婴幼儿的智力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痛苦、害怕情绪越大,操作效果越差;而过度兴奋的情绪状态也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操作活动,适中的愉快情绪则可以提高婴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很多孩子都在学习各种技能,如弹琴、体操、画画等,但学习效果差别非常大,这当然不能排除孩子天赋的作用,而更重要的还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是孩子对这些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有兴趣的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满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体验对他的活动起到了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其活动的效果。而那些缺乏兴趣的孩子在学习时,更多的是由于父母的压力,甚至产生害怕、厌恶等消极情绪,其活动效果就非常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情绪组织作用的反映,教师应注意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这对提高婴幼儿学习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4.感染作用。情绪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绪体验。
情绪的这种作用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婴幼儿的情绪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例如:新生入园,班上有一个孩子哭着要妈妈,其他孩子也会跟着哭起来;在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如果自己情绪高昂、热情,孩子们也会满腔热情,积极地投入,而如果教师自己就无精打采,孩子们自然也就毫无生气了。因此,幼儿园积极、愉快的生活环境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必要。
情绪和情感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它还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主要是指机体有无疾病。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某些心因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及癌症的发生,主要就是由于长期的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心理健康的主要方面就是人的情绪的健康,即没有情绪方面的异常,如忧虑、焦虑等。婴幼儿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在很多婴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情绪。长期的焦虑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婴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让婴幼儿保持健康的情绪。
4.1.2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人类的情绪表现多种多样、千姿百态,谁也难以说出人类究竟有多少不同的情绪。但这些情绪都是自婴儿情绪发展而来。情绪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K.M.Bridges)于1936年提出了有关婴儿情绪的产生和分化理论,布里奇斯认为:新生儿只存在一种情绪,它表现为弥散性的兴奋性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包括一些不协调的肌肉和内脏反应,由一些强烈刺激所引起。随着生理成熟和学习,大约在3个月时,原始的兴奋和激动分化出两种对立的情绪状态,即痛苦与快乐;之后痛苦与快乐又各自分化,于6个月时,由痛苦分化出怕、厌恶和愤怒;而快乐则于婴儿12个月时分化出高兴与喜爱;婴儿16个月后,由痛苦中产生了嫉妒……
布里奇斯关于情绪不断分化之说已为一般的心理学家所接受。但对于其关于新生儿的情绪仅有一般性的激动以及各种情绪分化产生有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的形式之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情绪的出现比布里奇斯所认为的还要早,如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曾对刚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进行观察,发现新生儿已具备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表示其生理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如饥饿、疼痛、身体活动受束缚等。
二、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其情绪、情感发展表现有以下特点:
1.情绪的易冲动性。由于婴幼儿神经的抑制过程较弱,他们常常容易处于激动的状态,并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有时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或出现极度恐惧;对成人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刺激,但对于婴幼儿却可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是婴幼儿情绪发展的突出特点。
婴幼儿的年龄越小,这种情绪的冲动性越明显。如教师宣布要做游戏,幼儿会立即欢叫起来,这时教师想提出要求与告诉玩法,但幼儿往往听不进去。所以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时,要把握婴幼儿情绪易冲动的特点,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活动的要求。又如婴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马上就会大哭大闹,即使成人要求“不要哭”也无济于事,在冲动中的婴幼儿一句话也听不进去。这时成人不妨用湿毛巾给他檫檫脸,待他稍微平静下来后再进行教育。有时也可以采取暂时转移注意的方法,使婴幼儿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但这种方法不可滥用,否则不利于婴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2.情绪的易变性。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相互转换。俗话所说的“孩儿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就是对婴幼儿情绪易变性的真实描述。
婴幼儿情绪的易变性与他们易受情境的影响有关。婴幼儿的情绪常常受到外界情境的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当婴幼儿由于得不到玩具而哭泣时,成人给他一块他喜欢的糖,他会立即笑起来。这种“破涕为笑”的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又如新入园的婴幼儿,看见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泣,当妈妈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劝导,很快就会愉快起来,如果妈妈再次出现,又会引起孩子的哭泣。婴幼儿情绪的易变性还与婴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有关。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一个孩子笑起来,其他孩子也跟着笑起来;一个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也跟着哭,如果老师问他们原因,婴幼儿自己往往也不知道。到了幼儿后期,孩子情绪的易变性逐渐向稳定发展,但仍然容易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感染而变化,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情绪的真实性和外显性。婴幼儿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例如,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也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合理。2岁左右,孩子从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到一些初步的行为规范,知道有些行为要加以克制,开始产生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如一个孩子摔倒会引起本能的哭泣,脸上挂着泪水的同时对自己说“我不哭!我不哭!”这就表明幼儿初期的孩子情绪仍然是明显地外露。到了幼儿后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在不愉快的时候也不哭,但这种控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如一个孩子在幼儿园中被老师批评了,在老师面前他没有什么反应,但回到家里见到妈妈,马上就委屈地哭起来。婴幼儿在父母和他人面前,情绪表现有所不同,在父母面前较少克制,而在他人面前时,则有一定的控制力,这表明幼儿已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