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位于泛大陆的西部,它被泛古洋与华南板块相隔,该区域的动物化石被称为东太平洋动物群。对于可以遨游******的鱼龙类来说,特提斯海和泛古洋是它们任意驰骋的坦途。而对于游泳能力相对较差的幻龙类、楣齿龙类甚至一些海龙类来说,它们只能沿海岸或一些海间的小岛逐步扩散传播。从实际发掘情况看,贵州生物的种类和西特提斯动物群比较接近,和东太平洋动物群相差很大。奇怪的是,在西特提斯动物群发现了大量的楯齿龙类化石,偏偏中国从来就没有标本发现过,难道说中国与楯齿龙目无缘?
说曹操,曹操到。2000年,李淳在贵州关岭得到一个全新檐齿龙品种一中国豆齿龙,因为是在新铺发现的,所以种名叫做新铺中国豆齿龙。这可是当年中国古生物界一件可圈可点的新闻。
新铺中国豆齿龙全长49.3厘米,其中尾巴长22.5厘米,几乎占了全长的一半。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豆齿龙,无论是头骨还是头后骨都与已知的7个属有较大差别:头骨方面,中国豆齿龙的眼眶特别长,其颞孔长与眼眶长之比为1.23:1,这个比例在已知品种中至少要大于2:1;其次,前面说过豆齿龙身体由两部分甲片保护,而中国豆齿龙只有一块巨大的背甲,并且与已知的甲壳标本相比,组成背甲的骨板数目较少,只有几十块;骨板的大小、形状及排列都不规则。此外,豆齿龙的前肢基本被甲片覆盖,而中国豆齿龙的前肢则完全暴露于背甲之外。
中国豆齿龙的发现意义重大:过去古生物学家认为楯齿龙可能起源于西特提斯海,即今天的欧洲一带,然后再逐渐向特提斯海两岸迁移扩张。但又有新的观点认为,包括楯齿龙类在内的整个鳍龙类可能起源于东特提斯海,然后分别向东西方扩展至东太平洋区和西特提斯区。这一假设主要是根据以色列发现的一些早期豆齿龙标本而提出的。如今豆齿龙在贵州的出现,确切表明了这类动物曾经在东特提斯海繁衍生息过,从而使鳍龙类的全部主要类群在西特提斯海和中国西南地区之间有了完整的对应。因此,中国古生物学家认为,在中国西南的下三叠纪或者更早的地层中寻找鳍龙类的祖先,是完全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很有可能的。
看罢豆齿龙科,轮到它的亲戚——龟龙科。该科的典型代表——龟龙生活在晚三叠纪,主要包括两个品种, 一个是龟龙,另一个是砾甲龙。
龟龙的背甲由许多骨块组成,整个甲板呈宝石状的六角形,脑袋不像豆齿龙那样强壮,喙部呈鹰嘴般的钩状,牙齿退化,颌骨每边只有3颗小牙齿。
龟龙的样子和龟类竟然如此接近,恐怕是共同生活环境下的趋同进化。由于龟龙的牙齿变得软弱无力,所以估计它依靠喙部把吸附在礁石上的贝壳啄下来吃。
砾甲龙是龟龙科两大典型代表之一,最早是梅尔于1858年命名的阿尔卑斯砾甲龙,其生活在晚三叠纪中期的欧洲,由于化石品相不佳,在被发现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长期被人忽视。直到在意大利北部找到了保存完好的阿尔卑斯砾甲龙标本后,古生物学家才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有趣的动物。过去,欧洲曾发现过不少品种的龟龙,如斯氏龟龙、犸氏龟龙等,这些属种都是依据一些化石残片建立起来的,现在,经过与意大利砾甲龙的对比研究证明,它们不过是阿尔卑斯砾甲龙的幼体化石罢了。
砾甲龙虽然看起来像龟,但它的个头可不像龟类那么精致。通常,砾甲龙的身长都在1.8米左右,头骨呈三角形,顶部平坦,头后部宽大,到了喙部急剧延伸变尖;下颌骨粗壮,每边生长着两颗呈扁平状的大牙;上颌骨也长有非常发达的碾碎用牙齿。砾甲龙有5枚颈椎、15枚背椎、3枚荐椎、60枚尾椎,可见,砾甲龙的身长大部分集中在尾部;其颈椎少且短粗,说明其颈部肌肉发达、力量惊人,适合咬碎软体动物的甲壳。砾甲龙的肩带不算很发达,但是肩胛骨很大,肱部粗壮,腿骨也强劲有力。与豆齿龙一样,砾甲龙的甲板也分为两个部分:背甲和近端尾甲。尾甲与尾部紧密相连,这两部分甲板实际上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小鳞甲组成的,上面有3条纵向脊。砾甲龙没有腹甲,但有25根粗壮的腹肋保护着它的腹部。
至于砾甲龙的游泳能力,我们看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呈圆形,比较僵硬,显然不是游泳工具;其四肢与身体比起来也显得较小,应该主要还是用于控制方向;唯一能作为游泳用途的,是它变得十分宽大的踝骨和脚,而且只有3块跗骨(位于足骨的近侧,相当于手的腕骨)呈现硬化状态一跗骨硬化少是水生动物的典型特征,它可以借此在海里进行短距离游泳。也正因为砾甲龙脚部骨骼硬化少,因此可推测它在陆地的活动很有限,可见砾甲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的。
我们可以尝试着重建砾甲龙的生活场景……
日复一日,砾甲龙在海床上以与现代淡水龟类似的方式,用宽大的脚掌悠悠划水,缓缓地连爬带游。砾甲龙主要捕食贝类和菊石,但是到了食物匮乏的时候,也会采食藤壶充饥。不过,与现生一些水栖动物“挖出”食物的做法不同,砾甲龙会利用它尖尖的喙部把藤壶扭断,然后咬碎吞食。
继2000年贵州发现中国豆齿龙后,2002年又有一个保存良好的新标本在关岭县新铺乡发现,这一次带给古生物学家的惊喜更大:这具标本的头骨同时具有龟龙和砾甲龙的特征,是一种全新的龟龙科动物,因此它的名字也阳应地采用了龟龙与砾甲龙的组合——砾甲龟龙。
砾甲龟龙的喙部尖细凸出,与龟龙一致;但是颞孔比较狭长,而且还保留了两颗上颌牙齿,这又是砾甲龙的典型特征,如此奇特的动物真让人大开眼界。它的背甲骨板结合得比中国豆齿龙要紧密许多,到了中心部分几乎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没有在龟龙科里常见的纵脊和锥形凸起,十分平坦,显得很厚实。它的腹部没有腹甲,但是由20多条腹肋与两侧的长形骨板紧密结合提供保护,这是其他龟龙科动物都没有的一大特征。
最后是一种很罕见的、高度特化了的豆齿龙亚目动物——无齿龙,它也是目前已知唯一不生活在海洋里的楣齿龙目物种。该品种仅在德国南部发现,当时那个地区主要是内陆咸水湖,也有些淡水消湖。由于淡水领域不像大海那样有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无齿龙便逐渐进化成了靠过滤淤泥找寻食物的古怪品种。它的嘴巴缩短,有些种的嘴甚至成了方形,只保留了一对小牙齿。它就是用这张方嘴在湖底来回过滤,挑出泥里的小贝壳类动物进食。此外,无齿龙还是所有豆齿龙中唯一具有真正腹甲的成员,这使得它看起来和龟类更加相似了。
楣齿龙和龟类的样子十分相像,生活习性应该也有不少类似之处,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同样是身披笨重的甲壳,龟类可以好好地活到今天,而楣齿龙却在晚三叠纪退出了生命舞台呢?幸亏龟类还活跃在我们的世界里,否则要大家相信这个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如此形态奇特的动物,将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