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们应该懂得功成身退,见好就收,切不可过于贪心,踏着欲望攀升的阶梯,无止境地被欲壑所累。退得妙恰如进得巧。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有更多的诱惑在前面,也要见好就收。联袂而来的好运总是不安全的,最好是好运和厄运交错而来,这样还可以使人享受苦中带甜之乐。当运气来得太猛烈时,它很可能会摔倒并把什么东西都撞得七零八落。幸运女神有时候也给我们补偿,拿持续性来换取我们的紧张感。倘若她必须长期把某个人背在背上,那么肯定会使她感到疲倦不堪。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老子的知足哲学中就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它的意思是说,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在达到顶峰之后,不管是名还是利,都会走向与其相反的一面。
军师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后,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为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世俗,漫游仙界。”刘邦答应了他的要求,因此张良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公元前五世纪,有吴、越两个相邻的国家。虽然两国距离很近,可双方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在了吴王夫差手下,只好逃往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经过几次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二十年后,勾践终于把吴国打败。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有心机的智者。
被任命为大将军的范蠡,在心里寻思着: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早晚会出现危机。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能够与他分担劳苦,但却不能与他共享成果。因此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了解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可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从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的来往。
移到齐国后,范蠡没有涉及政事,而是与儿子共同经商,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非常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被范蠡婉言谢绝了,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自己赢得的财产分给他人,又离开了齐国悄悄到了陶地。很快他又在陶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由此可见范蠡有着过人的才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聘请,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在于他有着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句成语叫“明哲保身”,明哲就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发挥深刻的洞察力来保全自己。范蠡就是这种懂得功成身退,能够明哲保身的人。
功成名就后要有一颗平常心
现在某些人不想建立盖世的功勋,只想投机取巧,只想靠运气,无劳而得功。同时又恃功而骄,只要有一点小贡献,就希望获得赏赐,就想邀功。
有的人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功成不居,反而有人缘,受人爱戴;有的人争功邀赏,反而给人看轻。所谓功劳、贡献,都应该是众望所归。如果有功的人,能够待人谦虚,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自谦、自下,则更为可贵。
孙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但他审度时局,仍然让位给袁世凯,此种功成不居的伟大胸怀,使他后来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国父。
自古以来像这一类的开国元勋,能有此节操的人不少,如美国的华盛顿当了第一任总统,他不以为国家是他的,把国家的主权交给人民。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的丘吉尔领导盟军作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劳,但战争结束后,他虽然本身是保守党,不但没有趁机打压工党,反而让两党互相制衡,领导国政。
一个国家元首事功,是多少人在背后支持而成就一个公司也不是董事长一个人便能成就整个事业,也是需要靠很多人的努力。如《金刚经》说,佛陀度尽一切恒河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这是大菩萨不居功的精神。此种功成不居、功成身退的精神,也只有这些圣贤的伟人才具有。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衣食无着的穷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土地供其栖居。不想首领十分慷慨地说你从这儿往西走,到了自己满意的地方便做上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那么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整块地便都是你的了。穷人踌躇满志地上了路,但一直到太阳落山还没有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最后累死在路上。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警世良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俗话说:“人心不足,欲壑难填。”芸芸众生常溺于名利声色而难以自拔,得一想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心为形役,无有尽期。而人生天地之间,短暂无常如梦幻泡影,渺小漂泊如沧海浮萍,倘若不能觉解人生之意义,无法明了人心之面目,而是倾有限之时光逐无涯之欲海,岂不殆哉!
自古及今,因贪生祸的事例不胜枚举。夏桀商纣迷恋声色而亡其国,石崇和坤聚敛财货而丧其命苏秦张仪追名逐贵而不得善终,李斯父子不知回头而有黄犬之叹。至于当今社会因为贪图享乐而身败名裂者更是比比皆是,上有成克杰、陈希同之流,下有******、陈同庆之徒,至于蚁类鼠辈而未闻于世者更是不一而足。
所以贤达明理之士均懂得功成身退、知足常乐的道理。而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集富贵功名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的反面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依,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奉劝人们极需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