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我发表这个结论时,就有许多人批评我的观点不科学。他们甚至指责我的主张只是与事实完全不相等的个人观念罢了。然而,我的结论却是从我的经验中精炼出来的,有利于它的证据也愈累积愈多。现在,有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都殊途同归地获得了同样的看法,认为性格中过分强调遗传成分的信念只能称为迷信而已。这种迷信已经存在数千年了。“性格特征来自遗传”的理论,只有当人们想要逃避责任,并对人类行为采取宿命论的观点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提法,是它最简单的形式。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只有逃避责任欲望很强的人才坚持它。“善”、“恶”,像其他各种性格的表现一样,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意义。它们是在社会环境中和同类相互切磋所得的结果,它们蕴涵了一种判断——“顾全他人的利益”或“违反他人的利益”。在孩子降生之前,他并没有这一类的社会环境。出生之后,他的潜能使他往任何一方向发展。他所受的教育影响了他所选择的道路,但是,除此之外,他从环境、自身所接受的感觉、印象,以及他对这些感觉、印象的解释,也对他所选择的道路产生影响。
虽然其他心理功能的遗传性的证据没那么明显,但也都是如此的。兴趣是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最大因素,自己灰心或是对失败的恐惧是妨碍兴趣的原因,而非遗传。不用说,大脑结构是由遗传得来的。但是大脑只是心灵的工具,而非其根源。而且,假如大脑的损伤尚未严重到我们目前的知识无法挽回的地步,它也能够接受训练,以补偿其缺陷。长期的兴趣和训练影响着每种异乎寻常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异乎寻常的遗传。即使我们发现有许多家庭一连几代都产生天赋甚高的人才献身于社会,我们也不认为它是出自遗传的效果。我们宁可假设:这个家庭中某一分子的成功,可以刺激其他人奋发向上,而且家庭的传统也使得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继承先人的志趣。比方说,当我们知道大化学家莱比是药房老板的儿子时,我们不会以为他的化学能力来自遗传,只会认为他的环境允许他发挥兴趣。在其他孩子对化学仍然一无所知的年龄,他对这门学问的许多部分已经相当熟悉,这样便已经够了。莫扎特的双亲对音乐很感兴趣,但是莫扎特的才能也不是由遗传得来的。他的父母希望他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鼓励他往此方向发展,从他幼年时代起,他的整个环境便充满了音乐。我们可以经常发现,在著名的人物中这样的“早期的开始”:他们或者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为家里的每个人写故事,或者在4岁就开始弹钢琴。他们所受的训练是自然而广泛的,并且这种兴趣是延续、持久的。他们不曾犹豫、退缩,一直勇往前进。
儿童之所以不能成功地除去他自己曾经为其发展所定下的限制,是因为教师相信发展有固定的限制,那必将影响儿童。假如他对孩子说:“你没有数学才能”,他的处境便轻松多了。可是,这样做除了使孩子泄气外,便毫无作用了。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我在念书时,有好几年都是班上的数学低能儿,我也十分相信我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有一天,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了老师的题目!这次成功改变了我对数学的整个态度。以往,我的兴趣完全没放在这门功课上,后来,我开始以它为乐,并利用每个机会来增加我的数学能力。结果,我在学校里成了数学佼佼者之一。我能看出天生能力或特殊才能的理论的错误,都原于这次经验的帮助,同时,也是很有益的。
五、区分不同模式和类型
如果他老是忘记做功课,或丢掉书本,那么说明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如果他不参加其他孩子的游戏,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的孤独感与他对自己的兴趣;如果他总是希望别人帮他做事,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缺乏独立性和想得到别人的支持的欲望。
他们之所以能很容易地区分出不同的生活类型和模式,是因为他们曾在了解儿童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观察一个孩子的姿势、观看和聆听的方式还有他和其他孩子所保持的距离,他是否容易与人交友,以及他专心注意的能力都能看出他的合作程度。
如果他老是忘记做功课,或丢掉书本,那么说明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如果他不参加其他孩子的游戏,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的孤独感与他对自己的兴趣;如果他总是希望别人帮他做事,那么我们可看出他缺乏独立性和想得到别人的支持的欲望。
有些孩子只有在受到嘉奖或赞赏时才肯做事。有许多被宠惯的儿童只有在老师对他们格外注意时,他们在学校功课的表现上才特别优秀。如果他们失去这种特别关怀,他们的兴趣会随着没人注意他而终止。对这些儿童,数学经常是他们的弱项。当要他们背出公式或规则时,他们会毫无困难地说出来,但是要他们自己解答一个问题时,他们就一筹莫展了。有些孩子会终日要求别人的注意和支持,这对我们的共同生活将会带来最大的危险,虽然似乎只是一种小瑕疵。如果这种态度保持不变,他在成年之后的生活里也会时刻索取他人的支持。当他面临问题时,他就会作出强迫别人代他解决问题的行动。这样的人会成为别人永久的负担,终其一生对人类幸福毫无贡献。
此外,还有一种孩子,他们会制造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带坏其他的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即令自己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众人为之侧目,即使是责备与惩罚都无法改变他的看法。他宁可受痛打,也不愿被忽视。他的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只不过是他为自己的欢乐所付出的代价而已。对许多儿童而言,惩罚只是视其能否持续其生活模式的挑战,一场比赛或游戏。结果他们总是赢的,因为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所以有些喜欢和老师或父母作对的人,在受到惩罚时,不但不哭,反而会笑。
懒惰的孩子几乎都野心勃勃,而双亲或老师的直接打击会影响他们的野心,以致他们更害怕遭受失败的打击。每个人对“成功”一词理解都是不相同的。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把什么都当作是失败时,不必惊讶万分。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超过其他所有人便是失败。即使他们很成功,但他容不得有人比他更好。懒惰的孩子则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也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高低。别人都会以为,假如他不是这么懒的话,他一定能应付他的困难。他自己也在这种想法里找到了“护身”之所。
当他失败,他对自己说:“我只是懒,不是无能。”以此解嘲保持自尊。
老师有时也会对懒学生说:“如果你再努力一点,你将可能变成班上最好的学生。”假若他能如此容易地获此殊荣,那他为何努力学习,同时还冒着可能失败的危险?别人可能并不重视他达到的成就,并以此来评判他。
只要他做了一点点的事,别人就会夸奖他。这就是懒孩子的另外一点好处所在。别人看到他好像有洗心革面的意思,便急着想刺激他痛改前非。同一件事情,假如是勤快的孩子所做的,便不会受到这么多的重视。懒孩子便以此方式生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从婴孩时代起他便学会任何事情都要期待别人帮他来完成,他也是被宠坏的孩子。
我们只是希望孩子们不要面向失败,我们并无意主张把他们塑造成一种固定的类型,因为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假若在他们成年之后还尚未被纠正,那么对他们成年的生活将会造成严重而有害的后果。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没有学会合作之道的儿童,以后容易变成神经病患者、酗洒者、罪犯或自杀者。焦虑性神经病患者幼时多害怕黑暗、陌生人或新环境。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无法期望每一位父母帮助他们避免错误,最需要给予忠告的父母都是最不肯接受劝告的父母。由老师来接近学生,矫正他们的错误并训练他们过一种独立、合作和充满勇气的生活,人类未来幸福的最大保证便在于这种工作中。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
青春培养
培养友谊,是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最好方法。孩子之间应该成为好朋友或好伙伴,也应该和家庭成员以及家庭之外的人成为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孩子也应该信任父母和教师。事实上,只有那些一直把孩子当作的朋友父母或教师才能引导青春期的孩子。除此之外,父母或教师若是想指导他们,便会立即被青春期的孩子拒之门外。孩子不会信任他们,把他们视为外人,甚至敌人。
一、生理与心理的引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对自己女儿过于监管的父母,本希望她们成为好女孩,没想到她们却成了坏女孩。这是因为这些父母缺乏心理学洞见。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没有训练她具有避免青春期陷阱所必须的判断力和独立性,而只是一味地将她保护起来。
有些女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却更喜欢模仿男孩子,那是因为她们厌恶自己的女性角色。而模仿青春期男孩子的坏毛病如抽烟、喝酒和拉帮结派,比模仿工作努力者要容易得多。这些女孩会借口说,是因为那些男孩子对她们感兴趣,她们才模仿这些行为的。
对青春期的女孩子的这种男性模仿加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女孩子即使在幼年的时候,也从未喜欢过自己的女性角色。这种厌恶一直被掩盖着,直到青春期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对青春期女孩子的这种行为加以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以此可以发现她们如何对待自己将来的性别角色。
青春期的男孩子经常喜欢扮演一种聪明、勇敢和自信的男人角色。而有些男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真正的、完善的男人,但他们却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有些男孩会表现出脂粉气十足,举止像个女孩,甚至模仿女孩子的坏习惯,如卖弄风情、忸怩作态等。假若他们过去曾在男性角色教育中存在缺陷和不足,那这种缺陷会在青春期暴露无遗。
与这种男孩子极端的女性化类似,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男孩子却极端的男性化,把男性的人格特征发展为极端的恶习。他们酗酒、纵欲,甚至仅仅为了表现和炫耀他们的男子气而不惜犯罪。这些极端化的恶习常常表现在那些想获得优越感、想成为领袖和想令人侧目的男孩子身上。
这种类型的男孩子表面气势汹汹、野心勃勃,但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比较怯懦的。近来美国就有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如希克曼、勒奥波德和罗伯。研究一下这种人的履历,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寻求一种不费气力的生活,总是寻求一种无需努力的成功。一般有罪犯特征的孩子,几乎都积极主动却没有勇气。
我们还经常发现,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还会第一次殴打父母。“孩子突然变了”,那只是不愿探讨这种行为背后的人格统一性的人的认为而已。不过,如果我们对这之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性格一直如此,并没有变化,只是他们现在拥有了更多力量和更多的可能性来实施这样的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面临一个危险的考验,即他必须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而当我们感到我们必须证明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走得太远,做得太过。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也是这种情形。
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向他们解释并指出,他们不必向我们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了,我们不需要这种证明。因而,也许我们可以避免他们的过度行为。这确实是青春孩子最有意思的毛病。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类型的女孩:她们会夸大对男性的喜爱,甚至成为“男痴”。这种女孩总是和母亲争吵,总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压制(也许真的受到了压制);为了惹母亲生气,她们会和任何自己遇到的男人搭上关系。她们想到自己母亲一旦发现她们的所为而震怒痛苦的样子,就感到非常开心。许多孩子仅因为父亲过于严厉或是与母亲吵架便会离家出走,甚至还会与男人发生初次性行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对自己女儿过于监管的父母,本希望她们成为好女孩,没想到她们却成了坏女孩。这是因为这些父母缺乏心理学洞见。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没有训练她具有避免青春期陷阱所必须的判断力和独立性,而只是一味地将她保护起来。
上述问题或许没有出现在青春期,而是延续到青春期之后,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在后来的婚姻中出现。这只是因为这些女孩比较幸运,在青春期时没有遇到此类的不利情境罢了。不过,这种不利情境迟早会发生的,关键是要对它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