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后,国门大开,神州大地掀起发展的浪潮,身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郭台铭感觉到了一个巨人的苏醒,感觉到了大陆隐藏的商机,他来到了深圳,作为最早一批来大陆投资的商人,富士康品尝到了成功的美酒。
富士康横空出世
“富士康”这个名字出现在1985年,这是鸿海创业后的第一个10年,也是迈向第二个10年的开端。
这一年的鸿海俨然成为了台湾企业中的佼佼者,他在台湾企业中的地位正在冉冉上升。
经过了10年的创业,鸿海已经大幅度提升了管理技术,进行了产品转型,并获得了成功。为了更好地与海外厂商合作,靠品牌在国外市场进行销售。郭台铭决定启用一个中英文结合的新名字。为此,他酝酿了很久,还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最后得出了“FOXCONN”这个名字,中文名是“FOXCONN”的意译,即“富士康”。
“FOXCONN”一词中,“FOX”代表模具Foxcavaty,“CONN”代表连接器。“FOXCONN”体现了鸿海在这两方面最有竞争力。“FOX”也是英文“狐狸”的意思,取这个名字,也喻意着公司像“狐狸”一样智慧而敏捷。
郭台铭进军中国大陆以后,将公司命名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后来,这个名字的名气在国内比鸿海还大。很多人不知道富士康与鸿海的关系,不知道这两个大厂都是同一个老板。
人们对“FOXCONN”还是各有各的理解。
2004年9月,台湾地区经济高层人士何美在鸿海土城研发中心动土典礼上说,她终于了解鸿海为什么叫“FOXCONN”了,因为鸿海做的许多产品,别人都不知道,而且布局很深、策略灵活,像狐狸一样。郭台铭听后会心一笑,频频点头。后来,这则故事见诸报端,于是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而郭台铭自己的解读是:“富士则康,聚才乃壮”。这是2004年郭台铭写的一副春联,并以此与刚进富士康的大学生们共勉。
而一般人则把“富士康”解读为“财富”的创造者和强有力的竞争者。富士康为招募大学生而印发的宣传材料上写道:“掀起您的盖头,揭开富士康的神秘面纱。秩序与效率的创造者,财富与梦想的耕耘者,快乐与健康的拥有者。他们,为全球6C产业领跑,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业筑梦,他们期待与您同步成长。”
“富士康”品牌确立后,为了直接进行国际营销,鸿海对外采取了两个阶段的营销策略:第一阶段先和当地的专业厂商结合,以对方的服务网及品牌进入市场,待富士康产品的质量受到当地使用者肯定之后,便进入第二阶段,以自创的品牌营销。为此,“FOXCONN”不但在美国注册,还同时在其他21个国家注册,这也是鸿海国际化的第一步,并首度成立美国办事处,加强美国市场销售网络及掌握信息。
小企业要想开拓国际市场、创造国际品牌,困难很大,风险也很大。一向斗志昂扬的郭台铭并不怕,他鼓励自己说:“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时,一定要有执著、冒险、犯难的精神!”
1985年创立“FOXCONN”品牌之后,郭台铭第一次前往美国,去争取到美国电信客户的订单,此时的郭台铭既是业务员又是老板。
当郭台铭乘坐着飞机穿过太平洋,来到了美国东岸纽约的时候,已是星期五下午,这一天阳光明媚。然而,当他来到采购人员的办公室的时候,对方已经开始提前度假了,这对于一向没有周日周六概念的郭台铭,心里气得冒烟。但是没有办法,客户就是上帝,只有等他上班后才可以谈业务了。
走到大街上,郭台铭有点茫无头绪,休息对于他来说简直是浪费生命。他在当地找了一家最便宜的旅馆住下来,然后买了几个汉堡当饭吃,就这样过了三天。
好不容易等到了周一上班的时候,郭台铭马上赶到采购人员所在的公司,不料对方却开了一天的会,不得不又等,直到周二下午,郭台铭才见到了那位采购人员,然而,他们的见面只有十分钟,对方给了他两张蓝图,两个样品,一句话:“你先照着做吧!”
郭台铭于是拿回蓝图与样品开始试制,结果很让那位采购人员满意,最终获得了这个订单。
除了在全球开展业务,郭台铭还把目光瞄准了祖国大陆。
1979年,国家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这就是有名的经济特区政策。
1984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到深圳视察,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济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指出:“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同年4月,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一系列的开放政策让国门大开,尘封已久的中国开始与世界对话,经济的春潮涌动,处于福建对面的中国台湾感受到了这股春潮的涌动,台湾地区的民众常常议论祖国大陆的政策,不少分离几十年的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作为企业界嗅觉灵敏的先锋,郭台铭很快就感觉到了祖国大陆潜藏着商机的。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经济不是蠢蠢欲动,而是进入了一种亢奋的状态中。1984年与1985年大量的生产线便开始陆续涌进来。经济特区一带无疑正在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下游地带,对于跨国公司和中国来说,这似乎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成百上千条彩电线、冰箱线、洗衣机线和录像机线正日以继夜地抓紧安装,速度成为了最重要的指标,在天津,曾创下22天引进一条德国摩托车生产线的纪录,它被当成是先进的事迹广为传播。
1985年10月,美国《新闻周刊》在《中国人搜寻有用的旧设备》一文中描述了中国人对于生产设备的渴求,文中说道:“一批工程师、技术员和包装工来到了法国的工业城市瓦尔蒙,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把已经破产的博克内特冰箱厂的设备尽数拆去,5000吨设备装上了轮船、飞机和火车,起程运往天津,在那里的一家工厂里它们被重新组装成一条每天生产2000台冰箱的生产线。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整个欧洲,中国的代表团手中拿着想要物品的清单,到处搜寻二手的工厂设备,这已经是一种趋势。对欧洲的公司来说,这些设备如果不卖,要么被毁掉要么闲置不用,中国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贸易伙伴——因为它总是付现金。”
在引进热中,泥石俱下的事情常常发生。青海省通过中国香港的一家贸易公司,从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引进了一套混凝土输送泵,结果发现竟是30年前的旧设备,整套设备除了标牌是新的之外,其他部件都已磨损不堪。
从1985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共引进115条彩电生产线、73条冰箱生产线、15条复印机生产线、35条铝型材加工生产线、22条集成电路生产线、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仅广东一省,便引进21条西装生产线、18条罐装线、22条食品面包生产线、12条家具生产线。然而,无论引进设备的结果如何,种种迹象表面,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机会无限。
郭台铭决定到祖国大陆的经济特区调查了解一下。
进军祖国大陆
郭台铭来到广东,到各个特区去转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事。
1985年以后,吉祥数字8在深圳特别流行,尤其是1988年,8月8日就成了非常吉祥的日子,开业的酒店、公司,奠基的工程、洽谈会特别多,达到百家。赶上一个8已经很不容易了,赶上4个8是百年一遇。深圳电子科技大厦、罗湖大酒店、深纺工业大厦在这天奠基,不少时间还选择了早晨8点8分。1988年的深圳,民间企业的时代开启了,资本意识开始苏醒。
最让郭台铭惊讶的是在深圳诞生了中国最早的IT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什么要向电子工业部报计划,作为生产原料的电子元配件由电子工业部按计划统一分配。严格的计划调控阻碍了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小规模的交易市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需要一家专业的交易配套市场来完成,通过市场来订货,满足生产资料的配套。
1988年1月26日,桑达、华强、康佳、宝华等117家企业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更名为深圳市赛格集团公司。赛格以其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了电子器材市场的先机。深圳与香港只有一桥之隔,来往方便,有需要的供应商可以来“摆摊”,人们可以得到市场信息,根据需要来安排生产。
3月28日,全国第一家综合性专业电子配套市场赛格电子市场在华强北建成开业,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商户170余家,这个市场后来领着上步工业区发展成繁华的华强北商业圈,自身则成为了深圳和全国电子工业的一个坐标。
赛格集团首任董事长马福元在1988年的中国电子企业管理协会年会上说过一段很有时代特色的话:深圳是特区、开放城市,是个试验点。电子工业究竟怎么搞,内地困难比较多。不是说有笼子、绳子吗,我主张把绳子去掉。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把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东西在深圳做个试验,成功了大家作个总结;失败了,我愿意做个试验的牺牲品。这也决定了赛格很快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深圳电子工业中崛起。
种种迹象表明,深圳将会是一个大有前途的地方,政策与环境确实不错,值得投资,尤其是电子市场,初步繁荣了起来。考察完后,郭台铭下定决心在这里投资建厂。
郭台铭下定决心投资,除了政策与环境,还看上了低廉的人力成本。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人的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2500元人民币,而中国内地的作业员则是每月500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约5倍左右。特别是在台湾地区有钱也请不到人,而内地工厂的门外,随时可见打工仔、打工妹排队找工作,而且这些人年轻,眼明手快。
另一个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起飞,台湾地区土地价格节节上扬。反观内地土地广大,要多少有多少,就怕没人利用。各地政府为积极招商,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优惠政策从“二免三减半”放宽至“五免五减半”,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税,后五年的税只要一半,而且如果厂商继续投资,还可以继续享受优惠,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建设开发更是热火朝天。
内地的土地和机会,为郭台铭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成为富士康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布局。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开办了一家小厂,只有百十来人,工厂名叫“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郭台铭建立了进军内地的桥头堡,先拿一个小厂试试这里的情况。
但是,刚进入内地的时候,富士康太小,也没有什么名气,当时的郭台铭还受人轻视。有一件小事曾让富士康的高层至今耿耿于怀。深圳福永有一个码头,有一次,郭台铭坐船从码头上岸,天正下着雨,司机想把车开到码头门前,但站在门口的公安却不让靠近,并与司机争执起来,而且动手动脚,态度蛮横。大个子的郭台铭上去劝解,并亮出自己的身份,但公安并不理会,仍然动粗,郭台铭也挨了一脚。找他们的领导理论,对方也不予理睬,态度很不好。对这件事,郭台铭非常气愤,一直写信反映到北京,直到最后当事人受到了处分才算了事。
现在的富士康与当时不可同语,富士康在深圳龙华占据了大半个城区,名气很大。富士康的员工到市区的餐厅吃饭,只要亮出富士康的工牌,就能得到最大的打折优惠,老板还会亲自出面张罗服务。以前深圳设关的时候,如果进出深圳关口忘了带身份证,一般的人会罚款400元,而如果自报家门:“我是富士康的”,关口的武警就扬扬手让过去了。
1993年,郭台铭看到自己投资的小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加快在深圳的布局。当时土城的一些台湾自行车厂也来到深圳龙华,上下游企业集体在龙华买下大片土地。郭台铭也看中了紧靠深圳市区的龙华,当时,那里是一片荒野,野草长得比人还高。郭台铭站在一个高处,振臂一挥,对陪同来考察的当地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全要了。”
郭台铭的这句话,让官员吃惊不小,同时心里又大喜,要知道这么大的地方可以给当地带来不可想象的利税。
在龙华,富士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创业之路。从此,龙华成为富士康全球运作的大本营。
画完红线,就开始建厂,紧接着赶工生产出货。1996年,富士康开始向龙华搬迁,以后每年都有新厂房建成,一直到今天,富士康已经在龙华建成1400多亩土地的工业园区,并且还在不断地买地,还在建设。
在龙华,郭台铭以更加拼命的精神来工作,而且他的这种态度也带动了手下的员工。有件趣事值得一提。
1996年时,李清墩刚完成深圳龙华第一条电脑机壳烤漆线后,就被安排回台湾进行一周的例休。回到台湾之后,第一天相安无事,终于开始把公司的事情暂先抛开。第二天还一觉睡到中午,正在和家人一起吃饭时,突然接到了郭台铭的电话问候:“这两天休假还好吗?”
李清墩想,人都休假了老板还如此牵挂,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连忙地回答:“很好,很好,谢谢总裁。”
郭台铭反问:“这两天事情多不多?”
“不多,不多……”李清墩回答。
这时郭台铭顺水推舟:“那你把事情压缩压缩,早点回龙华好吗?”
郭台铭这话说出以后,李清墩才会过意来,犹豫了片刻,用一种暧昧的语气说:“我争取提前回来吧。”
李清墩答应之后,挂了电话,也在心里盘算,一周是休息不了啦,待个三四天应该没有问题。
让李清墩没想到的是,十分钟以后,鸿海在台北的秘书就打电话来问:“李经理,刚才总裁是不是请你把台湾的事情压缩压缩,早点回大陆?”
李清墩心里就纳闷了,怎么秘书又来重复一遍?是不是互相没有通好气,于是直接回答:“是的。”
秘书说“好!”马上挂了电话。李清墩吃完饭后正准备计划下午的活动时,电话又响了,还是秘书,她在电话里说:“李经理,我已帮你订好下午三点的飞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