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富士康事件可以发现,富士康的困境不是一个企业的困境,而是一个产业的困境,即加工型企业的生死抉择,可以说整个加工型企业都进入了“富士康式”的冬天,在金融后危机时代,在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上,中国所有加工型企业如何度过这个冬天?
金融风暴很受伤
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风暴,这场风暴源自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危机引发的冲击波毫不留情地攻击美国经济。
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2008年6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宣布公司陷入困境。市场一片恐慌。各国投资者开始大量减持两房股票。7月11日,对于房利美和房地美来说是阴云密布的日子,在电闪雷鸣中,其股价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天,股价应声而落。早盘,两者跌幅分别高达49%和51%,股价双双被腰斩。
面对黑色星期五两房的股价暴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心急火燎,坐不住了,他站出来强调:“房利美和房地美保持活力对维持我们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信心和稳定至关重要。”
为避免两房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在经过两天的紧急磋商后,已于7月13日宣布对两大房贷机构采取紧急救助措施。财政部决定,提高对两大房贷机构的信用额度,并承诺在必要时政府将出资购买两大房贷机构股票并出借资金。美联储也表示将给予两大机构特别融资待遇。
7月15日,美国证交会(SEC)也出手相助,紧急宣布:为防止部分投资机构利用卖空机制操纵股价,将限制投资者卖空美国两大房贷机构和券商股票。
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
一场声势浩大的挽救“两房运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事态并没有好转,8月6日,房地美发布报告称,公司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此消息一公布,其股价连续3天狂跌不止。
不争气的两房让美国政府也感觉到气馁,于8月20日放弃了挽救的立场,决定接管两房。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记者会上说:“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规模是如此之庞大,它们与金融系统的关系又如此之紧密和错综复杂,以至于其中任何一家一旦失败,都将导致美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大骚动和混乱。”
然而,保尔森与美国政府的态度并没有遏制住汹涌澎湃的金融风暴,影响更深远的事情发生在2008年9月14日。
9月14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中秋节,中国人在合家团圆的喜悦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美国华尔街爆出了震惊全球金融业的消息。美国有着158年历史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经过为时一年的苦苦挣扎,无人出手相救,再也撑不下去了,当天向美国政府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受此影响,9月15日,道琼斯指数暴跌504点,创“9·11”事件以来单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的股票则狂跌90%。混乱的华尔街仿佛成为了世界末日,一位在华尔街工作了近20年的基金经理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这是我在华尔街上近20年来见到的最恐慌的时刻。”
此时,金融风暴开始冲击全球经济。
全球都感觉到了来自美国的深深寒意,各国政府为了抵御这次“海啸”,忙得不可开交。亚洲方面:16日,日本银行向短期金融市场紧急注资115万亿日元,韩国政府也召集企划财政部、金融委员会和韩国银行等机构召开紧急金融状况评估会议。
中国股市也对雷曼的破产作出了积极回应,2008年,9月16日开盘后不到半个小时轻松击穿2000点,股市跌入不可测底的深渊。在这场危机中,富士康的股价也未能幸免,从11多块钱跌到15元多,缩水了86%以上。如果从2007年富士康最高点277元算起,富士康的股价下跌了将近95%以上,跌幅之深前所未有,可以说是很受伤。
然而,仔细分析起来,富士康的股价暴跌在情理之中,作为一个以代工为主的企业,一举一动都与全球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不好,富士康自然也难以幸免。概括来说,这场美国发轫的金融危机对于富士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目前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的产品因其低廉的价格优秀的质量在外国深受欢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的经济衰退必然影响到全球经济,从而也将影响到中国外贸。研究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我国出口增速就要放缓6%。
最明显的影响是美国零售商因为市场疲软导致家庭用品销售下滑,增大了经营压力,进而对制造商构成压力,为了转移压力,控制成本,美国的制造商把压力直接传到了中国出口企业。对于美国的价格打压,中国企业无可奈何,不得不忍受。浙江的一位制造商说:“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会一忍再忍。因为工厂要求提价后,欧美的采购商会对同类供应商进行新一轮询价,并在充分谈判后选择价低的工厂,提价的工厂会面临订单流失的风险。”
富士康在这场风暴中,没有强硬地向客户要求提价,这样造成业绩大幅缩水,2009年3月,富士康公布年报,2008年税后净利仅121亿美元,竟然比2007年锐减83%。值得注意的是财报显示富士康年下半年业绩转盈为亏,税后亏损2086万美元。
对于这样的业绩,富士康也把问题归结于金融风暴,称风暴导致对产品需求减少外,生产设施使用率减少,也导致平均生产成本上升。
二是次贷危机导致国际订单转移他国。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升,面对美国企业提出的新价格,中国企业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比如浙江一家以出口服装为主的贸易公司老板对《中国经营报》的记者说:“目前中国制造的成本已经无法承接低价的订单。现在比较老牌的服装出口公司都不再做沃尔玛的订单了,因为价格太低,基本上没有多大利润。由于沃尔玛订单提不了价,工厂没法做,现在可能至少有20%的服装订单转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上海美国商会和美国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联合调查报告认为,中国正在失去对越南和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优势,而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是主因。
可见,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在失去,如何调整企业的经营,生存并发展,成为以富士康为代表的所有国内出口型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为了控制与降低生产成本,富士康不得不启动内迁计划,其在江苏的工厂就开始往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淮安迁移。2008年11月,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二期、三期也正在加紧建设施工。
之所以考虑在淮安建厂,除了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招商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淮安的出口加工区获得了政府批准。2008年初,中国开始实施《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使得富士康这样的大型工厂在深圳丧失免税的“特权”。而淮安的出口加工区获得批准,解决了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免税”特权。
尽管富士康努力通过加强管理来提升企业的利润,但外贸不振,订单减少,转盈为亏的现状还是让一些富士康员工提出了辞职。
员工离职后,富士康就不招人了,把离职的人的工作分配给在职的人干。如此便达到了减少人力,降低成本的目的。
综上来看,富士康在这场危机中受伤很深,这是代工企业在风暴中必然经受的阵痛。
拷问旧有模式
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富士康最大的问题是它的这种发展模式出问题了吗?代工企业是否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过时了呢?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政策激活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激情,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同春潮涌动,以富士康为样板的代工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珠三角地区成为了出口重镇,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这片土地不但具有影响全国的力量,还具有影响世界的力量。在珠三角的东莞地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然而,由于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与我国的历史原因造成,我国的中小企业饱受产业链低端之痛,这种痛苦前几年就凸现出来了。
低端企业有一个优势就是门槛低,找一个地方买几台设备招几个人就可以开始干了,为了获得外商的订单,就在价格上与对手血拼。拼的结果就是价格一降再降,以纺织行业为例,出口利润能达到10%就算很不错了。价格战让中国的企业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烈境地,陷入不参与价格战则死得早,参与价格战一起死的两难境地。
富士康虽然是代工之王,但是也面临着很多公司的竞争,如比亚迪就是他的竞争对手之一,与比亚迪拼价格一度让富士康感觉到疲惫不堪。
2008年,在世界经济趋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趋缓的情景下,这种痛苦呈现出蔓延之势。不仅让中小企业苦不堪言,难于支撑,连大型企业也开始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据广东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1万家,占全省企业的1/4。
2008年7月,就在中国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时候,郎咸平撰写了一篇《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深夜里,郎教授以其特有的勇敢与尖锐,以笔与读者交谈,他在文中警醒中国企业界说: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吗?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你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么?我在这里清楚地告诉各位我的研究结论:中国根本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
……我要清楚地告诉各位: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
什么叫做产业链战争?我就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也是中国出口玩具中的一种,而众所周知去年中国和美国之间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玩具贸易摩擦。美国政府以及美泰等美国玩具进口和零售商对我国的玩具出口产品百般挑剔,比如提出含铅量超标等等的问题。可是当我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会含铅量超标呢?又有多少退货是产品设计的问题呢?
而大家知不知道,以芭比娃娃为例,我们制造的过程当中,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动,可是真正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制造出价值1美金的芭比娃娃,但是最后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将近10美金。
郎咸平分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七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我们处于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最赚钱的环节,中国企业都不能控制,由于没有控制力,备受欺压。当他们要压价的时候,我国的中小企业无力反抗,只能通过对外拖欠原料货款,对内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可以说,富士康也走向了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的道路。
产业链低端之痛不但给企业经营带来了痛苦,还给中国的工人带来了痛苦。《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光深圳与珠三角地区,每年的工伤事故就夺去了工人30000根手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受过工伤或患过职业病,将近70%的农民工没有任何形式的保险,广东的很多工人居住在潮湿低矮的平房,生活环境非常糟糕。
中国企业在低端挣扎的时候,企业的经营者也在苦苦思索如何摆脱低成本、低利润的代工模式?如何整合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是大家一个共识。
与各个企业经营者一样,富士康也在努力地摆脱这种命运,为此,郭台铭领导的富士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掌握核心的科技。比如以下几个方面就体现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
一是掌握加工的核心技术。富士康知道,如果自己没有核心技术将会被人随意宰割,被同行超越。比如:富士康的机壳成形模具的技术就令同行刮目相看。可以把iPodnana的机壳背面打磨得如同镜面一样光滑。对于自主技术,富士康也很善于保护,该公司知识产权部门拥有500多位员工,在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零部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专利。
二是快速的研发能力与反应能力。富士康建立了全球24小时远程互动设计能力,如富士康在美国的研发中心下班后,将设计交接给开始上班的在中国台湾或内地的设计工程师,以接力的方式继续完成设计。媒体把富士康的这种研发称之为“日不落研发”。
如此强大的研发能力与快速的反应能力,富士康从接到订单到最终商品交到订货者手中,只需7天就可以完成,最快的时候3天可以完成,而一般的生产商则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三是开发高级模具,研制廉价质优的产品。因为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富士康可以开发高级模具。高级模具技术不仅能够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比如,镁合金机壳专业厂商的营业利润率高达40%左右,而可自主生产的富士康则可将这部分利润用作降低报价的资本。
五是经营模式创新。进入到新世纪后,富士康开始整合资源,由代工(OEM)过渡到设计制造(ODM)。传统代工模式讲究低价竞争,会使经营者陷入竞争的红海之中。考虑到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升,为了开辟蓝海,打开新局面,2002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提出,要用6年时间实现“制造的富士康”向“科技的富士康”转型。
这些创新上的努力,为富士康赢来了大批订单,得到了世界很多知名企业的青睐,如诺基亚、摩托罗拉、iPodnana等企业。2006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外包给富士康的业务达到8150万部,这意味着富士康生产的手机将占到全球手机供货量的1成左右。但是,分析这些创新,有一个很明显的短板,没有开发自己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是产业链低端环节上的创新,没有进入到产业链的上游。
如果我们站在富士康的角度去想问题,可以发现富士康对于进入到产业链的上游是否会心存疑虑呢?作为一个代工模式的大企业,一旦进入到产业链的上游客户又会怎么想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办法依然是拥有自主品牌,久困于产业链下游始终被人压制,中国目前一些地方呈现出拉美化倾向,这是让人担忧的,也是所有企业需要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