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上,富士康集团的代表团一个个都胸有成竹地坐在那里,然后有条不紊地拿出准备好的文件、证据,递交给检察官。他们对检察官说:“我们递交的资料里,基本都是商业机密,但是这些商业机密却流到了比亚迪,并且被他们用于生产。”
检察官的鉴定人员开始紧张地鉴定他们所说的商业机密文件,堆了一堆。另外还有之前被执法部门扣押的电脑硬盘,里面存着大量资料需要进行鉴定。
这时,比亚迪的代表团也拿出一堆文件,其中有很多国家专利证书,有华为的手册,上海贝尔的PCB设计规范,还有网上下载的电路板生产流程常识资料。
比亚迪一名律师对检察官陈述道:“富士康所递交的资料中所说的商业秘密,基本都是可公知的资料,有很多在网上都能找到,我们在递交的材料中都有很详细的标注。”
富士康的代表团坐在那里,表情严肃而略显轻松。他们似乎对自己递交的材料很有信心。富士康在听证会上指控的材料中说,从比亚迪公开的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2006年手机制造的营业收入超过5135亿元人民币,比2005增长了1693%,较2004年增长了416%。2007年上半年,比亚迪862亿元的营业额中,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获得了51%的业绩增长。一方面是富士康的员工不断地跳槽到比亚迪,带去一线的生产技术;一方面是比亚迪的手机业务爆发性增长。
在法院组织的证据勘验中,富士康的律师团看到,该硬盘中大约存有近九千份文件,既包括往来的电子文件、附件,也包括写有富士康文头的Word版文件。还有写有比亚迪文头的文件,也有PDF文件,有的文件上面有富士康公司的标志,下面还有富士康相关主管人的签字。
现在,鉴定人员将对这些系统文件是否属于富士康公司的商业秘密进行全面的鉴定。
本案中的系统文件,就是富士康组织手机生产的操作、管理流程和规范。系统文件由流程加表单构成,其中流程是生产管理步骤的书面描述,而表单是根据流程制订出的表格,工人只需要根据表单逐项填写其所完成的工作,就可以有效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
富士康的律师向检察官介绍:“为了编写工艺流程系统文件,富士康悉心总结、提炼二十余年来代工生产的经历;为了编写灾害防治系统文件,富士康把亲身经历的‘9·21’大地震、SARS期间的惨痛教训精炼成文;为了编写实验系统文件,富士康花费千万美金从诺基亚、摩托罗拉购买机要的设备。这些文件的编写是经过很多年经验的累计,花了很多心力做出来的。”会场越来越安静,谁轻咳了一下都能清晰地听见。
听证会进行过程中,针对富士康的指控,比亚迪的代表却说:“富士康提交鉴定的这套体系文件是公知信息,比亚迪没有直接使用这套公知信息,比亚迪的体系文件完全是自己制作的,根据标准、根据客户的要求,大量参考了其他的公开文献制作的。”
比亚迪的代表还说:“富士康起诉比亚迪的根本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获取垄断地位。”
双方都为自己的利益辩论了起来,后来越说越激动。主持听证会的法官不得不说:“好,请大家静一静,你们所说的我们都会研究考虑,但是我们要先看完你们递交的材料,做好鉴定才能作出答复。”
双方的证词都很充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对执法部门的鉴定人员来讲也是很头疼的。
面对一些文件上写着“保密协议,不得披露”的字样,比亚迪一方没有回应听证会上一位专家的质询。
听证会结束后,媒体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讨论,称富比之争代表了产业竞争者之间市场份额的争斗,时至今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以及诚信的竞争文化。
目标远大的公司如何参与建立良好的商业秩序?如果比亚迪和富士康能相互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场轰轰烈烈的“富比之争”就可以休止了。
然而,富士康与比亚迪的和解只是媒体的一相情愿,水火不容的富士康与比亚迪已走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升级的战争
2007年新一轮的“战争”开始了,战事也随之升级,此时比亚迪还想凭借手机业务进行分拆上市。
市场的规律是优胜劣汰,归根结底,这是公司之间的利益之争。比亚迪手机代工业务从无到有到迅速壮大,只花了短短3年多时间,这种超常规发展引起了富士康的戒心;其次是富士康认为,比亚迪之所以有这样迅速的发展借助了跳槽人员从富士康获取的大量系统文件。如果没有这些文件,比亚迪无法获得这么快速的成长,而比亚迪的成长则是富士康的萎缩,这是郭台铭最担心的问题。
秋天的时候,富士康从香港撤诉,转到内地,富士康又递上了一纸新的诉状,并且以相同的事实和案由重新起诉,并索赔51亿港元,而这次比亚迪上市的计划是融资59亿港元,如果富士康真能够索赔成功,差不多等于给他融资了。
于是,两家巨头就陷入了“撤诉—重新起诉”“搁置分拆申请—重新申请”的循环之中,颇有猫捉老鼠的感觉。
双方的战争进入越演越烈的阶段,对于两家公司的竞争,业内人士一边看热闹一边评论。退一步看,即便这份鉴定报告在侵权部分对富士康非常有利,但对阻止比亚迪上市的作用却不会很大。
事实确实如此,经过一波三折之后,比亚迪电子上市了,2007年12月,比亚迪电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代码为0285HK,盘价是1074港元,此次共发行55亿股上市,融资59亿港币。
2007年12月初,鉴定中心的第一批官方鉴定书就出来了,鉴定结果表明比亚迪获取的相关文件中,确有大量文件构成非公知信息。鉴定报告出来后,比亚迪马上作出了反应,认为鉴定报告及相关附录的大部分系富士康单方面呈交的,公司对此毫不知情。
鉴定结果出来后,富士康心里高兴,准备加大打击力度,把民事案件上升到刑事案件中去,如果由民事变成了刑事,这样一来,对于比亚迪来说极为不利。
山雨欲来风满楼,富士康要和比亚迪进行决战了。
2008年3月13日,富士康在香港正式对外发布的公告称,称诉比亚迪侵犯其商业秘密一案,由民事诉讼升级为刑事诉讼,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已对涉案嫌疑人展开刑事调查。公安机关经审查现有证据后,认为嫌疑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罚,现已就比亚迪涉嫌进行单位刑事犯罪活动立案侦查。
这一纸公告,掀起了富比决战的序幕。富士康的发言人童文欣说:“根据国内相关法律,我们掌握的证据表明比亚迪公司有刑事犯罪嫌疑。公安机关已初步认定比亚迪有犯罪事实,所以展开立案侦查。如果认定比亚迪的犯罪事实,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会受到惩处,这样比民事诉讼更有力度。”
面对富士康与郭台铭咄咄逼人的进攻,王传福不知所措。
3月20日,王传福的创业伙伴,比亚迪前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夏佐全被拘留了。紧接着3月24日、3月31日,被捕入狱的司少青和柳相军先后被判处1年零4个月和4年有期徒刑。
4月7日,为了避免因夏佐全事件影响公司的发展,比亚迪不得不发布夏佐全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的公告,由执行董事调任为非执行董事。4月10日,富士康向外界透露夏佐全被警方拘留的消息。
4天后,夏佐全却因为证据不足被释放了出来,于是再次发布公告,比亚迪的公告全文如下:
本公司谨此证清,夏佐全先生于2008年3月21日至24日被深圳公安局拘留,只因协助调查,且由于缺乏证据,夏先生已于2008年3月24日获深圳公安局释放。根据本公司中国法律顾问的意见,按照有关中国刑事程序法律,一名人士在中国被公安局正式逮捕前,会被拘留调查,而该人士只会在被正式逮捕后始会被中国检察院起诉。此外,被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定罪的柳相军先生及司少青先生为本公司前雇员。其与本公司的雇佣关系已于其被定罪前终止,且彼等任职本公司期间均非高级管理层成员。彼等是个人被定罪,故本集团无须因其被定罪而负责。董事相信,本集团整体业务、营运或财务状况,不会因任何上述事件而受重大不利影响。
这样的结果自然富士康很不满意,于是郭台铭在香港再次对比亚迪提起民事诉讼。郭台铭当时对《IT时代周刊》说:“王传福是深圳市人大代表,对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任免有重要的投票权,从这一点上来看,富士康就完全落于被动。另一方面,比亚迪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当地法院倾向本地企业,在国内见怪不怪。”“我们不得不选择香港,在深圳打不赢官司,就像到赌城去,他一面跟你赌,一边自己做庄”。
正在富比决战的时候,新的危机出现了:股神巴菲特。
2008年,在金融危机最深重的时候,比亚迪传来大好消息,世界股神巴菲特力挺比亚迪,入股23亿美元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受此消息刺激,比亚迪股价飞涨。
比亚迪的股价的暴涨并不让郭台铭紧张,因为与富士康的市值相比,比亚迪的市值还是一个小盘子,但是比亚迪背后的是股神,是世界首富,这是谁也不敢小觑的,他不仅是雄厚资本实力的象征,更是商业诚信的标志。巴菲特与比亚迪紧密纠结在一起,这将极大地削弱自己辛苦建立的道德优势,甚至可能因此改变官司的走向。
郭台铭听到巴菲特入股比亚迪后,马上大怒,怒斥股神是非不分,在记者招待会上,连放三炮,隔空轰击巴菲特,他气呼呼地说道:“巴菲特一直标榜只投资有诚信、长期经营的公司,为何要投资窃取商业机密的比亚迪?巴菲特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汽车上下班?巴菲特是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比亚迪的潜力的?”
三炮轰过之后,郭台铭又指责道:“如果第一个问题不回答,我就买一只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去美国,以股东的身份当面质问巴菲特。”“世界没有什么股神,也请小股东们相信,不要听到巴菲特的名字,就吓呆了。”
最后,郭台铭余怒未消地说:“论竞争力,它绝对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也不把窃取商业机密的公司当对手。比亚迪在模具等众多产业领域中,连我们的1/10都不到,如果我输了,我就从这里跳下去。”郭台铭一边怒气冲冲地说话一边指着后面的落地窗,他一直认为,比亚迪的崛起是因为窃取了自己的商业机密,为此富士康很受伤。
对于郭台铭的质问,巴菲特与王传福却没有做任何回应。
倒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芒格站出来为比亚迪撑腰。在芒格看来,富士康是因为丢掉了在手机代工领域的优势,被比亚迪迎头赶上,而比亚迪的迅速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芒格的话不无道理,事实上随着市场的成熟,垄断地位很难保证,更多的是体现在竞争上,在竞争中进步。此外,诺基亚、摩托罗拉也不喜欢看到富士康一家独大的情况,那样会很被动,这也是为何比亚迪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正如一名分析员所说的,代工手机,本身就是产业链的末端,利润稀薄。企业间尔虞我诈,换来的的结果只能是上游品牌企业更多的压榨,更微薄的利润。在这场纷争中没有哪一方可以笑到最后,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些坐观事态发展的、趁机压价下订单的国际大客户。所以,漫长的富比之争,其背后是一场跨国公司的“定价权”保卫战,最后惠及的一定是诺基亚这种国际巨头。
比亚迪与富士康打的就是价格战,比亚迪的成本要低一些,价格上的优势,让比亚迪获得了众多手机厂商的青睐。现在,它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松下等厂家的主要供应商。一些手机企业也在有意扶持比亚迪,用来牵制富士康,以巩固它们在产业链上的定价权。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整体订单减少,加速了富比之间的平衡,更多的订单流向了比亚迪。摩托罗拉于是将以往交给富士康的代工订单转移到了比亚迪。三星、飞利浦等都加大了对比亚迪的订单投放。
2008年8月28日,富士康统计出半年业绩报告,情况很不乐观,上半年销售收入为395亿元,而净利润仅为116亿元,同比下滑逾50%,创下了富士康发展以来的历史新低,受此影响,富士康的股价也是委靡不振。
然而,巴菲特的入股对“富比之争”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王传福决定转守为攻,2008年12月3日,比亚迪方面反将一军,称公安机关已撤销针对比亚迪的调查,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军及另外两名负责人涉嫌毁灭、伪造证据和收受贿赂,被公安机关逮捕。此外,比亚迪前员工张朝正涉嫌接受富士康方面的贿赂,为其非法窃取保密文件,被公安机关逮捕。
消息一出,情况有了新的变化,媒体惊呼比亚迪要反击了,富士康感觉老是斗下去也没有什么作用,于是不再穷追猛打。对此,比亚迪也就见好就收,毕竟,做生意以和气为主,只要能相安无事就不必惹是生非。
富比之争就这样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