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2005年底,福建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三卷本的精美画册:《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三卷分别为:《北京的莫理循》、《世纪之交的战乱》、《目击变革》。编者是旅居澳大利亚的画家沈嘉蔚。莫理循早年是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的记者,民国初年当过袁世凯的政治顾问,是当时新闻界和政治界的名人。他用相机,记录了不少当时中国的真实生活场景,涉及的社会场景和地域范围相当广泛。这套书中的照片,几乎都是第一次发表。许多有识者看了都感到眼睛一亮。好多朋友都在打听,从哪里能买到这套书。我想,以后研究民国初年历史的人,都不能回避这套宝贵的图像资料。
丁:2006年2月,我正好在悉尼,赶上悉尼图书馆举行这套画册的讨论会。与会者将近200人,不少是澳大利亚政界和文化界的名流,也有一些旅居澳洲的华人。到场者不分肤色,都向沈先生表示祝贺,给以由衷的好评。我当时刚认识沈先生,在现场感受到大家对他的敬意。沈先生编这套画册其实很不容易。这批资料在悉尼的储藏室里已经静静地躺了几十年。为了整理出版,沈先生先后努力了7年,不光要编选图片、撰写说明,还要洽谈版权、申请资助、寻找出版社。最终成书,实在不易。那些说明文字看似简要,其实背后不知付出多少心血。他的考证一点也不亚于史学家。有一些照片是当年的山西大学,他想让我查一查其中人物的姓名。我虽然认识不少山西大学的朋友,但他出的题目,我实在完不成。
谢:沈先生是画家,却对中国历史保持了如此的热情,甚至不惜工本,也要完成有价值的工作。国内的学术界,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不计功利、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看看我们现在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学者教授们都在忙些什么?写论文是为评职称,做项目是为了要经费,什么博士点、社科基地等等,张口闭口谈的都是经费。像沈先生做出的学术工作,要是给了国内的学者,还不知道要向国家讨多少银子呢!
丁:在澳洲,像沈先生这样的名画家,画画比研究学术来钱快得多。我看过沈先生的油画,水准非常高。丹麦王妃玛丽是一位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姑娘。2005年,澳大利亚肖像艺术馆决定为这位平民王妃画一幅正式肖像,由王妃本人选择画家,她选中的就是沈嘉蔚。从赚钱的角度考虑,编这套书,不知耽误了多少赚钱的机会。沈先生有自己的追求,他的苦心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
谢:我看过沈先生不少画作。他成名很早。上世纪70年代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当时全国都很熟悉。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作品在国内得过多次大奖。近几年画的《1966北京吉普》和《步辇图》,形成“再见革命”系列,对当代历史的反思更是达到美术家少有的深度。
丁:这种思想深度不是凭空而来的。浙江嘉兴有秀州书局,我从它的日志上,看到沈嘉蔚一次买书几十本,涉及哲学、历史、文化、政治、思想、艺术等广阔领域。我们不妨看看那次买书的目录:《本雅明:作品与画像》、《实用油漆涂饰技艺》、《苏格拉底的审判》、《欧罗巴的浪漫时代》、《龙的故乡(中华帝国公元960——1368)》、《九三年》、《懒寻旧梦录》、《女士及众生相》、《中国古镇游》、《纵情之痛:冷冰川手记、绘画作品选》、《魔法的故事》、《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身体的故事》、《诗经(图文本)》、《从苏联归来》、《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纽约书评〉论文选(1963——1993)》、《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徐悲鸿一生(插图本)》、《雨果传》、《鲁迅的最后十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历史的真相》、《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中国最近二十年32次考古新发现》、《金赛性学报告》、《面孔》、《人与兽:一部视觉的历史》、《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幸运的一生》、《梅尔·吉布森》、《莎士比亚》、《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中国纪事(1933——1939)》、《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在国内,别说是艺术界,就是学术界,怀有这种读书热情的人能找出几个?
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出现过不少艺术家,多数人成名以后,便放弃理想,攀龙附凤。像沈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太少了。
丁:沈先生虽然人在国外,但对祖国的关怀远甚于国内的文化人,因为他是在历史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所以他不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从事学术出版,都力求无愧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