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43600000009

第9章 停一停,化热恼为清凉

化热恼为清凉

古来啦,赵州老人,道风高俊,学人都参拜他,那天呢,有两个僧人来,赵州老人问一僧:“上座你是来过否?”僧对:“不曾到。”赵州云:“吃茶去。”问另一僧:“你曾来过否?”僧曰:“来过。”赵州云:“吃茶去。”

当家师听了这话生疑,问赵州曰:“您对未曾来过的说吃茶去,这倒合理,来过的怎么亦叫吃茶去呢?”赵州老人曰:“当家师!”当家师答应一声,赵州曰:“吃茶去!”

昔日虚老提及这则公案,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后来我也常对弟子讲述。赵州老人“吃茶去”的公案,在禅宗里很是著名,关于它的深意,历来解说纷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有一点,一定是心思清净,才有吃茶的余暇。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奔左忙右的人,别说吃茶了,恐怕连停下来的闲暇工夫都没有。

为什么停不下来?心里头满是欲望之火,把生活烧得火急火燎,求得了这个,又想求另一个,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满足,这样一来,脚步自然停不下来。内心永远充满喧嚣、热恼,也就无法为生活打造出一方清净的安心之所。

《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偈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什么意思呢?我们所处的环境,无论好坏,都像是火宅一样,充满各种躁动的情绪和难测的危险。白居易为杭州太守时,曾去拜访鸟窠禅师。他看到鸟窠禅师稳坐在松树之上,就担心起来,他说:“禅师,您的处境很危险啊!”禅师却回答说:“太守大人,你的处境才危险呢!”白居易大惑不解:“您坐在树端,随时可能因不慎而掉下来;我稳稳地站在地上,且身居要职,地位名声都有,怎么会危险呢?”鸟窠禅师解释道:“你身居官场,犹如干燥的薪柴放在烈火之侧,怎么能说不危险呢?”

每一个活着的人身旁,都有死亡虎视眈眈;每一个身处高位的人,都有跌下低谷的可能;每一场得到的前方,都有失去在等待;每一次成功的背后,失败的种子早已被种下。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察觉不到危险,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人生和世间无处不在的无常。

天灾,人祸,欲望,名利,追求,求不得的痛苦,以及情感上的伤害等,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的内容,身处其中的人,便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不安,团团乱转。如果说,我们期待外在环境的改变,以此来安住身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周遭的环境永远都不可能绝对的安全,正如人生不可能只有得到,没有失去。最好的改变应该是自我内心的改变。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受,心境烦恼,便处于火宅之中,心境清净,便生于佛国净土。所以,内心清净,环境即太平,便见世外桃源。

内心清净的人,不会想太多,亦不会要求太多,就像母体中的婴儿,处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心若清净,凡事简单,这样才能尽享生命的清闲之福。真正的清闲就是身处这复杂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也要去消耗掉,真到了清闲暇满的时候,自己反而悲哀起来。这类人内心是喧嚣的,所以他们不知道清净的感觉,不懂清闲的滋味。

对于外物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世人常常对生命有太多苛求,所以生活得筋疲力尽,远离幸福与快乐,生命也变得仓促,充满忧虑和恐惧。其实,人生于世,赤条条而来,离开时也不过两手空空,在生命的过程中,一切拥有都是暂时的,一切物都是身外物,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既然如此,就不应该执着于外物,也不应该甘愿被外物所役。超越外物,就是超越自我,无物就是无我。不拘于物,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片坦然,心境就不会随外界的变迁而变化。

忙碌过光阴,辛苦为谁忙

“日出东,日落西,忙忙碌碌过光阴”,在一次戒期中,吟出此句,如今看来,真是现代人的写照。看那城市道路上朝九晚五的拥挤,看那为糊口生计奔波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人们,看看这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每个人都奔波着,忙碌着,为工作,为更好的生活,连喝一口茶的时间都变得奢侈。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般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忙忙碌碌何处去,一双空手见阎罗。再怎么忙,最后每个人都是空手奔赴生命的尽头。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为了欲望的满足而牺牲清闲的生活,闲适的心情呢?

和尚说这话,意思并不是说大家都应该活得悠闲,无所事事。该做的事一样要去做,甚至还应该加倍努力地去做,因为忙碌是生活的常态,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我们出家人也是如此,如果四体不勤,大众供养我们有什么用?我们接受了大众的供养,自然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尽力去帮助大众,救度大众,把所得的一切回报给社会。所以,大家看到很多出家人尽管年纪已经很大,仍然奔忙在慈善事业里,社会公益里,他们仍然用老迈的身躯行善举,施恩惠,助益世间。

如果说,我们为了别人,为了大众的利益去忙,这是好的,但是,不要为了多赚一点钱,多赚些名声去拼命,因为这样并不值得。还有什么比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呢?与其为了一些终将成空的东西去耗费一生的心力,争来一世的烦恼,不如用这有限的生命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佛典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对兄弟,继承了父亲留下的遗产,并且分了家。两兄弟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遗产后,也一样勤勤恳恳工作着。不同的是,弟弟把遗产陆陆续续布施出去,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哥哥却一味地拼命工作,没过几年,手中的财富就翻了好几番。弟弟见哥哥整日忙碌,从不行善布施,就去劝说哥哥,哥哥总推说没有时间,说是要等到事业告一段落了再去布施。

后来,两兄弟死后转世,弟弟因为生前布施,积累了福报,所以投生成一位比丘。这一日,弟弟出来行脚,路过一处农田,看到一个农人在用牛耕地,不管农人怎么鞭打那头牛,牛都不肯往前走。弟弟见了,立刻就认出那头牛是他哥哥的转世。于是就走上前去说:“哥哥啊,我以前总劝说你行善布施,你都不听,因为前生太过劳碌,今生你才转世为牛,继续劳碌啊。”

忙碌要忙得有意义,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奔忙,或者只是麻木地为了忙碌而忙碌,那么,人生除了赚来一场辛苦劳碌之外,很可能一无所得。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抱怨工作太过忙碌,需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生活一点余暇都没有。这固然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太快,要做的事情,要承担的责任更多,但是,抱怨太忙太累的人,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想得到的太多,才让自己陷入了忙碌的怪圈,不得解脱。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工作真是永远也忙不完。完成了今天的事,明天又会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去做。即使每天加班,事情仍然做不完,但是却停不下忙碌的脚步。为了在工作上做到完美,为了从工作中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报酬,不惜牺牲身体、健康、家庭。

永远忙不完的工作其实是我们的恶报。是内心不息的欲望,造就了它们。之所以大叫着“好累”却无法停下来,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一切,却不懂权衡和取舍。痛苦有时候只是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在忙不完的工作中没顶,或者选择享受更多的快乐和愉悦。可是大多数人却害怕选择,因为害怕被他人超过,害怕失去优裕的生活。

这种时候,就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停下来。让自己休个假,或者仅仅是在正常时间下班,回家做一顿饭给自己吃,再好好泡个澡。放松下来,把那些虚荣心、名利的欲望都抛开,仅仅只为自己,好好地享受一次生活。要知道,停下脚步,并不意味着世界会因此而停止运转。

看了用了就放下

人的眼见、耳闻都会生烦恼。你吃饭,味道好不好?这是烦恼;你喝水,冷了热了也生烦恼。一个人与烦恼一起过日子怎么过?你看莲花处在污泥里,可它的叶子却水不沾,泥不沾,因此说烦恼自是烦恼,清净自是清净,你有菩提心,你有不染心,哪里会有烦恼?烦恼都是自寻的,放下就是自在。

禅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下雨天,两个和尚在匆匆赶路,突然看见前面有一年轻貌美的女子正对着一段泥泞的路不知所措,于是其中一个和尚说:“来吧,我抱你过去。”和尚就这样把女子抱过了这段泥泞之路。一路上两个和尚谁都没再说话。到了天黑寄宿后,另一个和尚终于憋不住了,说:“我们出家人是不近女色的,你为什么要抱她呢?”这个和尚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呐?”

佛法是心法,一切在心。我们常说安住,怎样才是安住呢,心无所住就是住。事来则迎,事过不留,事情来了就迎着,事情过了就过了,不放在心上,你永远地活在当下,心不滞留在任何事情上面,这样子你才能够安住自己。不然,心总跟着外境打转,那就等于把自己扔进了无边的烦恼里。

日常生活中,自己跟自己生烦恼的事比比皆是。其实,只要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我们烦恼。希迁禅师住在湖南。有一次他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你从什么地方来?”学僧恭敬地回答:“从江西来。”禅师问:“那你见过马祖道一禅师吗?”学僧回答:“见过。”禅师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学僧无言以对。

这位学僧回到江西见马祖禅师,讲述了他与希迁禅师的对话。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笑着问学僧:"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少重?”学僧说:“我没仔细量过。”马祖哈哈大笑:“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学僧很惊讶,问:“为什么呢?”马祖说:“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背了一堆柴来,还不够有力气?”

马祖禅师用诙谐的说法点出了学僧的心态:“放不下”他人对自己的毁誉,一点小小的烦恼便时时放在心上,不肯释怀。其实,只要自己放得下,那么一切烦恼便都在身外,不会对自己产生丝毫影响。有句话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呢?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前面的案山,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就开悟了。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你当下放下了,出离了烦恼,当下就能够解脱。一切有为之法,用之可以,但不可执著,看了用了就要放下。比方说,钱不能没有,没有的话,我们连生存都会出问题,但是只可看,只可用,把钱放在钱包里就好,千万不要放在心上,如果时时刻刻把钱放在心上,对钱太过执著,就容易为了钱做出不好的事情来,情绪上也很难放开,心心念念都是钱,生活会少掉很多快乐。过往的经历也是如此,不论好的,坏的,都没必要一直挂怀,有些老人家喜欢抱怨当下,喜欢说“想当年我如何如何”,一直活在过去的回忆里,这就很不好,因为这样一来,生命的进程就停滞了,你连当下的生命都过不好,又怎么能奢求安然的晚年生活呢。

要学会全然的放下,不仅放下那些名利、欲望,还要放下情绪,放下纠结,放下那些对过往的沉湎。成功来了,不过于欣喜,失败来了,也不过于沮丧,果真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能够解脱痛苦了。

静坐一须臾

佛经里有“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河七宝塔”的说法,可见静坐的功德之大。静坐的时候要求摈除杂念,一心不乱,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这实在是一个消除焦虑、放下烦恼的好方法。

虚老当年在禅七中开示道:“故有众生,终日忙碌,无一日休闲,稍作思惟,实乃无益。但是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惟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故偏弃不行。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生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为什么要静坐呢?这其实是一种收摄自己的方式。平日里,大多数人的心都是向外攀援的,攀援多了,烦恼也就多了,正如虚老所言,尘劳、喜怒、得失、五欲,令人奔忙不休,倘若一直这样下去,人就会感觉疲惫,长期的疲惫,不仅导致事情做不好,也很容易引发心理上的疾病。

谈及静坐,虚老还讲了一则公案: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乌龟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统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返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逃生的。

静坐就是把向外攀援的心念收回来,“宁静即释迦”,我们的心若能常常清静,没有贪、嗔、痴,遇到什么境界都不受影响——不论外在的利诱,或是险恶的威胁,内心都不受其影响,这就叫做宁静。而这片刻的清净,就已经是佛的境界了。

对生活紧张而焦灼的人来说,身外的嘈杂和喧哗太多,令他们很难品味到静的妙处。身外的嘈杂和喧嚣来自哪里呢?来自对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的追逐。他们奔忙劳碌,忽略自己的内心,让身外的堆积越来越多,从而也就让自己离生活最本真的清静越来越远。人总是活在心浮气躁、患得患失里,怎么能得到沉静的安宁呢?人哪,有些时候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安静下来,安然领略人生的每一场风景。

那么,怎样静坐呢?

首先,摈除杂念,控制自己的动心起念。虚云老和尚住终南山保任的时候,有一天煮毛芋头,坐下来等它熟,一坐就是十八天,不吃饭,入定了。你看他的定力几深,若有杂念是无法入定的。如果我们静坐时,思绪仍然很乱,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虽然有光亮,却也在不断冒烟,又像是一块石头压草,杂草还是从旁边长出来,那就不叫一心不乱。

这样问题又来了,究竟要怎样才能摈除杂念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任何有形的物体,最好是小尊的佛像,因为佛像可以帮助我们静心。将这个有形的物体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物体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直到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身体,忘记了周围的环境。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就能有效驱除杂念。

此心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平静看待世间的计较与得失,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这时候,如果能够让心沉下来,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动念,那么就有可能更接近成功,生活的本真快乐也能在沉静的瞬间自然显现。

慢慢来,急不得

现代人有很多烦恼,学生要努力考大学,毕业又要担心就业,找到工作后还要担心买房买车,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是这些事情都是没办法着急的,着急也没用。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果。有了福德就能成功,没有福德就不能成功。

明白了这一点,大家的心里头或许就能够少一些烦恼。烦恼的根源是什么,就是着急,急功近利。因为着急,所以总是为更快、更早地达到目的而心浮气躁,一旦现实不能如愿,就满腹埋怨,焦躁不安。可是花开有花期,树绿有节气,一棵小苗永远不可能在一天内开花结果。达成一件事,就像培植花种,你盼它发芽、盼它开花,但它还是会照着自然的规律一步步来,它要耐心等待一个温度、水分、时间恰到好处的时刻,早一点不行,晚一点也不行。我们做事情也可以以养花的心去做,静候一个恰当的契机,和自己真正想要的未来、真心想要的所求相遇。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禅师说:“十年。”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的话,又需要多久开悟呢?”禅师说:“得要二十年。”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学僧惊讶道:“为什么?”禅师说:“因为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太过注重的结果的时候,行走的步调会紊乱。我们都知道,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这样一来,这路走得就不踏实啊。生活的脚步若太急躁虚浮,生活岂不是也会有失踏实,生活、成功的质量岂不是也会降低?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戒除急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才能看清自己的混乱,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

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多得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于是心浮气躁、汲汲营营地追求。求得了这个,丢失了那个,心中满是愤懑,求不得、舍不得,懊恼不堪,生命就这样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流走。

佛经里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增不减的道理,其实就是自然界运行的一种规律。好比阴阳图,阴盛,阳就会衰,但从整体来看,阴阳的总量并没有变化。在佛教看来,增减是一种假相,但世人却以为增减是实在的,因而整日在增与减的变化中计较。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如财富增加了,就喜不自胜;握住的东西,如权势少了,就心焦绝望。其实从人生的大范围来看,有增必有减,此时增了,彼时就要减;财富增了,其他的“有”便要减;财富减少了,或许幸福反而能增。

老子说过:“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动之徐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解释,就是慢活。“徐生”贵在一个“慢”字,就像能源一样,长远地开采,慢慢地享用,珍惜地利用,就不至于过快地枯竭,如若不加节制,乱用一通,即使能源无数,无限再生,也只是糟蹋而已。“慢”是万物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

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紧张。紧张的结果,便是身体疲累,心理负担过重,健康亮起红灯。做人做事,且慢一拍。一切都讲“快”,反而容易产生损失。好比爬山,一口气爬上山顶,先不论身体能不能承受,至少就无心欣赏山上的风景,这样的登山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不如以“慢慢来”的心,换一种生活方式,放慢脚步,有条不紊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是生意人,就慢慢地赚钱,细水长流,让钱像活水的源头一般,一点点涌出来,这样子好过靠运气一下子成为暴发户,下次就没得赚啦。是小职员,就慢慢地学习,循序渐进,别着急,成长的空间永远都存在。操之过急,功利心太盛,难免让人看出你的浮躁,这样一来就难受重用。如果你只是一个无权无钱的小人物,那就慢慢享受小人物的小幸福,把手边的事做好,享受生命的过程,也就足够了。

简而言之,不论处在何种职位,收入多少,都可以慢一拍,花时间慢慢生活。如果只拥有物质上的舒适,却是一个时间上的穷人,就很难拥有真正的快乐,因为这样的人没有时间与亲人、朋友、恋人聚在一起,享受悠然的时光,享受情谊的美好。

慢一拍生活并不意味着必须花两三个小时去喝一杯茶,或者花好几天时间举办一场亲朋间的聚会,而是意味着能真正以充实、平和之心享受生活。慢慢生活,就不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永不满足,不会陷入忙碌的工作怪圈,不会为了追逐财富奔波不止。有更多时间做让自己感到愉悦和幸福的事,花更多时间关心自己和他人,这才是富足生活的本质。

花一天时间为自己开脱

这个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家,但是有些人又想要体验出家人的修学生活,所以,寺庙里就有专门的活动,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来集中体验一把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天一夜的时间里,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上的烦恼,情感上的问题,统统都要放下,如果在这一天一夜中不能做到放下凡尘琐事,依然烦烦恼恼、牵牵挂挂的思前想后、想东想西的,那参加这个活动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习惯为自己做各种周密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各种各样的收益和损失,很少有人有余暇为自己留一份空隙。像这样来寺庙参加一天一夜的修习,其实就是一种为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留空间的做法。至少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放下琐事和烦恼,让自己在一种清净的氛围中洗净内心的污浊,平复心灵的喧扰。事实上,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用淡泊梳理生活,就会发现,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拥挤,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难耐。

书法上有一种技巧叫飞白,国画也有一种讲究叫留白。不论飞白还是留白,都是一种通过在空间上留空白,从而在视觉欣赏上留下空隙的方法。恰如其分地为有限的空间留下空隙,就能创造一种高雅简约之美,令观者心旷神怡,而且还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艺术作品是这样,人生更应该这样。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不知不觉就加快了脚步,生怕身边的人将自己抛下,于是在追赶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己。等到想要转身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留下任何余地。我身边有一位事业有成的居士,他跟我说,他每周都至少有一天时间,会把所有的通讯设备都关掉,一心一意只与自己相处。

给自己的生活留有空隙,才有余地转身和后退,生命才能因此更有弹性。如果一切都处于饱和状态,那怎么还能吸收新的东西呢?修行也是一样的道理,有时之所以迟迟无法开悟,正是因为不懂得保持平常心,给自己留一个转身停留的余地。

有一个僧人向禅师请教如何开悟。他说:“我每日早起早睡,勤打坐勤念经,心无杂念,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禅师交给僧人一个葫芦,一块盐,叫他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僧人照禅师所说的去做了,过了一会儿,他向禅师抱怨:“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化不了,葫芦口太小,拿一双筷子伸进去,却搅不动。看来我没办法开悟。”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一些水,然后摇晃几下,盐一下子就化掉了。

禅师说:“从早到晚不停用功,不留一点间隙,即使心无杂念,可是连平常心也没了,就像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又搅不动,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禅师的话听起来很精妙,其实只不过说明了一个平凡的真理:过犹不及。心太过紧张焦虑,会导致压力和烦恼缠身,太松弛懒惰,又会一事无成。所以,生活中应当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努力工作,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同时,不忘给自己留一道空隙。

世间万事万物,都需要空隙。建筑与建筑之间需要空隙才不会显得拥挤,家居环境中需要空隙才有生活的空间,两辆车之间需要空隙才不会相互碰撞,树与树之间需要空隙才有生长的余地,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空隙才能和谐相处。一无所有的时候,要留空隙;功成名就的时候,更要懂得留空隙。因为人在高处时,不容易看清自己。有了一点成就,就以这点成就来标榜自己,评价自己,就因此而沾沾自喜,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这样一来,真正的自己就被蒙蔽了,人生的路就被堵住了。

时不时为自己的生活留一份空隙,时常为自己空出一天时间,洗涤心灵,这样与身外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空间,会使我们与真实的人生贴得更紧。生活的空间,需要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需要借思考开悟而扩展。给心灵留遐,其实是在心灵的角落为自己留一个位置。每天花一点时间退回内心,才能在为人处世上清醒地坚守自我。

跳到圈外来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下棋的时候,我们都说“旁观者清”,站在旁边观棋的人心里头明镜似的,对于棋盘上的局势,比起下棋的人来,那可要清楚多了。这个下棋的道理和生活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台戏,你是自己这台戏的主角,投身在戏台上,投入进剧情里,这个时候当然是台下看戏的观众把你看得更透彻,更清楚。所以为什么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需要旁人点醒,才恍然大悟,这是因为我们入戏太深,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心反而看不分明了。

偶尔,也要从戏台上跳下来,去台下当一当观众,要跳出生活的圈子,去圈外看一看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够暂时地让心歇下来,然后以一种平和的心境,换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观照我们的人生。这么做,不仅能够看清平日里烦恼焦虑的根源,也可能会对生活、事业、感情有新的发现。

跳出既有的圈子意味着摆脱固有的视野,以扩大的眼光去看待原有的生活。平日里一天要接无数个电话,应酬许多人,四处奔忙,如今把手机关掉,不再去上网收发邮件,在家休养,或外出游玩。然后,你会发现,原来的追逐太多,欲求太多,工作或事业里做的无用功太多,生活里自己的小心眼太多,情绪问题太多,一切原本需要你斤斤计较的事情突然间变得不再重要了,一切原本让你烦累不堪的事务,以及让你心力交瘁的人际来往,突然间变得轻松了。当你再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就能更超然、更有智慧地去面对一切困难和烦恼。

佛教说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也是这个道理。入世太深,必将陷于生活的繁琐和苦恼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里纠缠辗转,难以超脱出来;反过来,要是只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自恃清高,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去做一点入世的、利于社会的事情,到头来也只能是“闲白了少年头”。因此,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立足于尘世,心怀着出世的追求,是一种睿智、欢喜的生活方式。

出世的心即是超脱,入世的行为即是投入。人应该在投入和超脱之间自如转换,该去做时,就做得出彩;不该去贪求的,就根本不去想它。一方面努力去活,另一方面,你有超然的心态,不至于迷失在人事里,也不至于对得失成败太过执著。

古人说名利说得好,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身在其中的人以为眼前的利益很大,抽离出来的人才知道世人争来争去,所争的不过是蜗角和蝇头这样方寸之间的利益。所以说,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抽离出现有的处境,从另一个立足点反观,这样才能把人事看得透彻。

如果感觉自己已经疲累,不堪重负,或者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那就一定要停下来,从原有的处境里跳出来,给心放一个假。不然的话,生命的当下就是痛苦。我们要有停一停的智慧和魄力,千万不要以为停下来意味着落后于人,也不要以为停下来是懦弱、认输,心里头要有这样的认识:停下来是为了平复伤痛,驱除烦恼,然后更好地重新启程。

为什么呢?因为停下来其实是一个清心的过程。原本被俗世琐事扰乱的心湖,在抛开琐事后,蓦地平静下来,一面如明镜般的心湖,能够清晰映照出心灵的指向,生活的模样。清净的心,能够生出智慧。有了智慧,才不至于被生活的繁杂扰乱了心神,控制了情绪;有了智慧,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该做什么,不去做什么;有了智慧,才知道必要的时候停一停,甚至退一步,才能更快、更平直地达到目的。

放下负面情绪,坚定从容地去做事

唐朝六祖以下出了个马祖大师,六祖曾对怀让禅师讲:“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所谓“马驹”,就是指马祖大师。马祖是四川什邡人,后来出家修禅定,禅定功夫很好,在罗汉寺受戒,喜欢打坐。听说南岳山很好,且有高僧,故来南岳衡山结一茅棚打坐。有一天,怀让禅师看到马祖打坐,问他话不回答。怀让禅师就拿块砖头在石头上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时间久了,马祖觉得打闲岔,便问怀让禅师:“你磨砖做什么?”他说:“做镜。”马祖说:“磨砖岂能做镜?”让师曰:“打坐就能成佛吗?”马祖说:“那如何即是?”让师曰:“牛拖车不动,是打牛,还是打车?”马祖一听就悟道了。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很容易犯这种错误:牛拖车不动,不打牛,却去打车。什么意思呢,他不去想着如何坚定心志,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而只是一味地发泄着内心的苦恼、抱怨、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发泄得再多,对于处理问题有什么帮助呢?只会有害无益。

负面情绪从哪里来?从人心底的执著里来。因为一心想要得到,厌弃失去,也因为不能够接受成败之间的落差,所以在困境面前,才会变得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生老病痛,输赢,成败,福祸。不论境遇如何,倘若都能保持一份随缘心,不挂心,无窒碍,不纠结,就能随时超脱烦恼。这世间哪有永久的幸福,永久的不幸呢,起起落落本就是生活,所以要懂得随缘,不能够把心放在某一类境遇上,不得解脱。

幸运的时候,不要得意洋洋,固步自封;厄运来了,也没必要悲观沮丧,一蹶不振。假如说,我们的内心坚定从容,那么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没办法扰乱我们。强者总是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要因厄运而气馁,因为厄运不会时时跟在你身旁。

在我的一生中,也曾经历了人生非常艰难的岁月,也面临过各种灾难性的打击,但是面对这些我从来没有生起过烦恼。一切由心生,在困难的处境面前,如果用一副沮丧的面容、苦闷的表情、恐惧的思想和焦虑的态度来应对,那么,困难就会变得比你更强大。你不能够控制周遭的环境,那就只能被环境所束缚。如果能够放下那些使你失败的恶习和使你堕落的念头,告别担忧、焦虑、沉重、自私,避免与愚蠢、虚假、错误、虚荣和肤浅为伍,把痛苦的过去抛到九霄云外,不让不良情绪消耗你的精力,就能把精力全心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当中去。

谁不曾对生活灰心过、失望过?在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后,奋发的热情、欲望被“自我设限”压制、扼杀,谁都会经历这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开始对失败惶恐不安,却又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豫、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消极心理。

这样的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给人带来的危害很大,但是,这种情绪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当我们处在负面情绪的包围中时,可以尝试寻找这种情绪中存在的积极的一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积极”和“负面”的情绪不能简单地区分出好与坏。当人处于积极情绪中时,做事情很可能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而负面情绪的存在则会让人更加谨慎,从而保持“冷静”的状态,回到对细节的关注上。

过度的负面情绪当然不可取,但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负面的情绪也可以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控“负面”的度,克服“负面情绪”的害处,以及从这种负面情绪中挖掘出正面需求。长期处于负面、消极的状态中时,要试着主动突破现有的工作和生活圈,用行动来带动情绪,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一些;或者也可以找人倾诉,允许自己进行有限度的发泄;另外,还可以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比方说,告诉自己“抬起头来”,“沮丧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等等。

人人都希望生活顺畅,都希望拥抱幸福,可是现实中很多遭遇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痛苦也好,难以忍耐的遭遇也罢,关键不是为此失去了什么,而是在经历过这些遭遇之后,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张弛有度,缓急有节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办道修学也是要契于这样一个道理,张弛有度,缓急有节。而今人则多是驰而有余,张之不足,而致以散漫懈怠。所谓“过犹不及”,为人处事应该把握好“度”的问题。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一旦走了极端,好的事物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变成坏的事物。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的时候,遇事总会想办法自己解决,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进行。一天,佛光禅师问他:“你来我这儿也有12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好随便打扰呢?”过了几年,佛光禅师又在路上碰到克契,这回他又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要开口问。”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无法开悟,所以就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克契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忙!学僧实在是不敢打扰!”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就不好了,闭门苦思数年,也许还不如与禅师的一席对谈来得有用。你们看,要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说话和办事都走极端的话,那问题就大了。

因为极端的东西往往容易走向反面。譬如极端的热爱,转眼就会是刻骨的仇恨;过分的甜蜜,稍稍过分就是苦涩了;过头的思想,可能也是精神失常的前兆;极端的享乐,是悲痛的开始;极端的权术,是惨败的根源;自以为是的言语,是愚蠢的象征;极端的溺爱,转眼就会变成杀人的软刀;极端的美丽,转眼就会是丑陋的标志。从来不运动的人,突然心血来潮,激烈的跑动,很可能会引起心脏麻痹;肚子饿昏的时候,一下子吃下太多的食物,就会造成肠胃的不适。可见,一个人突然做出极端相反的事情,必定会产生排斥的现象;所以,一个人言行若是走向极端,实在是很危险。

《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佛曰:“弦松是如何?”对曰:“不鸣。”

佛曰:“弦紧是如何?”对曰:“声绝。”

这段话的来历是这样的:

当富家子弟衹陀归依皈依释尊时,为了脱离从前堕落的生活,他自愿做最痛苦的修行,甚至双足淌血,也毫无怨言。可是,他苦心修行之后,仍然无法斩断烦恼之根,得到彻悟,因而心里十分失望。于是,释尊用琴弦为例,对他说:“琴弦太松,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琴弦太紧,又反而弹不出声音。同样,修行时若过于散漫,内心就会松懈,过于严格,内心也无法忍受。因此,身心都应该保持中道。”

一个喜欢出风头,唠叨不休的人,必定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可是,过于沉默,别人也会敬而远之的。过分精明或一点也不精明,人生都不会好过。要做到恰到好处,只能靠经验去体会。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应该要不断地追求中道。人生就好像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驾驶汽车一样,如果脾气暴躁,猛踩油门,车子便会横冲直撞;如果顾虑太多,又会常踩刹车,使车子行进缓慢,甚至完全停顿下来。如果过于紧张的话,会使方向盘向左或向右转,而滑出道路;过于松懈的话,转弯时又会因疏忽而来不及刹车。做人处事不走极端,才能够游刃有余。

同类推荐
  • 女人就是要有气质

    女人就是要有气质

    本书从关注女性自我生存、生活状态入手,对现代女性培养自我气质、修养、内涵及品位的重要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旨在告诉女性朋友们,如何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如何让自己在发挥自我性格优势的同时,拥有更出色的气质。它会让你无论何时都处变不惊、优雅贤淑,更能让你从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挣脱羁绊,走向从容自由。
  • 做最棒的男孩

    做最棒的男孩

    读书的过程像是一次森林冒险,当你打开一本书,去阅读和探索这本书的真谛时,你的森林冒险就从此开始了。在这次冒险中,你经历了懵懂无知,也看到了柳暗花明。每一次冒险都会让你进步,阅读开阔视野,历练增长知识。本书从坚韧、乐观、智慧、勇敢、担当,礼貌这六个角度出发,为男孩打造一本全方位成长教科书。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浅显易懂的大道理,贴近男孩视角,掌握男孩心理。完美男孩养成计划由此开始吧。
  • 解开心灵千千结

    解开心灵千千结

    本书是指导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康生命教育的最佳读物。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故事来启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 金玉良言:影响人类生活的21条黄金法则

    金玉良言:影响人类生活的21条黄金法则

    《金玉良言:影响人类生活的21条黄金法则》精选了人类生活中总结出的21条最具代表性的黄金法则,旨在将这些亘古不便的真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
  • 蓝血精神

    蓝血精神

    最闪耀的蓝血光辉,最强大的蓝血文化,最杰出的军人企业家。蓝血精神:常青企业的高贵基因。以使命感、纪律性和领导力为支柱,以一流的执行力为本质特征。是员工有效自我管理、保证完成任务的“利器”。学习蓝血精神,打造“蓝血斯巴达”团队。
热门推荐
  • 跨越千年系列之邪王的刁妃

    跨越千年系列之邪王的刁妃

    她是一个集吃、喝、赌、偷、抢、拐、骗等等等等不良缺点于一身的超极无敌痞女。毛乖乖常言,如果自己是男生非得把那嫖也给补上。为了拍全校最帅男生的裸照,她失足落井,穿回古代。嘎,不是吧?初来乍道没想竟间接成了杀人凶手!还倒霉的惹上俩鬼见愁邪王!口口声声打着报仇的旗号将她扣留在府中,顽劣的手段惊为天人,空有一副英俊帅气的皮囊,实际上却是有着一副蛇蝎心肠。
  • 我是隐形富翁

    我是隐形富翁

    【轻松,幽默,无后宫,无脑残】什么!你家世界五百强?“不好意思啦,我随便打打苍蝇都好几亿的啦”什么!你是首富?“不好意思啦,你爸昨天贷款都找我的啦”
  • 英雄联盟之灭世

    英雄联盟之灭世

    一部英雄联盟的史诗,从艾欧尼亚战争讲起...
  • 奥里森·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书

    奥里森·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书

    本书通过大量通俗睿智的思想和富有哲理、启人心智的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奥里森·马登的成功智慧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生动阐释。相信每一个志在成功、追求卓越、愿意通过学习和努力改变平凡人生的读者,都会从本书中获得阵阵的惊喜和持久的收获。
  • 最强修道在都市

    最强修道在都市

    吴天佑从地上醒过来的时候,窗外已经黑了,站起身来的他只是看到对面公寓的灯亮了,顺着灯光才摸到自己的手机。他看了一下,现在是七点四十五了,约好的暗杀还有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就要结束了。
  • 亚岁祖宗

    亚岁祖宗

    本喵李波澜字壮阔,我不成器的八辈子孙竟然在雨天给我烧钱。本喵被困在人间回不去了。有没人能帮本喵想办法怎么教育我的不肖子孙,在线等挺急的。ps:本喵的qq群1015822186,欢迎帮本喵出主意(接不接受就是本喵的事儿了)
  • 超进化风暴

    超进化风暴

    病毒肆虐的世界,平静祥和的家园不见了。痛苦、战争、死亡,成为了新纪元的代名词。这一切的一切,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 我在小世界开量劫

    我在小世界开量劫

    刘羽在起点连续看了三天三夜的小说后,好像打通了大脑的任督二脉,大脑中自生一个小世界。太古量劫,三族没落。第二次量劫,万物俱灭。第三次量劫,文明的火花。第四次量劫,超凡的雄起。第五次量劫,域外的战斗第六次量劫的时候,嗯,这才符合我这创世神的实力。QQ群:97-----48---4——17-----24
  • 我为道长

    我为道长

    张凡得了传道系统,哪知这系统开启需要三十年,连带着自己也沉睡了三十年。他得到系统的那一年刚刚十五岁。这一年带他的师傅已经满头白发,山上的师兄也早已离去,各自成家。这一年,山下的青梅竹马小花早已被二狗抢去,只为他留下流着鼻涕的小小花。这一年他照着镜子,发现里面的那个人和记忆中的师傅那般胡子邋遢!…………
  • 台下的他专属于你

    台下的他专属于你

    秦霄贤×你//台上的他闪闪发光台下的他……专属于你//意外结识他你们却无法再分离在一起的路很长很难走你们从未放弃//(请勿上升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