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43600000010

第10章 放下了垃圾,提起了自在

不能坦然面对富有,就是贫穷

大家平日里用“贫穷”这个词,一般是指物质上的贫穷,而佛讲的贫穷是身心的贫穷。

按佛教讲,一个贪污的人,尽管拥有很多钱财物质,他也仍然是贫穷的。从他拿到这笔钱的那一刻开始,当下他就有了果报,他从此开始坐立不安,心怀忐忑,惶惶不可终日,同时他的内心也产生了极强的负罪感,贫穷感,因为他内心里并不能够很坦然地认为自己真的富有了、富足了。实际上,从这一刻开始,他的贫穷感更加剧了,总觉得是欠了别人很多,而且也并不能大张旗鼓地去花、去用这些钱。

大家看看,从有了钱到心中忐忑,再到心有愧疚,这一系列的提心吊胆本身就是一种果报。有了贪污的因,再通过各种缘,就有可能导致东窗事发,然后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又是一个果报。有人会问,并不一定所有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啊?有的人甚至可能一直都逍遥法外。这话短期来看好似正确,不只有多少人昧着良心拿钱,以为没有问题,不过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把时间倒退两千年,秦始皇时期搞焚书坑儒,把那些不利于他的统治思想、书籍都给毁灭了,这个因所造成的文化匮乏以及社会倒退的果报,这在他做的当时是感觉不到的,后来的人却感叹不已。再说现在的人,对于自然资源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频繁地发生自然灾害,可以说这都是一种果报。这就说明,有些坏事当时看不到,并不意味着以后没有果报。

果报的循环,会加剧内心的空虚感,金钱是无法弥补这种空缺的。其实,富有还是贫穷,不能光用拥有的金钱多少来衡量,而是应该以内心是否富足来衡量。内心不富足的人永远不知满足,会无限度地攫取财富,并且死死抓住已有的财富,不肯放手;而内心富足的人,不会一心一意求取金钱,会舍得把手中的财富散出去,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人在这世上,不仅要有所得,也要学会有所舍。因为,太盛的物质欲望会让人起贪念,而贪念又是一切恶行的起源之一。

佛曾度过一个悭贪的长者。从前,在舍卫城住着“最胜”和“难降”两位长者,他们富可敌国,但却异常悭吝。他们给自己的家设了森严门禁,禁止乞丐入内,还用铁网围遮房屋以防止飞鸟来啄食稻谷,用铁墙壁避免老鼠凿墙进入房中咬坏器物。

当时,佛陀的五大声闻弟子都无法度化这两位悭吝的长老。佛陀得后,便亲自于两位长者前示神通,为长者宣说圣法。可是,长者仍然无法理解佛法大意,只是觉得不能让佛陀空手而归,于是决定用一条白毡布来供佛。悭吝的长者挑了一条差的毡布,可是拿出来后却发现变成了上等的毛毡。长老十分不舍,于是又转回库房挑了一条次等毡布,可取出一看,又变成极好的毛毡。如此,无论长者如何挑选,他最后看上的毡布都比他挑选的更好。悭吝的长者在布施与悭贪之间犹豫不决,天人交战。

恰在此时,天上的阿修罗与忉利天人正巧交兵,双方各有占上风的时候。佛陀得知长者的悭贪心与布施心正在交战,于是说了一首偈子:“施与战同处,此德智不誉。施时亦战时,此事二俱等。”长者听到佛陀所说的话,十分惭愧,认识到自己应当改过向善。于是便挑选了一条上等毡布来供养佛陀,而难降长者也至诚供养佛陀五百两金。与悭贪交战的两位长者,因施得福,领悟佛陀的妙法。

悭贪不舍会让人心清明的自性受蒙蔽。抛下悭贪的执著,才能让心量广起来。当然,人哪能没有欲望,强求所有的人都想佛一样无欲无求不可能,大家都在过日子,没有欲望就没有进步的动力,社会就会倒退了。

但是,过度的欲望是要舍弃的,这是烦恼的根源,不驱除他,有多少钱,有多少物质满足,就惹来多少烦恼。我们要将花在追求物质上的心思,转移到追求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上来。追求有形的、有限的物质世界,不如体会无的精神世界,在无穷、无尽、无限、无量、无边中,化解欲望,拓展生活的内涵。再有,看问题不要过于短视,要看到长远的未来,这样就不会为了些微小利就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了。另外,生活上随遇而安,爱憎不要太强,有与没有,要与不要,多与少,都别太计较。计较有什么用,计较得越多,被迫丢弃的好的一面便多,这样你便更穷。

欲望所以会无穷无尽,是我们的心太贫穷。人的心若是长满了欲望草,拔也拔不掉,春风吹又生,将心的营养全部榨取,就永远无法尝到满足的幸福。没有幸福的人,就算穿金戴银,住豪宅开名臣,整日愁眉苦脸,担心自己的财富丢了,担心被别人觊觎了,最后还要顾及自己的安危,吃不下睡不着,在别人眼里怎么看都更像是穷人。

我劝大家坦然一点面对自己两手能抓到的财富,无论是担心它失去,还是想要更多,你的手就那么大,能拿多少呢?

心完全被数字迷住,幸福就消失了

人生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定力,尤其是在地位很高的时候,更需要定力。你的心有定力,看事情自然就入木三分。很多事情看透了,就不会再生执著。而内心没有定力的人,为人处世往往会有偏差。他不是偏向于消极一面,没有任何进取心,什么都不去追求,就是偏向于拼命去追求权力和金钱,把这些看得非常重要,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其他东西。这两种人生态度都太过偏执,都不可取。

佛告诉我们怎么做呢,要行中道。这一点和中国儒家提出来的中庸思想很接近。真正达到中道境界的时候,我们就能准确地领会真空妙有。“有”是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与“空”联系在一起的。《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是指物质现象,也就是“有”。“有”的实质可用镜中的影像或梦中的幻境来比喻,一切“有”都是不实的,好比人的双眼看到了镜中的自己,但并不代表影像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汲汲追求名和利,以为名利是恒常的、实在的“有”,但实际上,“色即是空”,人们执著不舍的不过是一场空。

人真正应该具备的是透彻认识“有”、运用“有”的智慧。人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真正的财富并非来自外在的金钱与物质的堆砌,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充实。如果我们的心完全被数字、完全被外在的东西迷住了,那我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就完全消失了。

生活自有其乐趣,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质,将身外的财富看得过于重要,不停地追逐,即使财富到手,也会失去生活的幸福。宁静的心灵,才不会对权势眼热,不会奢望金银,不会追求声名,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累。

贪财者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一颗心如同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无法找到满足和安宁。一个为财迷失了自我的人,不仅得不到生活的幸福,反而会跌进不幸的深渊。知足便能快乐,心无所求,福分便能无穷无尽。而不知满足的人哪怕拥有再多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有。

真正的富裕从心底来,心是空虚的,再多的财富也填充不了。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块地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一名富有的商人骑马经过时,看到这块牌子,他心想:“这位老人家既然想要放弃这块土地,我何不向他讨要过来呢?反正我也这么富有,拥有一切,完全符合牌子上所写的条件。”于是,他下了马,叩门向老人家说明了来意。老人问他:“你真的一无所缺、全然满足了吗?”富人说:“当然了,我拥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我所需要的一切。”老人说:“果真如此,那你还要这块土地做什么?”

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越想更多地占有财富。实际上,“贫有贫苦,富有富苦,世间诸人皆是苦。”如果一个人没有满足之心,那么无论他是富贵还是贫贱,都只能感受到痛苦。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意,结果得到的财富越多,飞走的幸福也越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让内心为外物所遮蔽、掩饰。

拿掉头衔,去掉存款,剩下的才是真正的财富。真正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财富。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财富。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财富。心中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财富。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那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会感觉生命无限美好,于是越活越有味道。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有多少财富,心中的能量不息,对生命的拥抱和热爱不止,那么,钱多可以过,钱少也可以过,问题是能处处感悟生活的真谛。

名利不值得低三下四

古往今来,一直都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在混乱的名利场中汲汲追求,不惜丧失原则,迷失自我,最终反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司马迁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世间众生,有几人能够在名利面前淡然处之,泰然自若?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很多时候,荣华富贵都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遇不可求,所以世人常有名利如梦的说法。名利似缰似锁,牵绊着人心,烦恼、忧愁、痛苦皆由此来。要想摆脱,就要看透名利的本质,舍弃奢求名利的心。

人常常在获取名利之时喜不自胜,却不知有身处名利巅峰的喜悦,就必定会有从巅峰跌落下来的苦楚。名利本就是虚幻,再高的权位,总有退位的一天,再多金钱,也总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这一点,才能在高处不忘形,低处不消沉,无论富有还是穷困,都保持平和之心。

名利虽然虚幻,但并不是说名利本身不好,我们应该戒掉的是过度追逐名利的贪欲,以及那种为了获取名利不择手段的丑态,而不是名利本身。那么,是不是一定要低三下四,抛弃原则和自我,拼命奔波忙碌才能得到名利呢?当然不是。如果我们能够把身心内外的关系、各种社会关系打点好,人生自然就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完全不用那么辛苦奔波,忙忙碌碌,在别人面前伏低做小,或者伤害别人的利益和感情,不用把自己的人生道路逼入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不必刻意去追求名利,你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名利自然会随之而来。太过刻意去求,放进去太多执著心,最后只会害人害己。这就像古人说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把欲求放空,才能够收获更多的可能性。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云游四方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曾会问到:“禅师,您要到哪里去?”雪窦回答说:“不一定,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和我交情甚笃,我给您写封介绍信,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招待您的。”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而是潜身于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告诉他说并不知道这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到云水僧所著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雪窦禅师。曾会不解地问:“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呢?是我为您写的介绍信丢了?”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有,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地交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后来,苏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侯,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清空了心灵。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才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欲望太多,名利心太重时,人就像被一条条无形的绳索缚住了,你的眼里只看到眼前的这一丁点利益、好处,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去争斗,你的生命和心灵怎么打得开呢,在狭隘的心灵和生命境界里,又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

赵州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则:问:“白云自在时如何?”师云:“争似春风处处闲!”看,那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就在他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内心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他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质欲望,放下了世间的一切,它就能逍遥自在了。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我们的生命才能够像那天边的白云一般,争似春风处处闲,达到自适、自足的境界。

穷得连安宁的心都失去

古人说“安贫乐道”,现代的人听了这句话,可能要反驳了:“谁愿意穷啊!”古人当然不是劝你去过穷日子,而是说在你穷的时候,不要失去“道”。“道”是什么,就是安心的地方。“安贫”是叫我们安于自己的贫穷,安于贫穷,不是说我们穷得认了命,穷得破罐子破摔,什么也不管了,反正都这么穷了,所以也不去努力进取。古人不是这个意思。安于贫穷,是说一个人在贫困的处境里能够保持一份内心的富足和安宁。他能够在穷日子里过出滋味来,不管处境如何穷困,他始终不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希望,对自己的信心。

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因为钱还可以再赚,真正的贫穷是心无安处。为什么心无安处,因为被贫穷这个遭遇击败了。原本家有万贯,一朝家财散尽,就觉得整个人生都完了。他不能够在富有和贫困的境遇中随遇而安,不能够把穷困的际遇当作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归根究底,之所以不能安贫,这都是心底的贪欲在作祟。因为贪婪,所以喜欢得到,厌恶失去,忍受不了贫富的落差,得失的落差,更忍受不了一无所有的处境。这样的人早已被一根贪婪的绳索捆住,成为物质的奴隶。

庄子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就是叫人来去随缘,而不是执著地求取,要随时放下,而不是贪念丛生。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舍,常常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守财的人除了眼中的“财”,便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失去生命中其他乐趣,甚至生生世世都为财所困。

有一次,佛陀从杜提长者的门口经过,刚好长者家中养的狗在吃饭。杜提长者的这条狗非常受宠。它可以爬到大厅的躺椅上吃饭,人们也用最好的碗给他装盛最好的食物。当佛陀经过他杜提长者门前,这只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对着佛陀狂吠不止。于是佛陀便对狗说:“你还未除去贪嗔痴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你都是这样。你的习气真是难断。”佛陀说过便转头离开。狗听了佛陀的话后,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就算是主人叫它,它也不动。

于是主人便向佣人了解了情况。佣人将刚才佛陀经过与佛陀对狗说话的情形告诉了长者。爱狗心切的长者找到了佛陀质问他为什么要欺负他的狗。于是佛陀便告诉长者:“你的父亲生前对自己的财产十分执著。他在家中埋藏了些财宝。他对财富的执念很重,到死了无法放下这些财宝,于是便投生做了你家的狗。正因为它前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们才会如此投契。”杜提长者不信,他要佛陀拿出证据来证明。于是佛陀便说:“你去问你的狗家中的宝物埋在哪里吧。”长者照着佛陀的话做。果然,狗儿在椅子下面用爪子一直扒着。长者叫人移开椅子下的地砖,果然有许多宝物。此情此景让长者不禁感叹:“父亲对财宝如此执著,以至于往生后还成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可叹啊。”

人之所以会成为财物的奴隶,正是因为他们不懂繁华本虚幻的道理,从而被一根贪财锁链锁住。《金刚经》说,凡是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他告诉人们,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体事物,而一切形象状态,都是虚幻的。

外物都是虚假的,即使我们把它追到手,也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使人生出更多更大的欲望来。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都会走到尽头,最终走向反面,富不过三代是一例,乐极生悲也是一例。因此,要学会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物来而应,过去不留”,适当放下,只有放下外物的枷锁,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

生活在物质当道的现代社会,要学会舍弃欲望。世界如此之大,一个人怎么可能拥有一切?即使只是眼前的名利,都难以得到,更何况所有?人生一世,金钱、富贵也不过转眼云烟,所以有金钱、有名位、有富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欢喜”才可贵。得不到的时候,要懂得适时放手;抓不住时,不如转身。松开手掌,就能看见广阔天空;回过头,就是辽阔世界。

要放得下人生的“金钵”

“放下”二字,诸多禅味。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弟子拿着鲜花来供养佛。佛叫他把花放下,他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却不知道怎么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开悟了。可见所谓“放下”,不是指放下实实在在的外物,而是放下心头的挂碍。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的最高境界,缘于“放下”。参禅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放弃,是清空自己的拥有。

杯子空了,才能装水;人的鼻子要空、耳朵要空、毛孔要空,否则就活不下去;双手要空,才能拾起新的幸福;行囊要空,才能收获更多——这些道理,人人都懂,却并非人人都会去做。大多数人都很难真正做到“放下”。人总是一味地想要得到,而不肯舍弃,这种想法,便是执著。

过去有个叫金碧峰的祖师,他功夫用得很好。阎王老子派小鬼来捉拿他,那小鬼到处找,找来找去找不到,就找到他的弟子,问:“你师父跑到哪儿去了?”那弟子就说:“你要找到他,只要把他最喜爱的那只金钵敲几下,就找到他了。”小鬼听取以后,就把金碧峰的金钵敲了几下,金碧峰祖师果然出现了,于是小鬼就把他捉住了。金碧峰祖师就问:“为什么要抓我?”小鬼回答说:“阎王老子要你去。”金碧峰祖师就说:“请个假好不好?过七天以后,我再去,我说话算数。”

小鬼再三不同意,他就再三请求,最后小鬼就说:“好了,就让你七天。”小鬼走后,金碧峰祖师就想:原来阎王爷来抓我,就是因为我放不下这个金钵,现在我就把它砸掉。之后,他就打一坐,入定了。小鬼再来找,哪儿都找不到,又去找金钵,金钵也没有了。这时,听到金碧峰祖师在虚空中说:“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小鬼跑回去跟阎王老子讲,阎王老子听了很高兴,就说:“恭喜他,恭喜他。”

这个放不下的“金钵”就是执著。人若有执著,若内心有放不下的东西,就很难腾出心力处理其他事。放不下过去,就很难重新开始;放不下欲望,就容易为外物所缚;放不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就会拖累前行的脚步。要“放得下”,便是为了让人能够“提得起”。

提不起、放不下的人只懂享受,却从不承担;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提得起、放不下的人有担当,有责任心,而且往往目标明确,会一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而一旦有所获得时,却舍不得放下,只会拖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艰难上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担当,也懂得时时清空自己的行李,轻装上路。有了名声、财富、成就,而不入心,随时随地能够放下;悲伤、痛苦的事情过去了,就不再耿耿于怀;不被已拥有的东西牵绊住脚步——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总是念念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痛苦是收获幸福的前提;放下负担是走得更远的智慧。每个人都会在人生这场旅途上得到很多,金钱、名位、幸福、痛苦,不论好坏,每一种都是独特的收获。但心灵若被这些收获满满占据,就会失去自由呼吸的空间。

一个人钱财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挂碍,有人我的是非,有名闻利养的百般计较,什么也放不下,心事太多,心理压力就太重。有收就应有放,所有的过往都已流逝,生命的路还很长,很宽,要“提起”更多的成就和幸福,不妨坦然放下多余的负累,让过去的一切真正成为“过去”。

把握得住

过去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妇人从来不丢东西,她的儿子不服,有一次他就把母亲的一个金环偷偷地扔到了附近的河里。母亲丢了金环也没太用心地去找,她对儿子说:“丢不了的,早晚会找到的。”过了几天,她竟在买回的鱼中发现了那枚金环,她得意地对儿子说:“怎么样,我说能找到吧!”儿子惊异地目瞪口呆。为什么呢?原来在很久以前,住在大山北面的居民每年都会迁移到山南去过冬,只有一位老妇人因年老体弱,不能翻山越岭,因此自愿留下来帮大家照看家财,她尽心尽责,村中财物从无一丝丢失。这位老妇人就是那位母亲,因为她前世为大家看护财物,并无半点贪心,因此修得了永不丢失财物的福气。

你们看,能在金钱面前把握住自己,不起贪心,居然换来了这么大的福气。可惜大多数人总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热闹风光中奔波迁徙,被金钱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所累。

金钱可以带来优渥的生活,可以开拓事业,实现梦想,金钱的作用不可忽视,爱财之心也并非过错。可是,对待金钱必须拿得起放得下,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假如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和宗旨,那人就会被自己所制造出来的这种工具捆绑起来,成为金钱的奴隶。

热闹风光,说穿了不过虚无二字,看得透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自觉放大金钱的作用,将金钱的地位抬得很高,高过人格的底线,甚至高过生命。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遇到一个惊慌失措的小和尚。两人拉住小和尚,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小和尚说:“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树,却突然发现了一坛金子。”这两人听了就笑:“挖出金子来有什么好怕的,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小和尚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吧,那东西会吃人的。”这两人不听,小和尚只好告诉他们金子的具体地点,两个人飞快地跑进树林,果然找到了那坛金子。

这时,一个人就说:“我们要是现在就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到天黑以后再运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我们在这里吃过饭,等半夜的时候再把黄金运回去。”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了。没多久,回去的人提着饭菜来了,他刚到树林,就被另一个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临死前,他想起了小和尚的话:“他说得真对啊,我当初就怎么不明白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这只拦路虎,它美丽耀眼的毛发确实诱人,一旦骑上去,就无法使其停住脚步,最后只能摔下万丈深渊。不执著于占有金钱的人,金钱对他而言是财富;而放不下金钱的人,金钱对他来说就是吃人的魔鬼。倘若只为了满足虚荣和一时风光而追求金钱,那么,就很有可能被金钱支配,不知不觉陷入永远无法满足的怪圈。越是追求,就越不满足,越不满足,就越不择手段,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将人的自我和整个生命都卷入其中,永无解脱的一日。要摆脱金钱的支配,就需要从固有的观念中跳脱出来,以智慧对待金钱。

首先,要认清金钱的本质。金钱是为了满足生活必需和为自己带来福报的工具,拥有金钱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了解这一点,就不会把追逐金钱当做自己的人生目的,从而掉进金钱的陷阱,失去自我。然后还要做好心灵的环保。当我们拥有金钱时,需要内心的环保,这就要从控制自己的贪婪做起。最后要谨防不义之财。如果一个人赚取钱财的来路有问题,最终只会自食其果。端正获取财富的想法,才能清醒看待金钱上的得失。

其实,权势等同枷锁,富贵有如浮云。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莫不如退一步,让自己在纷扰世间保持清醒和坚定。被钱财、权势支配而不自知的人是可悲的,人应有独立的气概,不为所动的气势,支配自己拥有的名利、财富。

不要见到好的就想,想不到就嗔

人常患大病,病由“贪”字而来。贪就是见到人家好的就想,想不到就嗔,嗔恨大了就打人、骂人,就是恶口了,就愚痴了,那还怎么能清净呢?佛说“贪、嗔、痴”为人生“三毒”,是为众生业障的根本。妒忌、残害等心理,都是随三毒而来的无名烦恼。在这三毒之中,“贪”为第一毒。

为什么“贪”的危害最大呢?因为一切嗔心怒火、人际争斗,狭隘短视,皆源于贪心。试想,如果人心底没有贪婪,心底怎么会有诸多求不得的烦恼,人我间又怎会有争斗?在佛看来,要想有一个纯朴宁静的心灵,要想在未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就要驱除贪的念头。

贪婪在佛教教义中被列为第八大恶行。贪会让欲望迷失人的本心,让人在追逐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人因贪婪而付出的代价往往巨大。一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因贪欲而不择手段以致走向极端。这样的人到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百喻经》中记载:有一个擅长牧羊的人,他所豢养的羊繁殖得很快。他很是节省,从来不肯杀一只羊。别人见到他虽是眼红,可是却也奈何他不得。那时,有一个人,很会机巧诈骗,走过来甜言蜜语地和他做朋友,牧羊人信以为真。这个人对牧羊人说∶“我知道你没有妻子,很是寂寞。现在我打听到东村有个女郎,美丽极了,给你做妻子,很是合适。我做介绍人,一定可以成功。”

牧羊人听了很高兴,就给他很多羊和一些其他礼物,算作聘礼。过了几天,这个人又来对他说∶“她已经答应作你的妻子,而且你的妻子今天已经生了一个儿子了,我特地来给你道贺。”牧羊人听到还没有见过面的妻子,就已经替他生了个儿子,心里更加欢喜,就又给了他很多羊和别的东西。再过了几天,这个人又走来说∶“唉!真可惜,你的儿子今天死了!我真替你难过呢。”牧羊人听了以后,便号啕大哭,悲痛不止。

像牧羊人这种经不起名利食色的诱惑,执著于世间欲乐的人在佛教里被称为“多闻者”。他们被世间俗乐所诳惑,因此失了善法功德,最终也因此丧失了生命及财物,其下场无不是忧愁悲苦。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常怀有私心,见到好的就想要,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他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

所有的嗔怒和愚痴都由此而来:因为贪欲得不到满足,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生出嗔心,抱怨他人,抱怨周围的环境,甚至对人对事大发嗔火;因为一心追求好的东西,不断地生出新的欲望,又不断地投入新一轮的追逐当中,所以才会活得愚痴,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要,看不清名利、欲望,以及人生的真相。

在生命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为自己的欲望所支配,一生忙碌,不可解脱。欲望如同火种,一个不懂得收敛欲望的人,会不断在火上加柴,放得越多,火势越大,最后大到无法控制,酿成火灾。

佛说人有八苦,其中之一便是求不得。有欲而求,无奈求之不得,所以人生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世间人奔忙的,不外乎名、利两个字。万物自闲,只有人不断地争名夺利。为了欲望,人们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幸福和快乐也就无暇顾及。

知足常乐,这是中国人一直说的。做人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要分清楚需要和想要的区别,让生活回复简单,不去追逐和满足自己心里不必要的欲望,这样就不会在得失上生出烦恼、计较、痛苦。

有财富不浪费,没有财富不抱怨

和尚对弟子讲:“有财富时要惜福,不能浪费;没有财富时,也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要积极地去造福。”出家人惜物到什么地步?在云居山,以前有一个库头,很讲因果,有一次因需要一点枣子,就自己拿钱取了一点,而后顺手拿属于常住的一点纸包了一下,因随手一拿,也没有故意起盗心,所以也没做多想。等他日后要下山行脚去的时候,走到门口,韦驮菩萨不让走,说你某年月日因买糖随手拿了常住的钱,没有给钱,到现在还欠着,如今已价值几匹布了,还完了才能走。

于是这个库头就又老老实实回庙里以劳动的方式抵消了所欠的,才下山行脚参方。所以出家了,在常住里,就要爱护常住物,不能随便糟蹋。况且,常住的很多东西都是十方信众布施来的,他们能够发心供养,其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更要珍惜他们的布施。一般丛林库房门边就有一个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是祖师大德珍惜常住物的典型例子。

我们现在能够有很多物质上的享用,能够拥有很多财富,这是我们的福报,既然是福,就一定要珍惜,不能够随便浪费掉,因为浪费掉就没了。那么没有财富的时候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够怨别人,因为你自己福气不够嘛。为什么福气不够?你把它用光了,或者说没有去造福积福。这是佛告诉大家的一种面对财富的态度。一句话,就是别把它看得太重。不管有没有财富,大家都能够安住自己,好好生活。

华贵衣帽、别墅豪宅都只是人生的装饰品而已,而一份快乐自在的心境,能让人在忧患时保持喜悦,在落魄时不失洒脱,这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富有。财富不仅仅指金钱,我们既有心外的财富,也有心内的财富。心内的财富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和行为。人们常常以为,在金钱、财产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找到充足感和幸福感,可是他们忘了,幸福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心灵在感受到自我实现时所处的状态。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全部人生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并不体现在金钱的积累上,而是更注重心灵的健康和自由自在。

把追求外在的成就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设下的圈套之中。很多时候,人们会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自己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像的那么好。

人生真正的富足应是:外财与内财俱有,知识与信仰同重,接受与施舍并行,拥有与享有兼备。富足不是外在的身份,不是金钱的堆砌,也不是以物质衡量的价值,而是一种身心的状态。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也可能比一个满身金银的富人更富足。

穷人可能没有钱,没有优裕的生活,没有足以称道的事业,然而只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头脑以及明确的志向,拥有宁静的内心,拥有不断攀岩、永远向上的斗志,那么,穷困便只是一种暂时的处境。做一个自信、乐观、勤奋的人,财富就能积少成多,慢慢地汇聚到手中。富足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每天带着期望去生活,拥有自信乐观的心态,就能成为一个身心富有的人。

臭名远扬

宝峰寺丈室,某日。一居士来礼拜和尚,言及今年曾去加拿大暂住,在那时的电视报刊上见到和尚。侍者言:“和尚化遍天下。”未几,和尚开口道:“臭名远扬。”

名声并没有那么重要,有些人觉得一生籍籍无名是很窝囊的事,这其实是看不开的一种表现。再大的名声,权位再高,最终也会成为过眼烟云,有什么好计较的?可是世上能做到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乐意听到别人的赞美而非批评。名声是好东西。有名声的人振臂一呼,万人云集,那种成就感不是语言能形容的。所以,有很多人为了名声终其一生不断努力,为了名声,去做许多本不用做的事。比如,有人做慈善求名,有人挑战极限求名,还有人靠推销自己求名。

名声是一种财富,有的名声能延续几千年,有的却很短暂,人们为名付出很多,甚至不惜失去自我,却忘了去分辨真名声与假名声、好名声与虚名之间的区别,以至于求了一辈子,最终只换来一生的伪饰和不自由。

真正的好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对自己的肯定,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认同。也是为了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而追寻的一种财富,而虚名却是为了满足面子和肤浅的虚荣心而刻意追求的东西。好名不用拒绝,虚名也不要留恋。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好,以此去影响他人,造福他人,而不是沉浸在有名无实的自我满足之中。

佛祖如来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平素老实本分,为人善良,很受众人敬重。一次,为了勉励众人,他在大家面前赞扬他父亲的仁慈和清廉:“我的父亲生平严守不杀戒,即使一只小小的虫子,也不忍伤害;父亲也严守不盗戒,即使一件微小的物品,也不愿占为己有。”这都是实话,众人当中,不少人都知晓他父亲的德行和修为,因此在座的人心中都生起敬服之心。

谁知当时有一位无知少年,不知道他的本意是为劝勉众人,而认为他在吹嘘自己,以此赚取名声,少年心中不平,遂站起身大声道:“我的父亲,比他父亲的德行更高。”在座的人不服,便问他:“那你说说看,你父亲有什么德行?”少年答道:“我的父亲生平严守色戒,断绝了****,未曾有丝毫污染。”众人一片哗然之后,便大笑起来。其中一人道:“如果你的父亲真的不曾动过****,那你又是从何而来?”少年顿时满脸通红。

人常说“虚名累人”。虚名就是有名无实,意指只要其名而不论其实。虚名不是福而是祸。历史上,宋襄公为虚名而祸国,西太后为虚名而殃国;现实中,一些人为虚名滥上项目,动辄数亿、数十亿资金付诸东流,一些人为虚名投机钻营,损人利己,一些人为虚名累坏己身,执迷不悟。

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得到名和利,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邻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名利之累,有什么好处?金银、名气固然是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离开人世时,也无法带走分毫。

有的人在名和利上面迷得很深,有的人在利里头难以自拔,有的人在名里头难以自拔。佛教要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名利观呢?叫立竿见影。你有了功德,就像立了一个竿子一样,它自然会留一个影子,但是影子永远不会影响竿子的高度,而竿子走到哪里,影子就会跟到哪里。真正能够长久的名声,应该是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力量。

一个人需要有智慧和信仰的支撑,才能恰当处理名声。倘若只是因为有了一点名气就沾沾自喜,最终可能会被声名所累。

我们要利用名声做实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付出更多,要是被名声所挟持,身不由己地做出许多违心之事,最后连自我都失去,那还不如无名。有了名声,利益也自然会随之而来。真正的名,也是随着一个人真诚地为别人付出才能得到。刻意赢得的名声必然不会持久,倘若一个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才做善事,坚持一次两次没问题,但是做多了就会露出真面目。人不应凡事为名而动,而应为人而动。真心帮助他人,他人自然会帮你树立好的名声。做人无私一点,自然就有智慧,自私的聪明,只会反过来被聪明所误。

有了名声,就应努力扩大“名”的效应,为人造福,而不应为了自我满足,求更大的名,更不应为了赚取更多个人利益而滥用名气。

同类推荐
  • 斗智显智慧

    斗智显智慧

    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较好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与自身的努力。作为一套少年通俗读物,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汇编,其间还有对少年成长过程中自身努力的肯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优秀学习与教育方法方式的总结,所以,不仅对于少年朋友来说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对于广大的家长朋友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总之,希望本书能给少年朋友们以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导向,找到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 离开任何人,你都可以精彩过一生

    离开任何人,你都可以精彩过一生

    爱来的时候满身光彩,爱走的时候一身是伤。停止温习发酵过去是活好的第一步。不要败给了自己的不甘和想象,与其在卑微里犯贱,不如在高傲里放手。很多人因为害怕离开,害怕孤独而依赖他人,失去自我。有人深陷于情无法抽身,有人为挽留抛弃自尊。有的人明明可以自己闯,却要仰仗他人,有的人一生败给了自己的弱点。一本书让你学会练就一颗永远不被牵绊的心,学会不乱于心,不困于情。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一个安心的人在哪儿都可以过自得其乐。让我们学会以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 成功技巧

    成功技巧

    在人类历史中,假如把梦想者的事迹删去,谁还会去读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呢?梦想者是人类的先锋,是我们前进的引路人。他们毕生劳碌,不辞艰辛,弯着腰,流着汗,替人类开辟出乎坦的大道来。如今的一切,不过是过去各个时代梦想的总和,不过是过去各个时代梦想的现实化。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坏习惯可以改正,好习惯可以慢慢养成。
  • 礼仪常识全知道

    礼仪常识全知道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是个人、组织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来说,礼仪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与他人的了解沟通,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 难以释怀的思念(心灵感悟书坊)

    难以释怀的思念(心灵感悟书坊)

    从蹒跚学步到懵懂无知,从初入社会到感慨万千,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无数的难以释怀的思念。本书收录了一些动人的令人难忘怀的故事:陌生的大叔、母亲做的棉窝、姐姐的辫子、祖母的月光、废品里的秘密、用婴儿交换小羊羔……这些故事,让我们学会感恩,伴我们成长,感悟我们的心灵。
热门推荐
  • 季同学有病得治

    季同学有病得治

    6岁。陈一一得到一个鹅蛋,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小竹马季乔南。“以后你就是鹅妈妈,我就是鹅爸爸。我要挣好多钱,买大房子养你。”季乔南:“……”16岁。陈一一弄丢了季乔南的钱包,对季乔南说:“我养你。”季乔南:“……,怎么样?”陈一一办了一张价值520的饭卡给季乔南。季乔南:“陈一一,你喜欢我?”……20岁,圣诞节。陈一一把季乔南拉进胡同巷中。季乔南懒懒地靠在墙上,慵懒地笑看着她道:“劫财还是劫色?”陈一一:“劫你。”季乔南一把将陈一一摁进怀中,“好,整个人全是你的。”……童年的喜欢是和你分享我的一切。年少的喜欢是藏在心头里的喜欢。长大的喜欢是把你娶进门的喜欢。
  • 绝色女王爷的极品夫郎

    绝色女王爷的极品夫郎

    她,月国的绝色女王爷,冷王:月无心。冷血无情,却独独对她的至亲姐妹们爱护有加,月无心。拥有绝世武功几乎无人能敌,他,月国将军府的儿子,依千墨。秀美的脸庞温润如玉他,端木国的国师,风绝尘。绝美的脸庞出尘嫡仙他,凤国的二王子,凤妖娆。一袭红衣妖娆美艳。他夜国的最不受宠的王子,夜北凌。绝美的脸庞,霸道腹黑他杀手阁的阁主,宫白岭,俊美的脸庞冷酷绝魅
  • 战贫玉皇山

    战贫玉皇山

    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缩影,深度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典范。九零后梁铸成,因贫辍学,退伍后毅然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投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余荷是九零后大学毕业生,公务员,主动请缨,担任玉皇山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勠力同心,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带领全村三千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兑现了他们的庄严承诺。
  • 活着的价值

    活着的价值

    千年前,人类为了平定魔物带来的灾祸,用结界将原本的世界一分为二,生活在外世界的人与外界的魔物作战。里世界中仅有的六位知情者率领精锐与里世界中的堕魔作战,面对即将到来的末日,在安逸中生活下来的里世界人是否能改变命运的齿轮呢?
  • 毒妃驾到邪王莫挡道

    毒妃驾到邪王莫挡道

    一朝背叛,一朝穿越。前世她被人所害,这一世她要报仇,要让那些想让她死的人生不如死!什么太子!什么王爷!和她有什么关系!背叛就要有代价!可是为毛他却这样妖孽,这样闷骚,还这样霸道!糟糕!为什么有心动的感觉?不行!她夜紫凝是谁,可是一个杀人如麻的魅鬼,头上还有医学博士的帽子,用毒,救人。她样样精通!绝不能这样任人宰割!她要逃!可是…………“王妃这是要去哪儿呀,不如带本王一同去可好?”“呵呵呵!没有没有”“胆子到不小,还想逃,看来本王有必要教训一下你了……”
  • 剑道第一

    剑道第一

    修真世家萧家唯一幸存者萧天得到了一个神秘空间,空间中居住着三个上古级别的强者:一道人,一佛,一大巫,机缘巧合之下萧天成为了他们的弟子,集道法,佛法,巫法于一身,成就无上神通,且看他如何携红颜飞升仙界,带领飞升者一方成就无上荣耀,杀上神界,带领剑族崛起,领悟破天道法,成就无上圣人,一切尽在本书。
  • 彼岸花开废柴翻身

    彼岸花开废柴翻身

    你不了解我奢侈的孤独,你不了解我隐匿的放肆,你不明白我微笑的酸楚,你却在留言里非议轻辱,你看不清我灿烂的信仰,你听不见我栩栩的歌唱,你想不到我奋力的生长,你却在纷争里嘘声梦想
  • 夺命反击

    夺命反击

    一只小虫钻入了一个人的体内,一觉醒来,便发现自己身具超越普通人的能力,然而,三个小时之后,一群人找到了他,并告诉他,你只剩下七天的生命了!
  • 花都开了

    花都开了

    每朵花都有它自己的花语,每个花语都寄托着一个爱情,你的爱情,是什么花语?青梅竹马徐辰宇和白清岚在自己的生活中见证着各种各样的爱情,同时,他们是否也能收获自己的爱情······
  • 忠谏人生:魏征(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忠谏人生:魏征(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魏征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了隋末唐初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魏征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