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72300000022

第22章 敬慎处事,奉行君臣一体

康熙是道统与治统统一论者,一生致力于效法先王,做身兼“君师之寄”的“行道之圣人”;谨遵“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信条;致力于以实心务实政,使政举民安。这种人生理想就决定他必然重视自身修养,并形成独特的高见。

康熙帝去世前,留下遗诏,其中说到他一生的辛苦:“自御极以来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该(概)括耶!”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深感“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这短短几句话,168可以说是他六十一年勤政的真实写照。从登基之日开始,特别是他亲政之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身体不适,“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也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不忘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据白晋亲见,康熙帝“日夜为国操劳”。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划于胸中。”这些都说明他勤于思考,处事深思熟虑的严谨作风。

康熙曾经写过一篇叫《慎几微论》的文章,主要是论述皇帝的自身修养问题,阐发防微杜渐,谨终如始,以敬慎之心执掌国政的思想。“慎几微论”中的“几”,指的是内心深处萌动的念头。康熙在文中写道:“当其寂焉独处,万感不交,自人窥之,罔测端倪,而心之隐跃欲动者,已灼然其不能遏,此所谓几也。”“慎几微”,用今天的话讲,也就是谨慎检点萌芽中的微小杂念,严格律己,防微杜渐的意思。

康熙认为杂念虽小,哪怕还只是刚刚萌动,也不可轻视,“几动,而理与欲遂分”。古来圣贤对于“一念之发”,必认真检查,先辨别其是理还是欲,“理则扩充之,欲则禁止之”;不等杂念滋长显露出来了才来补救。因此,“理曰长而欲日消”。几微,隐而不显,“幽而难辨,危而难持”,必须“察之于早,而谨之于终”,否则“天命之在人者必漓,心之安于止者,必荡轶而逾检矣”。而人的思想不是静止的,皇帝也不例外,“人心道心消长靡定,势不中立”,不慎加约束,“或纵于一时而贻于久远,或疏于一事而误及多端,则其失非浅鲜也”。

康熙还列举了历史上君主不敬慎处事,贻害久远,最后导致失败的事例,用以说明不察之于早,谨之于终的严重后果。他认为汉元帝宦寺之害最烈,“皆人主不能慎之于始”所造成的。也就是开始认为是小事而且也容易控制,就宠之以爵禄,授之以事权,最终却导致其“骄恣横肆”,“擅作威福,敢于戕害大臣而毫无忌惮之心”。

康熙在分析春秋后期的吴越之战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勾践失败的原因:“敬怠之分,治忽所由关也。无时不敬,则可以久安长治。勾践不能敬之于始,既危而后惧,隐忍图功,仅乃获济,亦幸矣哉!”在康熙看来,勾践的失败是由于他自己麻痹大意,未能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吴国,而后来侥幸得逞,只是利用了吴王夫差的失误。

同时,他也指出了吴王夫差的不敬慎之处。越国以谦卑之辞向吴国求和,吴国大夫伍子胥已经识破越王的用意,是想使吴王更加骄纵淫逸,在争夺霸主的战争中耗尽财力物力,自取灭亡。因此建议吴王不要接受越王的投降,而应一举消除。但吴王没有采纳。康熙对此评价说:“越君臣之阴谋,全在广侈吴王之心一语”,吴王失误,“吴越之兴亡决矣!”由此,康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身为皇帝必须慎几微,除了身负重任,一言一行关系国家盛衰兴亡之大事外,还由于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乾纲独断、无严格制约的权力,使之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走错路;如无高深的自我修养,是很难抵御外界诱惑的。

喜欢听赞美之辞,是人的一种共性。但赞辞有实与虚、真与假的区别。常常有人为讨好皇帝,故意吹捧,既远离实际情况,又无卖际意义。皇帝身边的官员及家人、太监在内的使令人员,常常会刻意体察皇帝的好恶,以便设法投其所好,讨其欢欣。而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皇帝也不例外。但如果人君对这个道理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加节制,肆意放纵个人的欲望,就有丧失理性,背弃原则,被他人利用的危险。康熙对此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引用《书经》“不役耳目,百度惟贞”及孟子有关言论,说明要应严加戒备,更不要“渐为所役”。

康熙对其本人及本朝业绩的评价,能够比较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他一贯反对公文中的“夸张盈满之语”、“颂扬之文”及上尊号之类的活动。他反而称赞众所周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其“文甚谐丽动人,却是千古不易之正论”。告诫后人“不可被虚意承顺赞170美之言所欺”。康熙帝知足知止,既不立碑记功,也不自上尊号。他拒绝大臣请求为他立碑记功,说:“凡立碑者,惟为一时之名,并不能与永载实史可比,此事理应停止。”他更不允许为他上尊号。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平定三藩之乱,朝廷大臣奏请加上尊号,他认为“此奏无益”,一不准;两年之后,台湾划一版图,大臣们又请上尊号,他认为“不愿烦扰多事”,二不准;后大臣再次上奏请求,他说“不必行”,三不准;同年,喀尔喀蒙古首领等联合上书,请加尊号,四不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三征噶尔丹胜利之后,满朝大臣请上尊号,五不准;后王公、官员等一齐到畅春园再度请上尊号,命以后“毋复再奏”,六不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五十大寿,王公官民又请上尊号,“终不允”,七不准;康熙帝花甲大寿之时,大臣们赞扬他功超三王、德越二帝,恳请“上尊号”,他答复道“若侈陈功德,加上尊号,以取虚名,无益治道,朕所不喜”,八不准。康熙帝之文治武功,之出众才华,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确实是罕见的。而他八辞群臣上尊号,一贯坚拒别人的赞誉、恭维,更是难能可贵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二十四日,两江总督阿山上奏说地方粮贪丰收都是皇帝洪福与施恩的结果。康熙帝反而给他一个批答:“若云此皆皇帝洪福齐天,恩播遐迩所致,则江北属数地及山东数处,皆被水灾,民游食者亦多,抑非福不与天齐,恩未能传布所致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一直谦逊不骄,从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过分阿谀与赞美。

正是由于康熙具有了这样的非凡卓识,他一生都不曾追求过声色犬马。对于西洋外国远道进贡的异兽珍禽,他考虑到如果拒而不收,“非柔远之道”,但收留之后就将其交给了上林苑。康熙帝说:“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组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他还这样告诫子孙:

“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俱不能溺我。”康熙帝作为君王,特别自勉自戒,知足知止,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晚年还著过一篇鹅须文》,记述有一次在南巡途中,有人进献乌须方,康熙笑而辞之。他认为:“自古帝王鬓斑须白者史书罕载,吾今幸而斑白矣。”按照一般常人看来,年老是一种最大的悲哀,人人都留恋年轻岁月,叹其匆匆早去。而康熙却庆幸自己能进入两鬓斑白的老年阶段,因为两鬓斑白表示着长寿。自古帝王多短命,长寿者罕见,因此,值得自豪。况且由少到老,只能听其自然,“尔之所虑,惜吾之老;朕之所思,务去其伪”。若能神强气健,“虽日理万机,实不敢辞”,但谚云老者能忘,惫者昏愦,“此系耆年之所使,亦无可奈也”。此处,康熙不是从暮景的角度,而是以正视现实的态度考虑问题。之后又加以引申,从政治上说:“汉儒有云: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只宜居易俟命,若假为乌须,以老为少,则欺人视听矣。岂朕之所为乎?其身不正,其令不从。”故辞其乌须方。

在大多数人看来,皇帝应抓大事,康熙卸不以为然。他对思想修养和国务抱着同样慎重的态度,不忽略一时、一事,慎几微,“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惟恐隐微之地有一端未善,故日讲求于先儒性命之学,以务尽其诚意正心之功”。

国家事,“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以为事小,而不防备,“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因此,凡国家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即使一时、一事也不轻易放过。“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

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康熙王朝的辉煌政绩也是来自日积月累,即/72所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康熙认为身为帝王,进爵封赏,判刑处罚,既要公正,又要慎重:“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他说:“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康熙帝又说:“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就是慎之又慎,才无遗憾。不但工作要谨慎,而且生活要谨慎:“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总之,康熙帝一生谨慎:

“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每事必加详慎,无论巨细,即使章内有一字之讹,也一定要改正之后才发出;每日事及时处理,“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务安闲,则后日愈多壅积。万几至重,诚难稽延”。而且,每多先事绸缪,不致被动。

康熙从政之道一时显不出声色,没有轰动效果。他注重的是久后的影响,是实在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成就。为此,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真正是“殚心竭力”,是“劳苦”二字所不能概括的。康熙帝从八岁即位,到六十九岁病故,终生勤政,终生勤学,以蒡为福,以逸为祸。他的勤,包括勤奋、勤俭。他说:“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他认为一个人的贫与富。,不在命运,而在勤勉:“惟患人之不勤不勉。”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惟勤学力行。康熙帝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以他勤政为例,五十余年,从不懈怠,御门听政,始终如一。他每天至少写一千个字,他说:“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他用诸葛亮(循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皇帝的“不胜劳惫”的程度。诸葛亮的这句话,原来是说人臣的。但康熙认为,用它讲人君更为恰如其分,“为人臣者,惟诸葛亮一人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他羡慕老臣退休后的生活,说:臣下年老可以退休,“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于帝王的自我修养方面,康熙还有《读书贵勿自欺论》及馈书贵有恒论》两篇文章可资品味。他认为《诗经》、《书经》等六艺之文,都很深奥,“有其所可知者,亦有其所不可知者”。但对此必实事求是,下苦功将不可知者读懂,而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为学还必须有恒心,不能“朝勤而夕懈,进锐而退速”;也不能畏其艰深而受阻,骛于外物而思迁。贵在持久,要“初终如一”。康熙说:

“圣人一生,只在志学。”“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凡人、俗人与贤人、圣人的区别就在于读书学习,以一贯之,坚定不移:“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康熙帝读书,终生坚持,手不释卷。他读《学》、《中庸》、能渤、徭子》都能念诵一百多遍、背诵一百多遍,直至老年,还能背诵。不仅做学问要“勿自欺”、“贵有恒”,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也都必须这样。可以说,这种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

康熙帝为清初最重耍的守成及创业君主,由于其戮力改革前朝腐败,重建新朝的气象,不仅稳固了清初的统治,同时也奠定了康雍盛世的国基。然而在这段改革建设的历程中,他的施政理念最主要来源,乃是取自于儒家思想。为求统治中国,实践以汉治汉的目的,康熙帝勤习儒学,对儒家思想的体会,可以说较一般鸿儒硕彦有过之而不及,而崇儒之举措,益更为汉帝王尊崇及虔敬,因此,康熙朝的治道,可谓浸淫于儒家淳厚风气中。也因如此,康熙帝得以据儒家思想为蓝图而兴革国事。事实上,康熙帝运用儒家思想是多方面的,其中费心耗力最多的是行政革新,因官僚机构对于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官僚的改革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康熙一俟亲政,就排除各种阻力,致力于改变强行区分满汉民族174及人才的待遇问题。而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康熙充分展示了他雄霸天下的气度和高屋建瓴的才识,视满汉如一体,公平相待,既团结了两族朝臣,更成就了自己的千载伟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九日的上谕中说:“朕统一中国,无分中外,凡是民人,都是朕的赤子,恻然怜悯,都是为使他们各乐其居,各安其业。”为此,他首先针对满汉官员的待遇,进行调整划一。入关初期,满官品级高于汉官,一般高出二三级,甚至四五级。

康熙认为,满汉大小官员,职务相同,品级不一样,应该统一标准。

不久,又修成《品级考》刊刻遵行,将满汉官员的品级提升手续俱行划一,以争取汉族官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二十日,康熙谕日:“满洲大臣患病,皆派遣医生治疗。今闻礼部尚书龚鼎孳患病,朕满汉一视同仁,你们同近传侍卫吴海,带领医生文照,前去龚鼎孳家诊断病情。”龚感戴皇恩,回奏说:“臣是向来多病缠身,今年五月二十九日,在衙门办事,忽然感到头痛眼花,立即回家,病情更加严重,于是请医生调治,尚未痊愈。现在承蒙皇上的特殊照顾,今遣近臣看望,微臣实在是不敢当!”康熙得知后,再次告诉御医要用心给他调治。康熙十二年六月初九日,他在瀛台设宴招待满汉官负。大学士索额图、兵部尚书明珠传达圣旨:“诸臣日理政务,一点休息的机会都没有。今天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夏日的良辰美景,非常令人欣赏。朕因此特殊招待诸王、贝勒及你们诸位大臣聚集一堂,共同欢宴,以表示君臣一体,上下一心。虽然谈不上是佳肴美酒,也可使大家都欢欢乐乐,以表示朕的诚意。”大学士图海等代表众官向皇帝深表谢意,非常感慨地说:“我们生在太平盛世之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正在羞愧不能报答皇上的谆谆教导和扶绥慰劳,虽然说是家人父子之间,也超不过今天的恩情厚意,我们怎么敢当。唯一的愿望就是竭尽全力、以效愚忠,便于报答皇上特殊的恩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八日,康熙指令:“满大臣办理丧事,特遣大臣前去送茶酒。满汉大臣都是一样,汉大臣办丧事,亦应该派大臣往送茶酒。自今以后,凡是遇汉大臣丧事,命满大臣携茶酒前去赐给。另在礼仪上,如乡饮酒礼、祭祀孔子、告祭坛庙,满汉臣工一体举行,以合皇上满汉一家、崇儒重道的意愿。”君臣关系是从原始社会的氏族族长、部落联盟的军事、政治、宗教首领的世袭化逐渐演变而来。在殷商时代,最高统治者与部属、诸侯的君臣等级名分尚未确定下来。周武王克商之后,封邦建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等级国家,天子、诸侯、大夫的君臣等级名分才确定下来。周王朝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建立了世卿世禄的等级国家,因此,这样的君臣关系中自然还贯穿着“亲亲”原则,即君臣关系有时还是父子关系,或叔伯甥舅的关系。在那个时候对于臣子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臣子对君主只能从一而终,不能叛离或另事新主。即“事君不二,是谓臣”。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王纲解纽”、“礼坏乐崩”,传统的君臣名分也趋于松弛瓦解,难以继续束缚人心。许多人己摒弃臣子绝对效忠于一君,从一而终的观念,当君主遇难时,也不愿与君同死。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初臣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并未殉死,以后转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另一著名政治家晏婴,当庄公被崔杼所弑,晏婴只是痛哭一场而归,并不愿从死,他认为:。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言下之意就是说,大臣持禄是为国家社稷,而不是为君主个人。

可见,晏子已经把国家利益与君主的个人利益区分开来。

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是如此,孔子及其弟子,后来的孟子、荀子都不是只事一君,而是周游列国,寻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事鲁定公及季桓子,君卿不听其言,而适于宋、卫、陈、蔡。合则留,不合则去,很有点双向选择的意味。孔子认为要“以道事君”,因此孔子就要求儒臣在行政层面限制君主的个人私欲、引导君主的个人意志服从国家利益,反对君主个人独断专行,损害人民利益。可以说,孔子已明确摈弃了“事君不二”、“从一而终”的迂腐观念。而孟子更176是在《孟子·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而这些无形中都对后来的士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后几千年的王朝历史中,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君臣关系的稳定,深深地影响着王朝的稳定。因此中国的君主们一直在强化君主关系,而在这其中,君主更多的是对臣子提出要求,努力培养臣子的效忠思想,或者是愚忠精神。比如朱元璋,他就曾经为此而删掉了《孟子》中的篇章。《孟子·尽心篇》中的“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朱元璋看后大怒,挥笔就删除了“民为贵”以下的十字。

当他看《离娄篇》时,又删掉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六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以说,为了强化臣子的效忠思想,封建君主一直在做着如是的努力。

康熙自幼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不会不知道这些道理。他之所以重视君臣关系的调理,也是因为君臣关系如何直接关系着大清王朝的兴衰。他深刻地认识到君臣上下通达,则政兴人和;如雍阏不通,必然造成政洽衰败。

但是康熙与朱元璋不一样,在康熙的政治思想中,“君臣一体”占有重要地位。他当政六十一年,贯彻始终。并亲撰倍臣一体论》,还不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唐太宗“受言纳谏,时时廷访群臣,蔼然有家人之谊”,故有“贞观之政”;明代“君臣阔绝”,凡事必通过太监,“相沿不变,以至于亡”。清朝有君臣一体的传统,自开国以来,即“上下一心,志气感孚,罔不周浃”。康熙继承先辈传统,亲政后,“无一日不与群臣接见,恒恐席崇高之势,不克尽群下之情。”当然,在康熙思想中的“君臣转”,不可能是现代的民主平等,只能是符合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体。并且,更严格地维护封建的“君为臣纲”原则,以保证朝政的有序运转。即如康熙在文中阐述的君臣一体:“君尊臣卑,百王之大经”,不可动摇;天下犹如人身,“君为元首”,大臣依次为心腹、股肱、耳目和爪牙。

据此,君臣地位,以皇帝为至尊,臣在下,君主宰臣下,任命臣下,掌握对臣下的生杀予夺大权,以至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臣服从君,忠于君,“事君之道,不欺为本”。康熙对臣下忠君的要求,主要是“尽心职业”,忠于职守,公而忘私,不以私交为首要。

为实现君臣一体思想,康熙首先从为君者做起,亲理朝政,事必躬亲,不敢稍自暇逸,以保证皇权不旁落,并领导臣下履行其职责。

康熙曾这样说:“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亲理朝政,大权独揽,与广泛听取臣下意见,并不对立。相反,为了皇权行使正确和顺畅,君臣必须及时沟通,充分讨论;皇帝给臣下发表意见的机会,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气氛,才能集思广益。康熙亲政后,坚持御门听政制度,将与诸臣讨论国事,沟通思想经常化、制度化,“无一日不与群臣接见”。对臣下的意见,康熙抱着“惟善是从”的态度,鼓励群臣畅所欲言,“各抒胸臆,直言无隐”,“即小育得失,亦复何伤,朕焉有因议事而加罪者乎?”即使皇帝已经成竹在胸,亦“视何人之言为是”,“即择而行之”。

在康熙看来,能否广开言路,责任在君不在臣,“人臣尽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所以康熙听取诸臣上奏时“必和颜虚衷,俾诸臣各尽言其意,然后皇上始行独断”。对臣下所言,也能做到不求全责备。每日听政时,原有科道官侍班,纠劾失仪者,但康熙发现官员奏事小心翼翼,便于康熙二十四年四月降谕,取消侍班之制,说:“朕欲以其建言为要务,虽有小过,朕亦不计也。”凡有奏疏方式不对,语言粗鄙,言有不当、不实之类,康熙概不苛求;有人主张处分,康熙不允,认为裁决在朝廷,言者无罪。相反,对于“专务逢178迎谄媚”,不“直道而行”,“不各以所见直陈,一切附会迎合朕意”,甚不以为然,每予指责。与康熙的倡导和态度有关,康熙朝朝廷议事时,不同意见可以充分辩论,比如于成龙与靳辅关于治河方针的争论;有时,群臣还会发表反对和否定康熙主张的意见。作为封建专制君主,所谓广开言路自有一定局限,但能做到康熙这种程度,已属罕见。这也正是康熙朝有所作为、君臣关系融洽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不仅主张大权专一,同时坚持权责统一。认为:“夫宰相者,佐君理事之人,倘有失误,君臣共之,可竞诿之宰相乎?或有为君者,凡事俱付托宰相,此乃其君之过,不得独咎宰相也。”他在处理君臣责任方面,严于责己,说:“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是非自任”,而不诿过于臣下。如三藩之乱一事,虽隐患早已形成,但吴三桂叛乱由决定撤藩引发。于是有人力主将“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时。康熙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廷议时,言三藩当撤者,“朕实主之”。岂可因吴三桂反叛而“归过于他人”?

他敢于承担责任,没有重蹈汉景帝诛晁错的故辙,保护了主张撤藩的大臣。诸臣对此“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

此外凡是要求臣下做到的,康熙必首先做到。康熙幼时在乳母家学会吸烟,即位后觉得“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毅然戒掉。然后禁臣下吸烟,取得成效,“遂传旨禁天下吸烟”。他不许官员贪污受贿,因而也禁止官员借机进献。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七月谕吏、兵二部:“各省督抚提镇官员,间令来京陛见,原欲以地方情形及兵民生计面加咨询,具有深意。近见来京各官,辄以进川马等物为辞,多所置办。”令“通行严饬,嗣后一切禁止”。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康熙即将迎来五十大寿,诸王大臣想在皇上出巡之前行庆贺之礼,恭进鞍马缎匹等物。康熙立即拒绝,说:“朕之诞辰,尔等如此进献,在外督抚,亦必效之,朕必不受。”随后大学士及部院诸臣恭进“庆祝万寿无疆屏”,康熙仍表示不收。诸臣只好将庆祝万寿屏文缮写册页进呈。康熙仅收册页,拒收屏风。

古人说:君臣相疑,治国大祸;君臣一体,国家安康。康熙正是以“君臣一体”的政治思想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后来的“康乾盛世”铺平了道路。

同类推荐
  • 永乐大帝朱棣(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永乐大帝朱棣(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朱棣善于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在就藩北平的十九年中,他借镇边扫北之机,在为国立功的同时,私蓄日后能为自己夺取皇位拼死效力的文臣武将。为了网罗人才,他不惜放下架子,以朋友之情礼遇,甚至割爱将镇藩之宝东珠送人。对于铁铉、方孝孺、景清几位闻名天下的大儒,朱棣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尽管遭到过他们的拒绝和奚落,他照样表现出了相当的耐心和真诚,他要让天下的读书士子看到自己的求贤若渴之心。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否则在他篡位之后,就不会有上百位的前朝骨鲠之臣自愿为其所用,包括分外傲慢的大才子解缙。
  • 耐克如何缔造运动王国

    耐克如何缔造运动王国

    从最初开着一九六四年份的普里茅斯勇士车,载满进口田径鞋四处推销,到现在,耐特的发型有过多次的改变。有时他的发型使人联想到法国小说中的人物福特洛伊;有时,又像早期的披头合唱团,或是十五世纪的僧侣;然而,现在坐在餐厅里,一手拿着饮料,一手握着太阳眼镜,五十五岁的耐特那头又长又卷、金中带红的头发和修得很短的胡子,使他看起来极像个成功而略显示老成的摇滚乐歌手。
  • 王阳明:一切心法

    王阳明:一切心法

    《王阳明:一切心法》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权威、有趣、真挚,易懂,只为让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为误解的王阳明,了解“心”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是驱动整个世界总的发动机。不是看破红尘、心如死灰。而是一场在针尖上飞旋的舞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同样让你了解心学的真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
  • 约翰·亚当斯传

    约翰·亚当斯传

    约翰·亚当斯(1735年-1826年),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绰号“圆球”《独立宣言》签署者之一,被美国人视为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1735年10月19日,亚当斯生于马萨诸塞州昆西的一幢房子黑,美国人称这幢房子为“美国独立的摇篮”。亚当斯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的美誉。20岁时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1765年发表文章评击《印花税法》,从此参加到反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运动中。1774年当选第一次大陆议会的代表,成为《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被誉为“美国独立的巨人”。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本书记叙了世界上第一辆木炭汽车发明过程及其发明人的传奇人生。包括脱颖而出、异国求学、初展才华、大展宏图等章节。
热门推荐
  • 无敌杀圣

    无敌杀圣

    南空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高三学生,但一次英雄救美的举动下,却让他偶然得到了杀圣传承,从此拥有纵横都市的资本。记忆的复苏,令南空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对失踪母亲的去向,也隐隐有了一些猜测……
  • 魂泽之星

    魂泽之星

    传说中的艾拉天神又如何?我将成为传说中的第一人!幽冥大陆邪恶的大暗魔魅又如何?我的存在,注定让你统治人类的幻想灰飞烟灭!你是美女又如何?你是公主又如何?我就是你们唯一的天神!
  • 人生只如初相见

    人生只如初相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爱情如只有琼瑶般的开头该多好。我们总盼望着完美结局,殊不知,对于有些人有些事,相忘于江湖更好。多年后路苒回想,庆幸自己在人生最不幸的时候都遇上了程寻。这个男人的手那么温暖,让她的眼泪都不敢潸然。他们那么爱,却最终爱到了分开,只剩记忆还在继续残喘地交战。再相见时,程寻说:我不一定要你回来,只是每次把记忆翻开,除了你之外的空白,还有谁能教我爱……
  • 跨界时空

    跨界时空

    五十多万年前奇星人通过宇宙中时空压缩来到地球,在大西洋百幕大三角海底建立起了自己的三基地,他们通过高科技手段从世界各地找去了不同人种,并对地球人以休眠的形式召唤出粒子四维人,并与他们共同组成了星际科考小组,其目的就是要在二个星球之间建立一条“分子电缆”通道,一来是为了加强对外太空的探索力度,二来是为他们重回奇奇星......
  •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舍与得的境界:远离浮躁,淡然处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在跌倒时看到风景;安贫乐道,宠辱不惊,即使目标模糊也能在转角处继续前行;释怀过去,豁达大度,即使红尘纷扰也能在浮沉中延伸幸福。
  • 我独自成王

    我独自成王

    空落落的王座,无人落座,寂寥的宫殿无人陪伴左右,吾王孤身一人……
  • 赤色童年

    赤色童年

    70后的童年这里记载了你的童年,记载了你的伙伴,记载了和你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记载了你前半生的欢笑和泪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你,一定在这本书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长,有人拿出了一段你过去的影像资料,那上面生生地就记录着和你有关的一切。这是一个文字记录片。记录了中国和所有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欢乐、泪水、智慧和勇气。这一切,都与你有关。真的,与你有关!
  • 符动六界

    符动六界

    家族弃子,沦为工具,入赘他门。婚宴现场,一符定生死,一符破轮回,一符降千魔,一符斩万仙,唯我符...动六界。
  • 我的旺财我来医

    我的旺财我来医

    即然做了我的旺财,就得一生一世宠着我即然做了我的旺财,你的病我来医,
  • 妖皇仙尊

    妖皇仙尊

    妖皇仙尊,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仙侠世间,看一个拥有妖皇血脉的少年如何成仙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