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生撰文借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表达了技术进步不会导致经济周期的消失。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校区的基德兰德(Finn Kydland)教授(挪威公民)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邦储备银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以表彰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和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
所谓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实际上是指任何经济决策的前因都将带来政策执行的后果,要求经济政策的决定者们要理性地对待经济决策。因为,在社会经济中,如果家庭预计未来资本税率走高,那么他们就会减少储蓄额。如果企业预计货币政策更为宽松、通货膨胀率将增高,那么企业就会提高价格和工资。经济政策引导的对象们是理性的,在对待政策的调节时思考是具有时间连续性的。因此,如果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缺乏提前作出某种特定决策能力的话,那么他们通常就无法在稍后的时间里执行最理想的政策。理性的被引导者们将会用他们的理性粉碎任何他们认为可能会损害他们利益的下一步引导。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采取稳定物价货币政策时仍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的现象。
所谓新的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的解释则存在于他们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模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认为: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就业、投资和产出的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高涨;反之则反是。商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虽然,前一个理论在过去十年对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改革和货币政策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是在上一个年代,周期理论可能就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同了。回忆20世纪90年代,当新经济的声音响彻小小寰球的时候,许多大大小小的经济学家断然宣称经济周期已经告别了美利坚。既然没有了经济周期,周期理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周期,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宏观调节的必要了,经济政策也就大多可以休矣。于是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理论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会很一般了。这样的话,2004年的两位幸运儿,很可能也就得不到这份幸运了。还好,经济周期并没有消失,2001年美国又遇到了衰退;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委们也毅然决定了要用对周期理论的研究者授奖的方式来说明这一点。这样的例子在经济理论史上也不是第一次了。作为经济自由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旗手级人物哈耶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学术界名声臭了几十年,直到一场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把凯恩斯主义打翻在地,才使他“恢复了名誉”,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见在不同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一个结论的评价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啊!
因此,对于“这次已经是美国经济学家连续第五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这件事,实际也没必要太过于大惊小怪。毕竟,虽然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在过去的十年却变得更加牢固。当然是美国能得到更多的注目,凝聚更多的人才,走在更前沿了。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是否全心全意地思考我们的经济问题,我们的经济是否能乘风破浪地在未来的哪一天成为新的中心。要知道,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经济周期没有消失过,似乎大国兴衰的周期也没有消失过。
在实际经济周期学说中,科技进步、生产力变化、消费者偏好、自然灾害、政治冲突、国际市场油价等外生因素都是引起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鉴于这些外生因素是随机性、不稳定性的,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也很难稳定。要解决经济周期,需要通过改进供应、稳定技术进步、确保经济资源供给等措施来实现。这种见解,起码说明治理经济周期不能只寄希望于短期调控,不能只考虑需求管理,中长期的产业成长和技术创新因素也应当列入周期调控的重要方面。
任何国家若想在经济上保持封闭自守状态和独立于全球体系,都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美]约翰·奈斯比特 帕特里夏·阿伯迪妮枟2000年大趋势枠
摩根士丹利2001年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表现一枝独秀”的研究报告。报告在分析了中国的出口、外国投资、内需等领域的业绩后指出,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打消了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疑虑,但是中国仍然要警惕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报告说,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不景气,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 7 。5%~8%的增长率。2001 年,在全球经济同步进入衰退时,中国经济再一次表现出坚韧的抗跌能力。
报告还指出,面对全球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须认真应付周期性的经济难题,将整体经济增长率维持在大约7%的水平上,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新岗位,以吸纳因国企重组而下岗的工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筹备2008年奥运会,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如果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中国经济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如果美国消费市场继续呆滞,中国出口增长也必然会下降。不过,中国已开始采取措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并刺激内部需求的增长,因而中国比其他依赖出口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更有能力承受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