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自己的愿望代替孩子的需求
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对自由思考、自由创造的渴望。实际上,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非常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在100名被试者中竟然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向一个三口之家提这个问题,父母没有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按理说,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成年人应该一下子就可以答出来。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成年人为什么会不如孩子呢?因为在成人的观念里,公安局长理应是男的,在这一前提的影响下进行推想,自然就找不到答案了。相反,小孩没有这方面的束缚,思维没有受到思维定势的限制,所以他们能够很快想到正确的答案。就此而言,家长不应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而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激发出潜在的创意力。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希望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需求现象,只有在达到它的阀值时,我们才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事实证明,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一种持续的兴奋中完成的。
我们经常听孩子们说,爸爸妈妈总是逼着我学这学那,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反而会感不到快乐呢?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对自由思考、自由创造的渴望。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爱因斯坦很小的时候,父亲十分喜欢郊游,他们一家人经常满怀欣喜地到野外游玩。爱因斯坦的小妹妹一路上笑声不断,就象一只欢快的百灵鸟;爱因斯坦也十分热衷于这项活动,这里的景色美丽动人,树木高耸入云,松涛如颂歌……这一切都使爱因斯坦流连忘返,但不知从何时起,爱因斯坦变得沉默了。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尽情欢笑,爱因斯坦却很少参与其中。他喜欢默默地坐在客厅一角搭积木,往往一玩就是大半天,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自己的杰作。
在常人眼里,小爱因斯坦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大人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他不大会说;另一方面,他总是提出一些有些低能、傻气的问题。幼小的爱因斯坦提出的许多问题,表面看上去无知而令人发笑,但实际上是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爱因斯坦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疑问,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
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由于爱因斯坦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一拿到罗盘,它便爱不释手地摆弄了起来。
一根指北针位于罗盘中间,尖端一头涂着红色,总是指向北方,而且还颤巍巍地抖动着。这只小小的罗盘使爱因斯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他轻轻地转动盘子,意图改变指针的方向。然而,不论他怎么样转动那根针,仍然无法改变指针的方向。情急之下,爱因斯坦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高兴地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当他仔细一看,发现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爱因斯坦不禁自言自语到:“太奇怪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向父亲请教,但仔细一想,他立即有了答案:“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此后,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在爱因斯坦的童年生活中,罗盘成了他最好的伙伴,这使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
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即便在若干年以后,他仍然时常津津有味地谈及此事。后来,爱因斯坦对电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妨做一个这样的猜想——也许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灵感就来自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
孩子的快乐不一定表现为表面上的欢喜。生活中,当孩子有了“沉醉”倾向时,父母无疑应该高兴才是。因为沉浸于某一件事情时,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活动。孩子会因此如此不断地思考下去,思维将会达到相当的深度。像这样培养出来的思考力,即使以后孩子把兴趣转向了别的事物,也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在孩子的注意力和思考力还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时,就有意去分散他的兴趣,这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没有好处。
孩子最初是在欢快中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而不少家长却剥夺了孩子这种自由思考的权利,用各种各样的学习安排把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占据了,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研究表明,受家长支配、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大的学习压力,过早地失去了童年乐趣,没有正常孩子的那种欢乐,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能活动的核心。也就是说,思维是人类的高级认识活动。
可见,作为家长,采取过于“积极”和“主动”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活生生剥夺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机会。请每一位家长给孩子一些安静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心灵和思想上的自由。
异想天开,结智慧硕果
驶向成功彼岸,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更不是“按套路出牌”,它需要是“异想天开”,是思维的跳跃,是敢于从现实中跳出来,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
在孩子的成长路程上,父母们会教他们吃饭、教他们说话、教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但是,请别忘了给孩子们上一堂必修课——学会异想天开。异想天开的牛顿发现苹果熟了以后总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向天上飞,后来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假设。异想天开的司马光通过砸缸,实现救人的目的,而不是去比自己还高的水缸中捞人……可见,异想天开确有其过人之处。
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这位数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时至今日,他儿时的故事还在全世界流传着。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十岁时算数的故事。小学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算术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等差数列的人,但这些孩子可是才刚开始学算数啊!老师以为自己可以休息一下了,因为他觉得这些孩子会算很长时间。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就已经把石板放到讲桌上了,并告诉老师:“答案就在这儿!”而此时,其他的同学还在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算得满头汗水……
小高斯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怀疑目光毫不在意。考完以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答案都错了。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老师吃了一惊,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要知道高斯只做了几秒钟,他不可能怎么快就算出正确答案吧!高斯的解释终于解开了老师的疑惑。他的算法很简单:1 100=101,2 99=101,3 98=101……,49 52=101,50 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
“异想天开”使高斯把非常费时的算术题变成了趣味题。
电灯、电影,都是由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小时侯的爱迪生就喜欢异想天开。
年仅五岁的爱迪生看见家里的母鸡,总是待在窝里不出来,他就哦……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丝毫不理爱迪生。
母鸡今天怎么不怕我了?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发现窝里有十几个鸡蛋。太奇怪了,母鸡不是一天就生一个鸡蛋吗,今天怎么这么多呢?他带着满心的疑虑飞快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怎么下了十几个蛋?”
“母鸡不是在下蛋,它是给鸡蛋保温。”
心里更加奇怪的爱迪生不由问道:“妈妈,蛋也和人一样,会觉得冷吗?”
妈妈会心地微笑起来,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母鸡是在用自己的身体给鸡蛋保温,等蛋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鸡来,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等长大了就会从蛋壳里“唧唧咋咋”钻出来。
听到这里爱迪生就跑开了,快到吃晚饭了,妈妈也没见到爱迪生回来。心里着急的妈妈就跑出去找爱迪生,却看见他在仓库里坐着,下面可没有凳子,只有草堆。妈妈过去拉爱迪生起来,他说他正在孵鸡蛋,不能起来。原来他也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在鸡蛋上面孵蛋呢!心里为孵出小鸡兴奋呢!
妈妈为儿子异想天开的想法逗乐了。
由于高斯的打破常规,异想天开,使等差数列在以后的运用中大放光彩。而从小就喜欢异想天开的爱迪生,同样依靠这个指针,在发明的道路上创造了辉煌。
戴尔在15岁生日时,向父母索要的生日礼物是一台电脑,这一条件最终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于是,戴尔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然而,戴尔似乎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珍惜这份珍贵的礼物,他在礼物到手以后,便迅速为其进行了一次手术,一台价格昂贵的苹果电脑就这样被他解体了。得知此事以后,戴尔的父母真的急坏了,他们以为戴尔毁了电脑,但事实上,戴尔不过是想看看电脑是怎样运作的而已。
到了1981年,戴尔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个人电脑。虽然他当时的商业经验并不足以向人夸耀,但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戴尔已经认定,个人电脑必然会在未来商界掀起一股狂潮。
为了尽可能地获取个人电脑的相关知识,戴尔几乎购买了所有可以增强个人电脑功效的配置,例如容量加大的存储器、磁盘驱动器,更大、更清晰的显示器,更快的调制调节器等等。在当时,很多人都热衷于改装自己的车子,借以加强马力,而唯独戴尔别出心裁,采用类似的方法改装起了个人电脑。每台电脑改装成功以后,戴尔都会把它卖掉。从中获取利润,然后再去改装另一台电脑。不久之后,戴尔购买电脑配件的方式便已由零购改为了批发,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1982年6月,全美电脑大展在戴尔的家乡——休斯顿隆重揭幕,这不禁令戴尔感到欣喜若狂。那个礼拜,戴尔逃了许多堂课,为的就是去参加电脑展,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
随后,戴尔又购进了一批零部件用于电脑升级,并将成品一一推销给自己的熟人。戴尔深信,如果自己的电脑销量再高一点,即便与那些大电脑公司竞争也是不成问题的。
这时的戴尔已经意识到:电脑领域存在的机遇非常之多。这不禁令他既兴奋又紧张,他的脑海中满是问题:我所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可以加以运用?我还需要学些什么?我要如何才能学到这些?
依据父母的要求,戴尔最终选择了进入大学。开学那天,他开的是自己赚钱买来的白色轿车,车后座上还载着三台电脑……
打破阻碍思维的框架,放飞孩子异想天开的思维吧。毕竟驶向成功彼岸,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更不是范伟所说的“按套路出牌”,它需要是“异想天开”,是思维的跳跃,是敢于从现实中跳出来,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须知,按前人的路走,永远也达不到前人的高度。
当然,我们所说的“异想天开”,是要求人们从现实中创造出存在但还未被发掘的财富,而不是坐在那里做白日梦。因为没有行动的想象是没有生产力的!
好的思想是成功的源泉,异想天开却是重新组合的好思想,让孩子尽情地“异想天开”吧。
培养、尊重孩子的个性
父母真正关爱孩子,就应该把“培养引导”、“尊重平等”放在首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属于社会,更属于自己。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有着良好个性的孩子,应具备以下特征:自我扩展能力强,喜欢交朋友;与他人的关系亲密,富有同情心;能够接受社会、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强;对自己的选定的未来和目标能够勇往直前。
个性贯穿着孩子的一生,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孩子的精神风貌、孩子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目前,很多家长几乎包揽了孩子生活的全部。实际上孩子与成年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假如父母从小不注意培养、尊重孩子的个人愿望,任其逐渐发展形成习惯,孩子性格独立的意识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最终压抑其个性品质的发展。殊不知,正是由于家长这种看似爱,实则无益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养成胆小、羞怯的性格;正是成人这种唯我独尊的教育方法,扼杀了孩子们创造的火花,导致孩子只知服从和听任摆布,丧失了意志和人格上的独立性。如此一来,不仅没有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反而将无数苦楚和哀怨积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不到良好发展,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父母真正关爱孩子,就应该把“培养引导”、“尊重平等”放在首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属于社会,更属于自己。孩子虽小,但同样需要被别人信任,同样具有独立、自尊、上进等心理倾向。作为家长,如果没有顾及和满足孩子的这些成长需要,就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父母真正关爱孩子,就应该耐心倾听孩子诉说痛苦和烦恼,真诚与之交谈沟通,渐渐地,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会得到增强,也能与父母成为相互信赖的知心朋友。
父母真正关爱孩子,就应给孩子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例如:上哪个学习班、培养那种兴趣爱好,应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凡是孩子自己动手可以做的事,例如削铅笔、整理书包及学习用具等,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同时,还要让他们在复杂纷繁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处世的本领,勇于面对挫折与失败。
19世纪,有个男孩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中降生了。随着这个男孩的逐渐成长,人们发现他虽身为男孩,却没有半点男子汉气概。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而且非常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周围的环境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防范和躲避的心理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并呈肆意增长之势,令周围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神经质、可怜虫。
男孩的父亲非常失望,竭尽全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雷厉风行、刚毅勇敢的性格。然而令父亲气愤的是,男孩的性格根本没有变得刚毅勇敢,反而更加懦弱敏感,甚至连自身所具有的那点可怜的自信心都丧失了。男孩在惶惑痛苦中渐渐成长着,他常常独自躲在角落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测着又会遭受什么样的伤害。这一切被父亲看到眼里,默默记在心里。后来父亲发觉自己的想法不太可行,于是暗自琢磨:让这样的孩子去当兵,部队还没有出发,他恐怕就当了逃兵;让他去从政,依靠他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要从各种利害矛盾中寻找出一种平衡妥当的解决方法,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让他去做律师,温顺内向的他怎么可能在法庭上像斗鸡似的竖起雄冠来呢;做医生,则会犹豫不决而耽误病情,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性格懦弱、没有任何男子气概甚至不被父亲看好并曾一度放弃培养的男孩,后来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大作家卡夫卡。
卡夫卡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原因就在于,性格内向敏感的人,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他们是外部世界的懦夫,却是精神世界的国王。这种性格的人如果选择了做军人、政客、律师,那么,他就选择了做懦夫;如果选择了精神的领域,就选择了做国王。在现实生活中,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会被别人看成弱点;在文学这个王国中,反倒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加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他以生活中亲身感受并经历的压抑、苦闷为题材,开创了人类文学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意识流。他在作品中把荒诞的世界、扭曲的观念、变形的人格,用独特的视角深层剖析,把全新的见解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对现代文明这种超级怪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沉重的反省。
卡夫卡给后世留下许多不朽的文学巨著,如《城堡》、《审判》、《变形记》等等。同时,这些巨著给世人带来的影响也将是深刻久远的。如果卡夫卡当初听从父命去做律师,无疑会成为法庭里的小丑,人们也就没机会看到这些不朽的传世巨著。由此可见,培养、尊重孩子的个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多么重要。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尊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呢?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每个人的待人处事的行为形态各异,每个人生存的价值观念也都不尽相同。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发展成熟,是否成为一个睿智的人,他的基本素质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能力,具有独立选择,做决定的能力以及承担自己选择结果的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因此,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勇敢的性格,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在不断的具体劳动中获取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思想态度,对他人负责任的价值观念,待成年后自然会扩展开去,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才。
其次,培养孩子的劳动需要。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如果不劳动就无法生存,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如果从小不劳动,孩子将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懒惰习惯,就像寄生虫一样,一旦脱离了外界帮助,就会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孩子在2岁左右时,喜欢尝试自己吃饭,家长切莫嫌孩子的动作慢、饭菜散落一地,而应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学会吃饭的技巧。
然后,培养孩子的积极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强烈的兴趣会引导、促进孩子去不懈地追求、奋斗、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增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素质,孩子若想在将来的人生中获得成功,无异于天方夜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家长用心发现、用心引导,一定能找到孩子的兴奋点,让孩子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
最后,尊重孩子的个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这需要父母做到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关心、帮助、交流等方法,改善孩子的叛逆个性。个性叛逆的孩子并不少见,如何正确加以引导和处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
二是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尊重引导孩子的个性。在孩子生活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家长预料不到的事情,正确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就需要尊重引导孩子的个性发展。
三是有效针对孩子提出的差异性问题,正确引导孩子的思维个性。不同的问题是孩子跳动的思想火花,蕴含着孩子思维脉搏的跳动。及时、恰当地处理这些个性迥异的问题,有助于孩子潜能的开发及思维个性的发展。
四是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孩子的品质个性。有的孩子学习很好,平时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均是如此,在家长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骄子”,这是一种类型的孩子。还有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都很差,但对动手制作却有着很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发展成为了自己的一项特长。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个性,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个性;个性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孩子的个性培养是教育工作最不容忽视的环节,更是我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发展孩子的素质进行科学育人必不可少的。
把开放的意志与充分的自由还给孩子
孩子虽然不是成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成年人眼时,孩子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是向他们灌输成人决定的一个重要时间段。然而,家长们并不了解,对于强加给孩子的任何一个决定,孩子们都会抱有排斥心理。
作为父母,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意愿,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节律来施教,让孩子的天性真正得到释放,而不应强迫孩子。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孩子虽然与成人有着不同之处,但他同样拥有自己的意识、情感。
即使是在今天,正确地看待儿童的天性,认真研究儿童,仍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
1981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福井谦一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福井谦一小时候,他的父母对于福井谦一的学习,采取了一种“不干涉态度”。他们为了福井谦一买来各种各样的文学和科普类少儿读物。但是,他们让孩子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自觉地去读书,使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他们从来没有强迫福井谦一读书。
在福井谦一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父亲经常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特意拉着正在紧张复习的谦一下一盘围棋。他的父亲知道,福井谦一喜爱下围棋,在考试前一夜,与孩子下一盘棋,不仅调节了福井谦一紧张的神经,而且福井谦一还从中体会到了父亲一直以来的关怀。在平时,“要好好学习”、“学校教了些什么?”、“成绩怎么样?”、“考得怎么样?”这类话,从未听到父母这样说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上,父亲从来不对孩子们指手划脚。
一直以来,福井谦一的父母持有这样的观点: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他们鼓励孩子们去郊外游玩。有时,他父亲在闲暇之际,亲自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钓鱼,而且还给他们讲一些相关的知识。当福井谦一上了中学之后,每年夏天,一家人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尽情玩耍。
在中学四年级时,福井谦一和年幼的弟弟借口集中复习、准备考试,竟然从父亲的朋友那里借来一座海滨的房子。小哥俩住了进去,但无论如何也难以抵挡大海的诱惑。长时间以来,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海上尽情玩耍,把功课抛到脑后了。当小哥俩回到家之后,虽然父亲看到小哥俩黝黑的脸庞和胳膊,但是一句话也没有说。
对于福井谦一父母这种教育方法,福井谦一极为赞成。当他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
孩子虽然不是成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成年人眼时,孩子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是向他们灌输成人决定的一个重要时间段。然而,家长们并不了解,对于强加给孩子的任何一个决定,孩子们都会抱有排斥心理。
199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理科状元许顺曾这样说过:我的父母对我高考没有过高的要求,随便考,考得高就报高的学校,考得低就报低的学校。我的父母总是对我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只要尽力了,考到什么成绩没有人会怪你的。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差别的,第一只能有一个。
有许多高考状元的家长是这样认为的,他们相信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为孩子创建一个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生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如此健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有个性,且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1986年10月16日,李泽藩夫妇俩的爱子——李远哲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刻,李远哲一家人居住的台湾新竹市一条小巷内,鞭炮声响起来。许多邻居前来道喜。其中,不乏向李蔡配女士请教教子之术的人。对此,李女士笑着说:“都是让他们自由发展的啦!”此外,她还说,生活在她那个年代的人,总是认为医生待遇高,有发展前途,一味要求孩子进医学院。在那个时候,她丈夫同样希望李远哲能够进入医学院,当一名医生,可孩子自己并不乐意,一心只想学化学,我们也就只好放弃自己的观点了。她认为,对于子女的教育,应该采取开放的教育方式。
父母不应该剥夺孩子的自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发展成长规律,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把原本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发展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美国,很多人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一天,萨丽年仅两岁的儿子卡瑞,用剪刀将床单、枕套剪的是满是窟窿,孩子的头上还粘满了胶水。萨丽竟然一点也不生气,反而高兴地对邻居说:“噢,你想不到,卡瑞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面对这些,萨丽首先注意到了孩子学会了某种小小的技能,而并没有因孩子损坏某些物品而责怪孩子,她颇有耐心地对卡瑞讲:“我们应该去剪纸和粘纸”。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许多父母一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遇事没有主见的人。要让孩子从小就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在餐厅点菜、买衣服、买鞋帽的时候,让孩子把握主动权。我们最好对孩子这样说,“选哪个呢?”或“你觉得那个怎么样?挑你自己喜欢的吧!”,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其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父母应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认真、仔细地听,切不可草草了事。孩子提出的见解是正确的,应给予认可并及时表扬。如果孩子的思维长时间被压制,也就意味着孩子的意见得不到伸展,想再次提出新的主张,恐怕很难了。对于孩子不合理的意见,家长要亲切、认真地加以解释,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综观许多成功者的家庭环境,都没有来自保守传统的约束,没有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孩子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你可以天马行空,让思想自由飞翔。因为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充分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