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
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博大、神奇、变幻和美丽,是培养兴趣、开阔胸怀、陶冶性情的好机会。
成年人在长大之后都会羡慕孩子的童年,因为他们小的时候可以去玩泥巴,捉蟋蟀,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之摇篮,对于孩子尤其是如此。为什么每当孩子们来到高山下或大海边,总会激动地奔跑欢呼,就像扑进久违了的母亲怀抱?因为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更需要与大自然亲近。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其中包含了无穷的神奇和奥秘。大自然的新奇景象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如小鸟的歌声、小虫的吟唱、空中的蝴蝶、水中的小鱼及地上的蚯蚓、蚂蚁,都会引起孩子的兴奋。
孩子在大自然中常常是欢快的。自然景色中的各种视觉要素是相互融合的,而且随着人的位置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孩子把自己的活动与对美的欣赏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给童年的生活抹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有小伙伴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的身影;在沙堆泥块里忘我堆积的场景;也有望着蓝天上的白云发呆,或被蜜蜂蛰得肿出一个大包的时候……而这一切都成为每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不仅在智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大自然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发展,大自然是孩子天然受教育的场所。大自然突兀的山峰、瞬息变化的云朵,是让孩子展开想象的好源头,而湍急的山泉、啾啾的鸟鸣,又是训练孩子听觉的好材料……
大自然给了孩子生动有趣的科学内容。自然界中有着姿态万千的植物,种类繁多的动物,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使孩子学到丰富的知识。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自然现象中获得启示而成功的。
卢勤说,孩子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孩子远离了大自然。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与资源的减少,孩子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甚至只能从画报中看到庄稼、从电视上看到萤火虫,失去了许多自由玩耍的天地。加上大多数城市儿童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伙伴,如果没有大自然为伴,他们怎么度过孤独憋闷的童年呢?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用各种手段来让孩子接近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如:在节假日带孩子到郊外寻找大自然;放手让孩子在街心花园、绿地等户外场地活动;在家中有选择地种植一些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并让孩子来负责浇水、喂养工作;有效地运用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体帮助孩子认识自然。
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能保证孩子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下,既增强了他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又能提高他们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体质。大自然中活动,给孩子提供自由跑跳的条件,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既能促进机体动作的协调发展,又能刺激大脑健康发育,促进心理健康。
大自然的美给孩子的感受直观、具体、深刻,它能铭刻在儿童的情感和思想中,终生难忘。让孩子到大自然去,接受自然界万物的启迪,为孩子寻找智慧的源泉,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没有樊篱,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各种营养,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各种营养,两者缺一就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对于每一位细心的家长来说,紧抓孩子的功课是一种正确的做法,然而,令许多家长头疼的是:抓松了根本起不到作用;抓紧了却会让孩子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家长应该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这是为什么呢?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生活,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透过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在玩耍、游戏时,会很投入,很快乐。快乐能够赋予孩子自由、愉悦、受到尊重的感受,能够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健康的成长。
研究表明,快乐的童年是塑造良好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健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幼的歌德,常常在家中这样做:歌德站在椅子上,面对观众用稚嫩的童音做演讲。这些观众是歌德父亲为了训练儿子的口才,特意找亲朋好友充当的。得益于这种生长环境,歌德变得口齿伶俐,演讲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对于可爱的小外孙,歌德的外祖母更是疼爱有加,为了逗歌德开心,她时常请人在家中演木偶戏,而且还特意送给歌德一套表演浮士德故事的木偶戏玩具。得到木偶戏玩具以后,歌德和其他孩子便兴致勃勃地演起了这个剧目,更有趣的是,他们的表演还真的招来了一批小观众。可是没过多久,演员连同小观众们对此都感到厌烦了,是啊,重复演同一个剧目确实没有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作出一个决定:自己动手做行头、装饰,自己编剧本排演。
歌德的父亲经常拉着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间散步。每到这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这些歌谣既好念,又易于儿童接受,所以,每次外出歌德都能学会一两首。
歌德的母亲经常给歌德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她一边讲着,一边鼓励歌德自己编故事。那些有趣的故事常使歌德感到乐不可支。
这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均受到了良好熏陶。后来,歌德在回忆录上写道:“儿时的玩具和劳动经历,从多方面训练和促进了我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以及一些技巧,而且是在那样短的时间,那样狭小的地方,花那样小的代价,恐怕没什么,会比这些更让人受益了。”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蕴酿一种快乐和睦、温馨甜蜜的家庭气氛,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相当重要。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养分。
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充满温情和爱意,彼此尊重、理解和信任,家庭关系亲切和谐,家庭生活快乐温馨,长辈民主而不专制,通情且又达理,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温暖与愉快。
父母应让孩子在家中体会到身心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绽放出甜蜜的笑意。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才能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需要自己的空间。
正确看待儿童生活中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目的地让孩子玩一玩,既能调节孩子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和阅历。
爱玩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此,部分家长并不多言,但更多的家长却极其霸道地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殊不知,这正是培养孩子的一个误区。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孩子们在外面欢天喜地玩游戏了!
游戏是孩子与外在世界沟通的桥梁,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不但可以发现自我价值、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亦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及态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它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及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
少年时代的鲁迅以苦读而闻名于家乡,但是他对玩同样颇有心得。鲁迅和伙伴们经常玩耍的地方,就是三味书屋后面的小花园。鲁迅在苦读之余,经常和伙伴们来到此处,他们一起爬花坛、找蝉蜕、喂蚂蚁等,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时,他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划着船去乡下看戏。许多年之后,鲁迅先生在撰写《朝花夕拾》一书时,对少年时代爱玩的天性仍然津津乐道。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目的地让孩子玩一玩,既能调节孩子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和阅历。
当年,马克思订下了一条家规:星期日是属于孩子们的。每到星期日,不论马克思有多么繁忙,都会停下手中工作,给孩子们讲故事、说笑话,或带着他们去郊外游玩。
有些父母,把和孩子一起游戏看成是“陪孩子玩”,孩子是发起者,父母是跟随者,父母被动地跟着孩子走,这样一来,游戏自然就显得不太轻松和有趣了。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把和孩子一起游戏看成“和孩子一起玩”,父母和孩子处于同一个游戏中,一起笑,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一起动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享受和交流游戏的乐趣。
孩子的童年是需要快乐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但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父母从小帮助他们培养起来。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学要学得认认真真,玩要玩得痛痛快快。很多父母担心,如果孩子玩得太多,会“玩物丧志”。事实上,如果玩和学能够处理得当,是可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的。“玩中学”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人赞赏的教育方法。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孩子们看见玩具时的眼神,是那么兴奋、冲动和陶醉,犹如看见天使一般。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玩具,孩子对玩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孩子的生活中,可以穿差一点,用少一点,但绝不能没有玩具。
有一个15岁的孩子,非常喜欢上树爬墙,家长与老师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双方在协商以后,想出一个办法:让孩子向电工学习电工技术,与电工一起爬电线杆、干活。此办法很快便被大人们付诸于行动,孩子虽然经常上上下下,累得满头大汗,但却感到非常高兴。对此,老师和家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爬墙摘果子、爬树摸鸟蛋了,而是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显得非常懂事。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玩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实际意义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大脑更加发达,使孩子从中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进而掌握各种能力。
所以,家长对待游戏的态度必须正确、合理,既不可一味地干涉、遏制,使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亦不可放任自流,令孩子沉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