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366)
支遁,俗姓关,字道林,世称支公、林公,别称支硎。原籍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亦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后一直定居会稽(今绍兴)。东晋名僧。出生于一个佛教徒的家里。从小聪颖,明理透彻,幼年时即流寓江南,先后在建康(今南京)、余姚以及剡(今嵊县)之石城(今属新昌)隐居,研究《道行般若》等佛教经典。二十五岁开始释形出家。为般若学即色宗创造人。谢安、王羲之常与他畅叙交谈,流连忘返。曾参与兰亭修禊。哀帝初(363年左右),召至京都建康东安寺,三年后出京师返回嵊县,并买取岬山沃洲小岭卜居,不久病卒。支平生好养马养鹤,又擅长诗书,对内典钻研尤深,注《庄子·逍遥游》,融玄、佛于一炉,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另宵《即色游玄论》、《道行指归》等,惜多亡佚。
但是没有多久,越中山水的吸引,又迁居会稽之剡县。因其时高僧竺法深已隐居剡山(今新昌东岬山,时属剡县),于是支遁便让人捎信给竺法深,说要向他买下岬山作为自己的隐栖之地。不料竺法深却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过巢父、许由是买了山以后才归隐的”。意思是你要来便来就是了,何必如此矫情。
不久,支遁搬了过去。并在那里立寺讲经,放鹤养马。今新昌县长诏水库大坝至沃州电站之间的山坳,据传就是当年支遁在沃洲创建的精舍之所在。近处有岭,称“支遁岭”。
支遁的“沃洲精舍”后来荒败。至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头陀僧白寂然慕名来游,见竺法深、支道林遗迹犹在,恋不能去。于是在元稹、陆中丞的相继资助下又在这里建造了“沃洲山禅院”。禅院成后,白居易欣然为之作《记》。《记》云:“晋宋以来,因山洞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深、支遁林居也。”接着,白居易又列举了这里或居也、或游也、或止也的十八位高僧和十八位高士名人,而其中许多人都与支遁有密切的交往。在今沃洲湖风景名胜区,还保留着有关支遁的不少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