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360)
虞喜,字仲宁,余姚人,古代著名天文学家。东晋建立,“郡察孝廉、举秀才司徒,辟公车,征拜博士”,朝廷屡次征召,均托故而坚辞不就。从小受祖上影响,博学好古,尤其对经纬、天文、历算钻研更深。成帝咸和五年(330年)虞通过同一时节星辰出没时刻与古代记录比较,发现恒星的出没比古代有所提前,即冬至点西移,太阳从当年冬至到次年冬至,并不回到原来在恒星问的位置。而是每五十年冬至点向西移动一度的岁差,这一岁差发现是中国天文历法史上的一大成就,为后世制订精确历法创造了条件。与此还提出了“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指出日、月、星、辰“其光曜布列,多自运行。”这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著有《安天论》,驳斥了古代“浑天”和“盖天”的宇宙学说。另有著述《志林》
等,惜多散佚。
最早发现岁差现象是在公元前125年,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发现的。他估算的岁差值大约每一百年春分点西移一度,为西方天文工作者长期沿用。虞喜的发现虽然迟于喜帕恰斯四百多年,但是他估算的岁差值更接近于准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