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水镇沙南村,泾源县人都知道那是全县最贫困的一个村。外乡人却知道那是泾源县的西芹种植示范基地。随着美国西芹的种植成功,沙南村的名字叫遍了各大城市,越叫越响亮。
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当沙南村人把质疑的目光穿透历史的时空而再去洞悉生存的现实时,他们深知那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烙于他们身上贫穷的过去,更不得不正视依旧贫困的现实,当眼前的西芹基地突然出现,使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高达80cm,抱合紧凑,质地脆嫩的洋芹菜,具有食用和保健作用,一棵就是1公斤耀2公斤,每斤批发价1元,一亩地栽5000棵耀6000棵,每亩地的产值最少就是6000元!他们亲眼看到从银川来的李贺荣、李纯父子种的35亩西芹不到10天全部被客商抢购拉完,眼热的沙南村人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同李氏父子搞起了蔬菜开发。2004年共种西芹120亩,西兰花、莴笋、葫白萝卜等1720亩!长势喜人。今年五月,莴笋、西兰花、生菜等已到了上市季节,圆圆胖胖的西兰花,节节长高的莴笋,绿油油的生菜、茼蒿、油菜、夏萝卜、白菜,引得无数彩蝶、蜜蜂在这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里忙碌地飞舞着,采拮花蜜,引得各地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这里。这当中,既有当地的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也有不畏条件艰苦,甘愿挥洒汗水来浇灌这片贫瘠土地的外地人,他们用外乡人特有的经济头脑和先进的种植技术经营着这片土地,创造出了新的神话和奇迹。让穷怕了的沙南村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让这片不出产希望的土地插上了绿色的翅膀。
沙南村位于泾源县城以东6公里处,这里是泾河、盛义河、香水河三大水溪的交汇处,由于河流的长期强烈冲击,使这里形成了5公里的切割形峡谷,河床两岸壁立千仞,水流湍急,谷风习习,阴森寒气逼人。古时候老祖宗们常在这里采掘煤炭。1958年大跃进时期,县上曾组织大量人力,在这里开采铜矿炼铜,故名“煤炭峡”、“铜峡”。此处景观以险峻的峡谷、奇特的峰石、湍急的河流为三大特色,又称“泾水小三峡”。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传统农业如何提高它的竞争优势,如何进入特色产业?参与农业大市场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沙南村悄然地蜷缩在峡谷旁边的山坳里,三河上游的泥沙源源不断地冲到这里,这里除承受洪水袭击外,大部分土地严重沙化,使这里的群众长期广种薄收。全村209户893口人,紧靠着泾华公路,怀抱着三条大水溪,却日益贫困着。眼看着门前的河流有规则的后浪推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有节奏地咆哮着、呐喊着,去造福甘肃和中原大地……他们除了无奈,只能抱怨造物主的不公。
沙南村的人恪守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住着祖辈们留下的旧房子,躬耕于这块永不起色的土地,打发着贫穷的光阴。他们的双脚踩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手中的农具翻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却翻不回像样的生活。2000年,沙南村的人均收入不到700元。沙南村的贫困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固原市自2000年开始确定让六盘山林管局包扶沙南村。泾源县政府用扶贫资金、闽宁资金相继在该村实行了养羊、养牛、退耕还林(草)工程,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千方百计地让这里的群众脱贫、增收。
2001年,第二批从福建派来担任泾源县委副书记的汪成旺对沙南村的贫困非常牵挂。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里大部分群众贫困的原因是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宽,群众思想不解放,观念跟不上,经营思路单一,守着传统农业不放。于是他同六盘山林业局、园子乡政府(后并入香水镇)曾三次在沙南村办培训班给群众讲外面世界,讲致富门路,让沙南村的群众开眼界,转变观念。
初春3月,天气依然寒冷。沙南村的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村部,听汪成旺讲课。汪成旺看着满屋子群众那一张张纯朴善良的脸,一双双对外面世界充满渴望的眼睛,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倒出来。他告诉群众:这里水资源丰富,土壤没有受工业“三废”和重金属的污染,有沙南峡和周围群山环抱作绿色屏障,气温最适合种植无公害蔬菜。并说:“种庄稼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要转,要利用门前这条不转的河水浇出绿色的蔬菜。”汪成旺的话还没有讲完,村部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群众一个劲地赞扬说:“汪书记讲得太好了!”
汪成旺和乡人大主任于全德带着沙南村的村干部和5户温棚种植积极性高的农民到原州区参观。取经回来后,沙南村活起来了!有的要养羊、养牛,有的要养鸭,有的办石料厂、建材厂。历经了贫困、历经了艰辛的沙南人,再也不报怨命运的不公再也不怨天尤人了。汪成旺从厦门争取来的5万元在沙南村头建起了5座日光温棚。六盘山林业局拿出3000元为马春堂、丁长彦、于文有、王五九、于文选这5户人家购买了温棚薄膜。这5座温棚建起后,当年种的黄瓜、西红柿、生菜、茼蒿很快被本县的饭店、菜贩子们订完,平均每户纯收入800元,缓解了市场上蔬菜紧张的局面。汪成旺看着自己用心血浇灌的这5座温棚有了效益,他和沙南村的农民一样高兴。他望着那一片片从温棚里育出的苗,长出的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他满怀深情地对群众说:“你种粮食1亩地产值200元,这一分地的温棚产值就是700元-800元,这就叫山不转水转。”村主任王五九摘下一根黄瓜让汪书记尝尝,汪成旺接过黄瓜有滋有味地吃着,赞赏说:“好吃!这旱地长出来的要比水浇地长出来的好吃得多。”群众看着这位没有官架子的县委副书记,亲切、平易近人,都争着同他说长道短,问这问那,了解外面的世界。临走时,他们摘了一塑料袋的新鲜黄瓜、西红柿,托汪成旺带给县上其他领导也尝尝。这是何等的干群关系,它超越了一个外地来挂职的干部和普通农民的关系,近乎于亲情。
但是,由于温棚的设计、建造不科学,保温性能差,加之水、电、科技这些条件和措施不配套,群众用自己焊的水箱拉水,浇温棚里的菜,劳心劳力,成本高,有种有停,使温棚的真正效益没有发挥出来。
佛家讲人与人相见是靠缘分,这种缘分要有500年的修行。说来也怪,缘分将远方的拉近,缘分不到“踏破铁鞋无觅处”,缘分到了,自然要相遇。2002年底,自治区粮食系统退休职工、蔬菜种植行家李贺荣,同粮食局下属的振兴食品厂下岗后搞蔬菜贩运的儿子李纯,由西安、甘肃等地考察市场路过泾源,父子俩在泾源待了两天。发现这里冬暖夏凉,是最适合种蔬菜的地方。而且这里生长的蔬菜由于无污染,昼夜温差大,具有野菜的特质。这个重大的发现,让他父子俩兴奋不已。县农业局李银辉局长同李氏父子不期而遇。他们的谈话愉快而又投缘,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李局长亲自陪同李贺荣父子考察了泾源县兴盛乡、白面镇等地。考察了两天,都有点美中不足。当他们路过沙南村时,李贺荣父子的眼光被沙南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所吸引:这里两山夹水,公路从中间穿过,有自然的峡谷作屏障,无病虫害侵袭,真是个种菜的好地方!更具优势的是汪成旺副书记建的5座现成的日光温棚。真乃天赐良机!
为人豪爽的李氏父子说干就干。他在县农业局、香水镇领导的积极协助下,很快同5户农民谈妥5座温棚和35亩农田的租金。每座温棚每年400元租金,农田每亩每年300元。一张10年租种蔬菜的绿色合同就这样很快签了下来。
万事开头难。
李氏父子要在泾源农村建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35亩大的西芹示范基地,可以说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是引水、灌溉成了重大问题。5座温棚里3万株西芹苗就要移向大田,他们现有的资金远远不能解决几十万元的引水、灌溉和引三项动力电的问题。夜晚,他们几乎愁得睡不着觉,就四处求援。他们的难处和精神方面的压力自然引起了泾源县的干部群众的关心。2003年4月,一个惊人的决策在这里诞生:要把西芹种植基地当成龙头产业来扶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这是县长马崇林的表态。因为这是泾源县迄今为止迎来的第一个农业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它关系到泾源县今后的发展,意味着泾源县的投资环境好坏。
尽一切力量帮助蔬菜专家!尽一切力量留住人才!
全县上下形成一个声音!
这样,帮助李氏父子渡过难关的序幕拉开了。全县上下一齐行动!干部群众同李氏父子一起努力!
县水利局一时拿不出资金为他们搞引水灌溉,局长治三奎召集局领导开会想办法。半个小时过去,几名副职谁也一时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贷款!以私人名义向银行贷款,帮助专家渡过难关!”治三奎立即拨通了农业银行的电话。行长党正亚、副行长杨保荣就此事立即召开了专门会议,特事特办!30万元引水灌溉贷款问题当天就解决了。沙南村党支部、村委会也借题发挥,找到正在该村实施农网改造的承包商张老板要求给温棚引三项动力电。电力局长康志认为村干部的要求合理,立即答应出资5万元解决西芹基地灌溉用电问题。六盘山林业局、县农业局、计委、财政局都拿出资金若干给予支持。气象局在县内有自然灾害时,提前三天就转告李氏父子进行预防。李纯父子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在市场中历练拼打了多年,品尝到的只是世事的艰辛和人心的险恶,从没体味过如此的甘甜,如此让他们深受感动,于是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下定决心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大忙季节,沙南村的群众都忙着为自家种地,李氏父子一时叫不来民工。香水镇党委、政府了解此事后,镇党委书记赫生全、镇长马德军带着30名干部赶来了,县中队的杨辉朴指导员带着10名战士赶来了,沙南村党支部书记于三学带着党员赶来了。他们无怨无悔分文不取在这里连栽三天西芹苗,按时把5座温棚里近3万株西芹小苗全部栽到35亩大田里。
第三批从厦门来泾源挂职的副县长陈春夏,筹资3万元为美国西芹基地建起了防护网。并在西芹基地建了一块醒目的大招牌,提字是“科技创造财富,发展连结你我”。并把沙南村和李氏父子的西芹基地作为闽宁对口帮扶点,起示范引路的作用,以此带动当地的蔬菜产业的发展。此情此景,让李氏父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异乡人和本地人,是缘分把他们拉近了。时空把他们之间的距离浓缩了。党群情,军民情,干群情,在这里得到体现,在这里得到升华。这35亩西芹基地是李氏父子希望的田野,更是泾源县党群共建、军民共建、干群共建的绿色田野。
李纯握着陈春夏的手说:“我要用百倍的努力来回报泾源县干部和群众的厚爱,我要把沙南村当成我的第二故乡来建设,绝不让乡亲们失望。我要尽我的能力把这里的蔬菜推向全国各地。”
人要干成一件事情,往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身在异乡的李氏父子靠的就是他们的身后的泾源县干部群众,有了这个巨大的精神支柱,才使他们在泾源这个广阔的乡村舞台上演绎出自己亮丽的人生。也正是这一精神支柱,使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步一个台阶地把绿色事业推开。
8月份,西安、上海、福建、银川、郑州等地的温度还比较高。蔬菜的适应生长温度一般在24益左右。在这个季节,这些城市市场上西芹断档,每公斤卖4.5元耀5元。李氏父子按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气温数据,打时空差,生产反季节蔬菜及时填补了各地市场的空白。这时不断有外地人来泾源沙南村拉西芹,每天都有几辆大车等着装货。一位姓黄的郑州老板说:“这里雨水充足,长出的美国阿特拉斯西芹叶柄肥大,纤维少,质地脆嫩,色鲜、个大,每株两公斤左右,营养丰富,无‘三废污染’,用保鲜膜包装之前不用水洗。保鲜时间长,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李氏父子挥洒辛勤的汗水,自然迎来了收获的喜悦。
收获季节,试种就获得很好的收益。西芹上市,每公斤两元,亩产4000公斤左右,除过送人的、不合格的外,2003年,每亩产值6000元以上,相当于10多亩普通庄稼的产值。这怎么能让观望、关注着他们的泾源人不动心?
一句句恭喜的话发自沙南村村民的内心,一张张订单提前飞到沙南村,一架架闪光灯将李氏父子的喜悦形象定格在永恒的瞬间。一时间李氏父子成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多种媒体的焦点。
2003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韩茂华在泾源县视察工作时,专门来到西芹基地同李氏父子相谈半小时。听了他们的汇报后,当即表示在泾源县六个乡镇各种植1000亩西芹,要把以西芹为龙头的特色农业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提高土地的利用值、附加值,打造好泾源蔬菜的品牌。
2004年,泾源县按照韩茂华副书记的指示,无公害蔬菜面积扩大到6500亩,品种以西芹为主,并增加了莴笋、西兰花、紫甘兰、黄瓜、西红柿、荷兰豆等10个品种。仅沙南村种植西芹就达120亩,其中,李氏父子种植60亩,沙南村村民种植60亩。在他们的带动下,香水镇共种植其他蔬菜1720亩。他们父子还为自治区农业厅试种了一亩“加州五”、“文图拉”、“高他”、“百利”等八个新品种,美国西芹一旦试种成功将在全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大雁在往南飞的时候,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而始终处在排头位置的领头雁,叫声总是那么清脆而又响亮,那么有鼓动作用。李氏父子在沙南村特色农业种植方面,就起到了头雁的作用,得到的关心自然也多。陈春夏每次下乡检查工作路过这里都要进去看看他们,见李纯干劲不大,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泾源县的干部群众都在关注着你,我这个厦门人对你报着很大希望,希望你们父子能干出个样子来,带领沙南村民尽快富裕起来!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凡是我能办到的,我一定会尽力而为。”陈春夏的话让李纯心里热乎乎的。作为一个生长在银川,奋斗在泾源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这片土地对他的需要,从陈春夏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外乡人怎么去体味这片土地,怎么去关心这片土地上被苦水浸泡过的人们。
2003年8月16日,连绵秋雨过后,西安的客商来这里拉菜。因拉菜的车多,路又窄,本地的一名司机在掉车头时,后车轮滑到路旁的泥水里,车马槽拉开一尺多长口子,无法开动了。这名司机便仗着自己是当地人,不但不拉这车菜,而且还硬要西安客商赔3000元。这事故责任在司机,李纯自然不答应,但耽误了发车的时间,车上的菜会发热的。为此,李纯只好租车到平凉买来冰块为蔬菜降温。眼看着一天快过去了,车走不了,李纯只好拨通了县政府的电话。副县长任立新听到这件事后,立即同公安局马有平局长驱车来到现场,很快平息了此事。西安客商非常感动,当时表示:他永远拉泾源的蔬菜。陈春夏挂职期满,准备回厦门的这段日子里,他总是尽可能地帮助李纯解决扩大种植规模中碰到的问题。李纯过意不去,几次请陈春夏吃饭,他却说:“还是我请你吧!我应该感谢你,你为泾源的老百姓另辟了一条致富路。”
陈春夏在请李纯吃饭时,耐心地听完李纯对今后成立公司 农户的发展设想。他高兴地说:“你的思路很好,要把这些设想写成项目报告,我会想办法帮助你的。只要你认认真真做事,做好事,做大事,各级领导都会支持你的,一个拳头打出去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周围群众带动起来,把沙南村的群众带动起来,共同创造效益。”李纯从陈春夏的话里,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感受到无限的信任和应肩负的责任。这位黑黑的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充满感激和自信地说:“陈县长请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和泾源县的干部群众失望的。”
几天以后,李纯的六盘山蔬菜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和建400亩蔬菜西芹等高档蔬菜的项目报告写出来了。人们有理由相信,凭着李纯的自信和倔强及干部群众的支持,在泾河发源的地方,在天高云淡的六盘山下,李纯和沙南村的绿色事业,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迎来属于他们的美好明天。
初夏的沙南村,农舍整洁干净,人们都在各自的蔬菜地里忙碌着,脸上挂满了希望。彩蝶在他们身旁碧波荡漾的绿色蔬菜基地上纷飞着、戏嬉着。他们再也不抱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再也不报怨自己的命运。看到这如诗如梦的情景,使人不由得突然想起曾有一位诗人赋诗咏赞沙南峡的诗句来:“天地锤炉,万物一冶。东风有心,绿照大野。杨柳青青,鹧鸪哑哑。”面对这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泾河那有节奏的咆哮之声不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