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三件套
法国的首都巴黎,素有“世界花都”的美誉。法国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在巴黎伊艾娜广场,是法国著名的东方文物收藏中心。集美博物馆的藏品来自世界各地,数量众多,其中中国文物多达15000多件,自史前社会到公元十八世纪,跨越了七千年历史,藏品有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明清家具等等。
鎏金铜冠、鎏金面具和银丝网衣 在众多中国藏品中,有一套奇特的文物十分吸引人们的目光——它由鎏金铜冠,鎏金面具和银丝网衣三部分组合而成,与周围压制华美的文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十分另类。
我们以往所见到的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多以瓷器、青铜器、玉器或是明清家具为主,像这样一套来自中国的服饰文物是比较罕见的。它应该属于哪一类呢?是做什么用的呢?
疑窦丛生
初见到它的人,从衣服的材质和造型上判断它应该是一种作战时所穿的铠甲或战袍,一些喜爱武侠小说的人们会认为这就是传说中使人刀枪不入的防身宝衣——锁子甲。在古代的电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和了解到盔甲的样式、质地以及使用环境。但锁子甲则并不常见。相传,锁子甲又称“环锁甲”,不单单用于江湖格斗,更原始的用途还是在战场上。
从网衣的外形上看,金属交错的结构确实像书中对于锁子甲的描述,难道它真的是作战用的战衣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件流金面具呢?在硝烟纷飞的沙场上,戴着面具,使人们又想到了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假面战神”——兰陵王。那这三件衣饰到底和兰陵王有什么关系呢?再仔细审视这套文物,似乎又与古代埃及法老入殓时所穿戴的有些相似,莫非这是埃及与中国这两个文明古国沟通交好时相互馈赠的“礼物”鎏金铜冠和鎏金面具侧面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地在提出,答案也众说纷纭,似乎只有回到这件文物的故乡去,才能够探寻出其中的玄机。
探访怪衣的故乡
1986年7月,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镇,发掘出一座辽圣宗时期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墓室内双双躺在尸床上的公主和驸马,从头到脚被金银、珍珠、玛瑙包裹,全身珠光宝气,穿戴着的银丝网衣是用精细的单股银丝扭编成蜂窝状六角形孔的衣服,分上、下衣,中间用金丝相连,银丝网衣上缀满饰物。公主和驸马头戴鎏金银冠,足登鎏金刻花银靴,所戴项链全都是用数根金银丝串起的无数颗珍珠、玛瑙管、玛瑙球、金丝球和琥珀球、琥珀牌,手上戴的银丝网状分指手套与现代妇女戴的网状手套相似,公主的十个手指上都戴有金戒指。墓中还出土了3个2厘米高的水晶杯,杯上有银盖和银链;两组银质马具,上面镶嵌着羊脂玉雕成的小如手指肚的卧狮、卧狗等数百件造型活泼的小动物。墓主人的尸身早已腐烂,但千余件珍贵文物大都完好。
原来在中国境内也有类似的网衣,那么这件网衣与身在法国的那套文物有什么关联呢?
公元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辽朝与北宋、西夏、金一度并存,四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一度成为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的主流,同时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辽政权就是由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契丹族,在大漠南北广袤的地域建立了辽代政权。三百余年间,契丹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而与众不同的葬俗就是其中之一。
从考古发掘的辽代墓葬看,辽代契丹贵族非常注重厚葬,死者入葬时大都使用了丰厚考究的葬服,包括衣袍、冠帽、璎珞、腰带、配饰等等,而葬服中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就是金属面具和网衣。
揭秘怪衣
银丝网衣的寻宗之路,似乎已经明朗了,但对于这件衣服的穿戴方法,人们仍不解其谜。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银丝网衣穿在其它丝织品葬服的最里层。契丹人死后,在穿着网衣之前,先要将身体进行一翻包裹:紧贴着身体先铺一层薄薄的丝棉,然后用深棕色丝织品由下而上,分别把全身加以紧紧的包裹。身体包好后,再按照身网、臂网、手网、足网、腿网、头网的顺序依次穿着、缝合。然后,再在网衣外面套上其它丝织品葬服,最后戴上金属面具和头冠。
至于契丹贵族死后,为什么要头带宝冠和面具,身穿网衣呢?这一点则与契丹人原始的萨满教有关,他们认为身着这样的衣服可以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干扰,从而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葬俗。集美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中国古代丧葬服,可以说非常珍贵。它对于人们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这套古老的银丝网衣就像是一个文化使者,把中华古代契丹文明带到了西方观众的面前。
神秘的契丹习俗
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初,散居在辽河两岸、长白山下的契丹族各部落,聚集在威振四方的军事酋长耶律阿保机及其后裔的大旗下,东掠西征,北伐南侵,金戈铁马直逼淮水之滨,使北宋王朝的八代君主常常坐不稳金銮殿,契丹人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舞台上活跃了200 余年,便迅速失去了踪迹,完全融合在中华民族这伟大的躯体之中了。
契丹族物换星移,人世沧桑。契丹人留给我们许多不解之谜,除了难以捉摸的古怪文字外,更令人疑惑的要数他们特殊的丧葬习俗了。
宋人文惟简著《虏廷事实》,对契丹人的葬俗曾有所记:“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於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此记属於轶闻野史之类,在历代史书中均无凭据,似亦为正宗学者所不屑一顾。这些描述,似乎与我们以往了解到的古代埃及制作木乃伊的工艺有些相似,但在我国的考古历史上并不常见。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轶闻是杜撰出来的。
然而,解放前后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契丹贵族的墓葬越来越证实了上述轶闻并非虚构。在辽宁的义县、锦西、新民、法库,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乌兰察布盟及吉林、河北等地的辽代契丹人墓葬中,都先后发现了“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古尸,有的还全身穿着铜丝编织的衣、裤等。人们对此迷惑不解。历史学家们保持缄默,考古学家们在缺乏文字资料的情况下,试图对这种奇怪的葬俗作出各种说明,但一切阐述均属猜测,时至今日,仍没有令人满意的回答。
我们再回来看那组收藏于法国国巴黎集美博物馆的银丝网衣,神秘的网衣一如神秘的中国历史。如今,银丝网衣的用途已经揭晓了,但是,对神秘的东方古国,谜团仍未解开。
品物赏宝
丧葬服“名称”丧葬服(鎏金铜冠,鎏金面具和银丝网络)
“年代”辽代(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现藏地”法国集美博物馆
“简介”法国集美博物馆展出的这件中国古代银丝网衣,保存比较完整,但由于年代久远,如今足部的网络已经残缺不全了。
相关链接
锁子甲
锁子甲
锁子甲:皮甲问世以来的一次重大革新。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挥砍类利器的攻击,主要的作用还有对弓弩的防御,但威尔士长弓和中国连弩等强悍的弓弩还是可以侵彻贯穿锁子甲。弱点是其柔软。对于钝器猛砸或用锋利剑或矛刺,穿著锁子甲一样难以幸免。制作相当复杂繁琐,造价高昂。一般来讲,铁环越细小防护性能越好,每个铁环都要焊接相连,工作量可想而知。
金缕玉衣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金缕玉衣陈国公主及其墓葬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于1986年发掘,是迄今惟一幸存、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皇室墓葬。位于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西的庙子山南坡上,地处辽西山地北缘的浅山丘陵地带。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金头冠与金面具 墓中出土墓志1合,据墓志记载,陈国公主(1001年—1018年),耶律氏,辽景宗皇帝孙女、秦晋国王辽圣宗皇太弟耶律隆庆之女、吴国公主之妹,18岁病死,于开泰7年(1018年)追封为陈国公主,同年与其夫驸马都尉萧绍矩合葬。尽管死时才年仅十八岁,但因为家世地位高贵显赫,死后则给以厚葬。驸马都尉萧绍矩,辽仁德皇后之兄,为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死时年仅三十五岁。
陈国公主与驸马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契丹民族的习俗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被公布为全国“七五”期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