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梅花海外飘香
问起当下最流行什么?年轻一代必然会选择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一首《青花瓷》宛转悠扬,把人们带入了那个瓷韵华美的中国古代。在中国的著名古曲中,也有一首与瓷器有关的乐曲,名叫《梅花三弄》。本文的主角就正是一件将这梅花与这瓷韵完美结合的瑰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规格”通高33.6厘米
“年代”元(1279—1368)
“现藏地”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在严寒中傲雪开放,被人们当作是吉祥的象征。《梅花三弄》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只古琴曲和琵琶曲,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乐曲表现的是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具体分三段,即寒山绿萼、姗姗绿影、三叠落梅,故称三弄!而在中宋代时期出现了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器,这种造型的瓶子,口沿极小,是专为插梅枝所用的,故而得名梅瓶。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众多中国古代瓷器中,就有一件名叫“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瓷器珍品。它高33.6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是一只标准的中国古瓷梅瓶。它通身施钴蓝釉,身上绘有神龙出水御云而行的壮美景象,线条流畅、色泽淡雅、诗意盎然,带给人们以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
据统计,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有1.5万之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馆内收藏的中国瓷器——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朝各代的名窑名瓷数不胜数。然而,眼前的这件周身散发着幽蓝光彩的梅瓶却不与众瓷争艳,而是静静的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可是,人们并不知道,这只梅瓶的命运就像乐曲《梅花三弄》一样,百转千回,跌宕起伏。
清韵梅香
据专家分析,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中国元代景德镇烧制的。在中国,瓷器上御用蓝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发展到元朝时,中国景德镇的御用窑厂把钴作为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烧成蓝色,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身上均匀稳定,有如蓝宝石般的色泽。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当时景德镇的各大窑场都被朝庭收归后宫所用,像这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身上就描绘着一条龙追赶着一颗火焰宝珠的景象,巨龙威武腾空起飞,彰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皇家气派。可是当时也正是这只威龙的图案,令烧制成功的梅瓶只能收藏于皇宫当中。瓷器成品后,都被直接运到北京,而那些稍有瑕疵的瓷瓶,督窑官都会当场砸碎,所以白龙纹梅瓶产自御窑场,收藏于幽静的深宫之中,世人难闻其香。而古乐曲《梅花三弄》的第一段也正是在低音区出现,冷峻肃穆,勾画出一幅霜晨夜雪、草木凋零,却唯有梅花傲骨寒冬,默默绽放的画面。
傲雪迎霜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目前仅存三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巴黎吉美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北京和巴黎的都有瑕疵:北京的瓶身有裂痕,巴黎的龙头部分烧制时就有瑕疵。扬州的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精品。
中国自古就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说。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背后,也有着一段不屈不挠的传奇经历。从当年兄弟姐妹成群出窑,到今时只剩下手足三人,苦楚可知了。
《梅花三弄》的第二段用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深藏在后宫的这些名瓷瑰宝也同样经历着不平凡。
几百年来,中华大地几次改朝换代,从元朝到清朝,之后又是长达几十年的外敌入侵,在这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特别是在八国联军烧杀抢掠,践踏之后,北京的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等,惨遭洗劫。许多珍宝就此开始了坎坷漂泊的命运,而深藏于后宫的这批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亦再劫难逃。身在法国的这只便是在上个世纪初被侵略者劫略之后,倒卖到吉美博物馆的。它在法国一呆就是几十年,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故乡。
历尽风雨复芬芳
如今,三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一只身在法国,另外两只留在了它们的故乡中国,分别藏于北京颐和园和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收藏的梅瓶是三只中最大的,香港著名收藏家许展堂先生在扬州游玩时,曾调侃着说愿出三亿人民币买下这只白龙纹梅瓶。
当古琴曲梅花三弄第三段隐隐约约轻抚而出时,已觉乐曲渐渐驱于平稳,那袅袅余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后,更加升华了一般。这一段的寓意与如今藏于三地的这三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不谋而合。
对于扬州的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来历,说起来也颇具传奇经历。
据说这是扬州市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宝物,据那户人家的后人介绍,这瓶到底有什么来历他们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妈妈,奶奶,奶奶的妈妈……都是精心呵护,日日扫尘,每每擦试,平时也从不示人。到了文革时期,妈妈和奶奶们也曾因为怕此瓶遭到伤害,用墨汁将它的周身涂的漆黑,才使它躲过了一劫……就这样从元代出窑至今,历经难以想象的千回百转,这只梅瓶最终毫发无损的被保存了下来。
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瞒着母亲将此瓶以十八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了其他人,后来此人又以3000元的价格将它卖给了扬州市博物馆。有人说是因为主人家害怕地震而无力保护它,有人说是因为生活的贫困所迫……等种种原因,但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将它出手,也许只有它的曾经的主人才最清楚吧。
今天想来,试想如果此瓶默默无闻,如果它没有上亿元的估价,如果它不是世上仅有的同类同批的三只瓶子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也许就不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离奇的故事了吧……
如今梅花岭上梅虽未开,而此处的梅花依然将永远以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历经风雨沧桑之后梅瓶的香气也随之洒遍了整个世界。
相关链接
吉美博物馆
法国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又名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其创始人是里昂工业家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1836-1918)。他在埃及、希腊、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环球旅游中,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并于1889年正式建立这个博物馆。起初,这个博物馆主要展现的是埃及、古罗马、希腊和亚洲国家的宗教文化,但后来,因一系列远东不同地区的考察探险,博物馆在保留古埃及宗教部分的同时,对亚洲越来越关注。
1927年,吉美博物馆归属法国博物馆总部,因而接纳了一大批探险家在中亚和中国考察探险时获得的艺术品。后来,博物馆又先后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馆的原件真品和法国赴阿富汗考察队提供的出土文物。同时,馆长约瑟夫·赫金完成了馆内中庭加顶工程,使得部分高棉收藏品得以展出。吉美博物馆遂以其泛印度文化圈丰富的艺术收藏而树立名望。
1945年起,法国国有博物馆对收藏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1993年,吉美博物馆浩大的改建工程得以制定,并于1996年破土动工,现已全面竣工。改建工程首先关注的是强调自然光线的处理,以及在占地5500平方米的陈列厅中创造出开放的透视观。
扬州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历史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扬州博物馆扬州市天宁寺内。其前身为1951年建立的文物馆。1952年改建为苏北博物馆。1953年改名江苏省扬州博物馆。原馆址设在史公祠内,1988年迁入新址。
该馆馆藏藏品1.5万余件,主要来自考古发掘。其中一级品100多件,1万多年前的鹿头角(即四不像)化石,是中国迄今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一具。馆藏汉唐文物比较丰富,汉代漆器品类多,工艺精。彩绘漆奁镶嵌金、银、玛瑙,具有地方特色。唐代陶瓷中,有白釉蓝彩带盖罐、黄釉褐蓝彩铜官窑双系大罐。青釉挂绿彩的伊斯兰教背水瓷壶,上面有古体书写的“真主最伟大”阿拉伯文,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伊斯兰教文化即已传到扬州。宋元藏品中,元代霁蓝白龙纹梅瓶,被称为镇馆之宝。明清藏品中,出土的明代时大彬六方紫砂茶壶,是目前唯一具有确切年代的明墓出土的时大彬作品。此外,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木、瓷、石、砖、牙、玉、漆“扬州八刻”工艺美术品和“扬州八怪”书画真迹。
古曲《梅花三弄》
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唐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