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查理帝国的日益昌盛,查理大帝的英名远播,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来,在气势恢弘到足以与君士坦丁堡媲美的亚琛宫里尽情享受主人盛情的招待。花费之巨,使那些宫廷官员深为担心起来,因为这也已经成为整个帝国的负担。尽管如此,查理还是认为这种负担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相对于由此而带来的好客美名,哪怕这种负担再严重些仍然不足挂齿。
除了好客,查理还不遗余力地开展慈善救助工作。不仅国内贫苦百姓蒙他恩惠,领到他发放的救济物或者救济金,就连那些远在与帝国隔地中海相望的叙利亚、埃及等地的贫困基督徒,也得到了来自查理帝国的财物,只因为他们的悲惨境遇传到了查理大帝的耳朵里。
查理开始与海外的国王建立友谊,他希望借此为海外的贫困基督徒们赢得一些救助。拜占庭帝国作为从罗马帝国分裂出去的东罗马帝国,一直自视为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者,时刻以复兴罗马帝国为己任。当拜占庭统治者眼见蛮族中的法兰克人一统西欧且与罗马教廷结盟时,他们感觉到了来自查理帝国方面的两大威胁。其一,查理不知疲倦地扩大疆域,使拜占庭帝国在西欧的势力范围日益缩小;其二,查理与罗马教廷结盟,而罗马教廷一直是拜占庭帝国内的东正教教会的攻击对象。自从基督教分裂为东正教和罗马公教后,两个教派都自称是基督教的正统,一直竞相争夺最高教主地位,矛盾冲突不断。由此看来,查理帝国与拜占庭帝国本该水火不相容,可偏偏拜占庭帝国统治者又感觉到了阿拉伯人和斯拉夫人的虎视眈眈。所以,拜占庭帝国不敢轻举妄动。
查理洞若观火,他决定利用拜占庭统治者的顾虑,主动提出与其结盟,如遇外敌入侵则提供各方面的援助。查理此举,也暴露了他想重建罗马帝国的企图,他也想使两个帝国合而为一,重振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为了尽快实现目标,800年,他来到拜占庭帝国,向摄政的皇太后伊伦娜求婚。
伊伦娜是前任拜占庭帝国皇帝利奥四世的妻子,当时他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已去世三年,据传他是被伊伦娜弄瞎双眼并杀害。虽然伊伦娜心肠可谓狠毒,且已年过半百,但她仍不失为美女,而她对权力的欲求,更是令人惊叹。当他看到统治西欧的查理帝国皇帝向她求婚时,作为摄政的她,也想到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权力基础,使拜占庭帝国拥有更大的势力范围。
那些拜占庭王室贵族唯恐查理和伊伦娜的联姻会给他们及其帝国带来灾难,担心之至,他们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将伊伦娜囚禁于孤岛,直至其抑郁而终。当昔日摄政的皇太后的死讯传至亚琛皇宫时,查理深为感慨,本来成功在望的重建罗马帝国宏愿就这样错过了。不过,这件事后,拜占庭的统治者开始向查理伸出橄榄枝。812年,两大帝国代表终于坐到谈判桌前,签订了永不为敌的友好协议。查理那“伟大的罗马皇帝”称号也被拜占庭皇帝认可。
同与拜占庭帝国的邦交相比,查理帝国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友好关系要更加顺畅一些,虽然后者是异教国家。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合作可以上溯到矮子丕平时期。那时候,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对抗,后者便有意与矮子丕平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交好,最终其愿望实现。同样的情形延续到了查理统治时期,为了帮助阿拔斯王朝对付后倭马亚王朝,查理也曾出兵西班牙。当然,查理还考虑到阿拔斯王朝踞于东方,完全可以用来阻止拜占庭帝国西进。权衡利弊之后,再伴以父一辈、子一辈的合作经历,两国不但正式建立邦交关系,而且两国皇帝还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于是,人们便经常看到连接查理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道路上,总会有两国皇帝互致的礼物络绎于途。
当出访阿拔斯王朝的使团临行时,查理将对方皇帝哈里发—哈伦视为珍宝的日耳曼猎狗亲自交与使团,并检查西欧骏马、骡子以及袍服等是否均在礼品之列。一段时间后,阿拉伯使团回访了。他们带来了哈里发—哈伦亲自为查理挑选的东方香料、丝绸、宝石以及猴子等,最令法兰克人震惊的是,他们带来了法兰克人从未见过的大象。当消息传出时,亚琛的大街小巷挤满了前来观看大象的人,人们纷纷赞叹唯有查理大帝才能让他们如此大饱眼福,能在有生之年一睹这等神秘动物的尊容。
如果说查理的54次征服战争为他开拓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那么,他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便为其帝国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家安定了,人们开始有闲暇时光来从事军事战争以外的事情。这不,一向尚武轻文的法兰克人,开始在其皇帝的带领下发展文化事业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当查理带领着被称为野蛮人的日耳曼民族创造帝国辉煌时,为彻底完成君临天下的重任,他开始大兴文化教育事业。
昔日的蛮族人捣毁罗马人的建筑,从罗马人手中夺下拉丁著作并将其踩在脚下时,他们不仅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而且亲手斩断了西方文明发展之路。在古罗马帝国的残垣断壁间,盛极一时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如孤魂野鬼般哀哭着自己的命运。值得庆幸的是,它们尚可以在基督教文化里保留仅有的栖息之地。原来,基督教会为了方便传教,特意保留了一批古罗马文献。这些不绝如缕的古罗马文化残留同样引起了教会人士的兴趣,他们借阅读这些文化残留来提高自身素质,不经意间,他们及其宗教成为了延续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如此,在蛮族当政的天下,崇武轻文的思想被塞满每个角落,这不可避免地使神职人员的那点文化积淀长久停滞,难以有机会得以加深、加厚。更何况,在查理不断的征服战争中,教会在帝国内遍地开花,神职人员也一夜间数量猛增,于是,他们在文化层次上良莠不齐,甚至文盲者比比皆是。
伟大的蛮族人领袖查理大帝意识到了这些,作为一位圣明君主,他不能坐视他的泱泱大国还像过去那等蛮族小国一样只知杀伐;他很清楚他的帝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这样的帝国倘若不能发展起统一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不能令帝国各地的百姓都始终保持统一的信仰,则迟早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就这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持基督教信仰的权威性,查理开始致力于发展文化事业。
首先,他把全国的教会作为实验基地。为了培养素质高的神职人员,查理于803年颁布《米索罗敕令》,规定教会上下所有人等必须参加文化考试,考试过关方能接受神职任命。此举引发了帝国教会上下一股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不仅如此,查理还请那些散布各地的神学大师出山,修订统一版本的《圣经》。这样,教会便有了一个统一的传教工具。接下来,查理趁热打铁,命令全国各教会和修道院创办学校。当教会学校开始授课时,学生们不仅在这里学习宗教知识,还被授以文法、辩论术、修辞、数学、几何、音乐、天文这古代七艺的知识以及拉丁文课程。由此,文化教育事业已不仅仅局限于维护基督教权威的框框,展现在查理面前的,是愈益宽广的天地。
当目不识丁的帝国人民逐渐摆脱蒙昧,当拿惯了铁剑的手捏起小小鹅毛笔时,当亚琛宫内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各文化领域巨擘时,查理也按捺不住地开始学习起来。他幼年时就曾在母亲的授意下练习书写,不过,据他的传记作家艾因哈德记载,他在书写方面的成就不大。于是后世历史学家猜测:对于他那自幼便挥舞法兰克铁剑的手来说,小而轻的鹅毛笔拿在他手里的确会有被捏碎的可能,所以,练习书写在他看来是一项比练武更难的工作。尽管人们对查理的书写能力还莫衷一是,但不能否定的是他为此做出的努力。即便在他几十年的征战途中,他也随身携带那些用来写字的纸张和薄板,他把它们放在枕头下面,一有空闲便拿出来练习写字。
当查理不用再南征北战时,他便开始招贤纳士,把那个时代各领域最著名的人才尽皆招到亚琛宫,给予他们最高的尊敬和荣誉。同时,他痴迷于从他们那里学习知识。其中,那位才学出众、誉满意大利的比萨副主祭彼得,除替皇帝管理教会学校外,还教授皇帝文法科目。而另一位来自不列颠的著名学者阿尔昆,作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学者,也被查理请来帮助策划帝国的教育事业。当然,他在七艺方面的造诣也令皇帝拜他为师并且受益匪浅。为了扩大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规模,查理还在亚琛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使那些慕名而来或者被邀请来的著名学者们会聚一堂,共同筹划帝国的文化发展大计。查理一面跟随学者们潜心学习古代七艺,一面热衷于举办一些小型研讨会。研讨会上,皇帝与众学者谈古论今,互通有无。皇帝曾经向学者们请教“虚无”一词的含义,学者们回答:那是一种非常大的物质,上帝就在其中创造整个宇宙。这一问一答道出了查理帝国时代的文化特色,那时的世界仍然弥漫着各种神秘气息,科学和宗教缠绕在一起,并且被用来阐释上帝如何创造万物。
经过长时间与学者们的学习和交流,查理精通了拉丁文、古法语、古德语、古代七艺,借此大大增强了自身的文化素质,而且大大提升了他的治国能力。此时的他,更加醉心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在修道院设立图书馆,大量收藏早期基督教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著作。就在人们进出图书馆翻阅这些承载古典文明的作品时,拉丁文得到了全国范围的推广。为了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文字来抄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作品,进一步方便全国范围的文化传播,查理主持创造了“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娟秀优雅的拉丁字母,后人对其略作修改后沿用至今。此外,查理还请来欧洲最出色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在帝国的广阔土地上建造修道院和教堂。
相对于这些使帝国文化在当时繁盛起来的措施,查理也没有忽略对下一代的教育。他时常亲临考场,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一次,他令贵族子弟与贫民的学生同堂考试。当成绩公布后,他大大赞扬了那些成绩优异的贫民学生,然后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那些不安心学习的贵族子弟,告诉他们:即便现在他们可以凭借父辈为其创造的富裕生活而养尊处优,但最终他们必须靠自己来谋生,所以,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那么他们将一事无成。
就这样,在查理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带动下,帝国的文化教育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耳曼人的文化素质得以大幅度提升,古希腊罗马文明也不必再于古罗马帝国的残垣断壁间哀哭自己不幸的命运,此时,整个查理帝国到处皆可作为它们的栖息之地。伟大的查理大帝亲自铸造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刺激了中世纪欧洲各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亲自接合了其同胞用利剑斩断的西方文明发展之路。
至此,查理彻底完成君临天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