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公正,是领导的基本素质;办事公平,是管理的起码前提。只有把一碗水端平了,下属才会服你。
一位叫阿克顿的英国历史学家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于是,他们尝试了几种分粥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但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给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虽然好像很公平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
第三种方法:大家选举~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第四种方法: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结果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心如明镜,如果那碗粥少了,肯定就是自己的了。
同样是七个人,同样的一桶粥,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公平的分配方法,导致的结果也是最公正的。这个简短的分粥故事,对管理的巨大启示就是:公平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办事就颇为公平。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带刀进入皇宫,在宫门口站岗的监门校尉未发现。按照唐律,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都违反了法律。可是宰相封德却说,无忌是一时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应该杀头。唐太宗也一时昏了头,居然点头同意这么办。这时,戴胄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这样量刑不公平。他说,无忌带刀入宫,校尉没有发现,两人都是由于一时疏忽。如果量刑,应一视同仁,怎么能重此轻彼呢?戴胄说得理直气壮,有根有据,唐太宗最终接受了他的意见,给无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这里的几个人物,长孙无忌既是国舅,又是功劳卓著的开国元勋;封德是当朝宰相,大权在握,更有皇帝偏袒;监门校尉只是在宫门口站岗放哨的小官。戴胄能秉公办理,坚持公平断案,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故事几千年来一直在人们口中流传着,说明了公平之可贵,说明了民众对公平的企盼。
为官公正,是身为领导的基本素质;办事公平,是管理下属的前提。领导者对待下属务必要公平,不可厚此薄彼。如果不能公平对待每个人的成绩或者错误,不管是有意无意的,都会有害团队的团结。
既伤害了受委屈的一方,又孤立了受庇护的一方,会由此导致下属之间相互猜忌,矛盾重重,肯定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领导不能公平处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私心过重。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有近有远甚至有喜有恶,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一定不能将私人关系掺杂到工作中来。某个下属对你的脾气,你可以天天请他喝酒,而不能今天多发点奖金,明天让他出去旅游,这势必招致其他下属的不满。"不患贫而患不均",只有把一碗水端平了,下属才会服你。
刘邦灭了项羽之后,凯旋洛阳,对功臣论功行赏。主要功臣大都封定,剩下的部分将领如何封赏,刘邦感到十分棘手。一天,刘邦看到诸多将领聚集一处,窃窃私语,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干什么呢?""他们在商量谋反呢!"张良答道。刘邦骇然:"江山是他们打下的,怎么要谋反呢?"张良答日:"陛下靠这些人卖命才夺得了天下,但您封赏的只是萧何、曹参这些您所钟爱的大臣,而另外的部将却没得到您的封赏,很不服气,而且他们害怕陛下怀疑他们平生的过失而诛杀他们,所以才聚在一起准备谋反。""那怎么办呢?"刘邦请教张良。张良问日:"陛下最恨哪个大臣?"刘邦答道:"雍齿曾背叛过我,数次把我逼得几无立足之地,我想杀了他,只因他功劳大,故不忍心下手。"听罢张良劝道:
"那么,您现在赶快封雍齿以示诸将,使之安心。"于是,刘邦大摆宴席,封雍齿为什方侯。诸将欢声雷动,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还担什么心?"如果领导者对一些所谓的心腹另眼相看,时不时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或者有了错误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虽能使他们心存感激,干活更卖力,可是会伤害团队大多数人的心。他们就有可能像刘邦手下那些没有得到封赏的将领一样,联合起来和老板作对。
公正是最大的激励。领导者如果厚此薄彼,必然使一些人不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挖空心思投老板所好,整天给老板拍马屁,以此博得老板的喜爱,自己也好乘机捞取利益。而且,这些小人还会挖空心思将其他能力强、业绩好的同事搞下去,整个团队也会被搞得乌烟瘴气,造成小人横行而好人受气的局面。领导者还怎么进行管理当然,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主观上是公平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客观效果却不一定那么公平。即使是公平的,加上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也会有人认为不够公平。那怎么办呢?就是要以公心来管理,凡事做到透明、公开,正如周恩来所说"平不那么容易,只要公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