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忠诚的下属会"单骑救主",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挽救团队以及领导者本人,成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三纲五常是指"忠",忠孝仁悌是指"忠",忠君爱国还是指"忠"。一个男人可以容忍妻子的野蛮,却不能容忍她的背叛;一个公司可以原谅员工的工作失误,绝不会原谅员工吃里扒外;一个将军不害怕敌军的强大,却害怕部属临阵倒戈。
"忠诚"也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人才的一种宝贵品质。在一项对世界著名企业家的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什么"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忠诚"。"忠诚"是一个下属的做人之本,忠诚于团队,忠诚于事业,忠诚于领导,具备了忠诚品质的下属,永远是领导最信赖的、最愿意重用的。
三国时期,关羽是各路诸侯眼中的香饽饽。曹操还曾竭尽所能,利用金钱、美人、高官厚禄和人情关系等各种手段来招揽他。而英勇盖世的吕布,尽管本领在关羽之上,最终还是被曹操斩杀了。两个三国乱世中顶尖的武将,遭遇之所以天差地别,原因就是一个是忠肝义胆,一个是三姓家奴。
"忠诚"就是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同事坦率诚信、对团队忠贞不渝、对领导忠肝义胆等。这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是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攘外必先安内",任何组织的发展首先应该是自身安定。只有下属忠诚于团队、忠诚于领导者本人,才能产生高效益与战斗力,否则,领导者只能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了。
北洋军阀时代,军阀们都喜欢策反对方的人马。因为招兵买马很费银子。招来新兵,既要训练,还得买枪械。如果从别人那里直接挖一支部队过来,虽然要付不小的一笔收买费,但却省下了训练新兵和购置枪械的钱,也还是划算的。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的竞争对手实力大损。这一反一正,不就赚了双倍吗?军阀们就这样挖来挖去,害得大伙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把部下盯牢。杨森干脆把全军的重武器集中起来,交给自己的儿子统一掌管。部下即使叛逃,也不至于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也是当时一大趣闻。
"家有孝子,不亡其家;国有忠臣,不亡其国。"一个下属只要忠于自己,即使无才不堪大用,但勤恳、诚实,对工作尽心竭力,能提高领导者的指挥效率与威望。何况,在关键时刻,忠诚的下属会"单骑救主",他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扶大厦之将顷,挽狂澜于既倒,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挽救团队以及领导者本人,成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这就是领导学课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忠能避险"。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辨别一个人的忠奸比辨别才能要困难得多。据《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体肥,有三百多斤重,大腹便便垂至膝关节,走路时要左右仆人扶持才能迈动步子。有一次,唐玄宗问安禄山的肚子怎么那样大?安禄山回答:"里面没有别的,全部装的是对您的忠心。"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那只是一肚子坏水而已。
到底有没有辨别一个下属忠诚与否的方法呢?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实践中去考察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而且还必须是长期地、全面地、细致人微地去考察。"知子莫若父"就是这个道理。前面介绍的中国古代的种种识别人才的方法,也都是从实践中去考察人的,很值得领导者去学习、借鉴。
战国时,有一次秦军借道韩、魏攻打齐国。齐威王派将军匡章率兵迎战,两军交错扎营。开战之前,双方使者来来往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徽章,混到秦军中侍机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有人趁机向威王打小报告,说匡章可能要带兵降秦,威王听了置之不理。一会儿,前线又传来匡章可能降秦的谣言,威王仍不理睬。时过不久,从前线传来了齐军大胜的捷报。左右很吃惊,问威王为什么对匡章的忠诚如此自信,威王说:"这从匡章平时的表现中就可以判断出来。"原来,匡章母亲因某种原因被其父杀死埋在马栈之下。
威王任匡章为将时,其父已死。威王曾许诺,他打了胜仗,就为其母改葬,但被匡章拒绝,理由是生前父亲未做此吩咐。他说:"不得父之命而葬母,是欺死父也。"这使威王对匡章的为人有了较深的了解。一个人连死去的父亲都不会欺骗,难道还会骗活生生的君主吗?所以,尽管谣言四起,威王始终都没有相信,坚持放手让匡章指挥作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牛势领导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拥有一批铁骨铮铮、忠心耿耿的下属。他们对领导的事业赤胆忠心,恪尽职守;对领导者本人忠肝义胆,坚决服从。领导者如果遇到了麻烦,哪怕是危机重重,哪怕是命悬一线,但有了下属的忠贞不渝,常常会创造出死里逃生的奇迹。由此可见,准确辨别下属的忠诚与否、刻意培养下属的忠诚度,永远是用人中最紧要的事情。
但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管人、管事、管钱、管物……如何才能提纲挈领地做好管理工作呢?那就是先管好人,因为物、财、事都是人在管理,人也要由人来管理。能将下属管理得心服口服,能将团队管理得生机勃勃,就是一个牛势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