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与"才"不能兼得的时候,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用愚人,支配他干活;也不用小人,让自己惶惶不可终日。
任何领导者在识才、用才、选才的时候,都希望自己选择的人能够是德才兼备之人,毕竟谁都想"鱼和熊掌"兼得。但万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领导者该何去何从、如何决断呢?对此,宋代的司马光回答得很干脆:宁用愚人,不用小人。
司马光是这样解释的: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时,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来做恶事。持有才干做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从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太多了。
事实也是这样。像李世民这样的一代明君,也在这方面有过教训。在唐太宗晚年,因为偏听偏信,误用了才气有余、德性不足的兵部尚书侯君集。侯君集带兵攻破高昌时,私取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唐太宗却认为他战功卓著,继续加以重用。最后,侯君集终于走上了与太子勾结谋反的道路。唐太宗吞下这枚苦果后,则元气大伤。
老子说:"太尚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是将道德放在事功的前面的。唐代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大。"诸葛亮总结东汉和西汉兴亡的经验和教训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940年,陈云在起草的《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了任用干部的标准,即"德才并重,以德为主"。
为什么道德要重于才干呢?有人做了这样形象的比喻。"德"好匕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翻开历史看看就知道,多少领导者就是毁在这种有"才"而无"德"的小人手里。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用愚人,支配他干活,也不用小人,让领导者惶惶不可终日。
日本西武集团就有这样一个用人观点:不用聪明人。他们通过多年的用人实践,总结出了聪明人常见的几种毛病。第一,聪明人看不起身边的人。这样会造成员工的不安情绪,从而破坏员工信心,降低整体效率。第二,聪明人的欲望较常人强烈,而荣誉、地位、利益时常会腐蚀一个人的内心,这就常常会在群体中造成矛盾,破坏团结。
第三,聪明人的野心是常人的十倍甚至百倍。一旦掌权,很可能私心超良心,开始为自己的权力欲找出路,不仅会压制别人工作,还可能以权谋私。西武集团这套独特用人方法实际上就是"德先于才"的翻版。
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有德有才这种圣人级别的人才,这种人肯定不会辜负领导的希望。有德无才者,虽无才但有德,所以不会造成危害,可以小用。无德又无才者,这类人尽管无德,但是无才,也不会造成危害,可以让他于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惟独对有才无德的小人,领导者如临大敌,此类人危害极大,要将其坚决开除或者不用。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这类人要么封杀不用,要么干脆杀头,目的就是不让其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