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行业的牛势领导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用深邃的眼光找到成功的捷径,然后带领部属向着胜利的方向顺利前进。
用深邃的眼光找到成功的捷径,径直且顺利地奔向成功。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看到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这段话说的是,优秀的将领必须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其实,不仅仅是军队,任何行业的牛势领导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眼光长远,能看清成功的道路该怎么走,然后带领部属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杨元庆在联想集团做微机事业部负责人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战略眼光。当时的市场情况非常不好,国产微机大都渍不成军,在巨大的压力下,杨元庆没有丝毫慌乱,而是以一个指挥家应有的从容镇定,在"茫茫的黑暗中寻找微光"。
杨元庆对整个家用电脑市场进行了分析,他看到,电脑市场在向家庭渗透,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把电脑搬回家,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不高,而一些高档电脑却价格昂贵。于是,杨元庆立志做物美价廉的电脑,将联想电脑定位为经济型电脑,以适应中国百姓的购买能力。为了降低电脑成本,以达到廉价的目的,杨元庆不惜改变元件的供应链。
他对供应商说:"如果你给我的货不能又快又好又便宜,我就找别人。"后来他果然把价格昂贵的供应元件退回去不少,然后,杨元庆和技术人员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他让技术主将刘军再接再厉地减成本,刘军说所有的油水都挤得差不多了。杨元庆回答:"不!还有!还有机箱!还有包装箱!还有包装箱里那些泡沫塑料!"最后出来的新机箱造价只有进口机箱的1/8.就这样,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联想成为最后的赢家。
"时势造英雄",时势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相同的,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才能成为英雄呢?那是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长远的眼光,只有英雄才能识别时势。杨元庆就是凭着出色的战略眼光一举成为联想的功臣,这也为其后来掌管联想的帅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末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字——眼光,他还就此留下了一段很经典的论述:"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县,就能做一县的生意;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这段话同样适用于现代领导者。
年5月,朱元璋受到陈友谅和张士诚对应天的两面夹攻。双方血战之时,江北形势骤变。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派出的三支北伐军遭到元军反击而惨败。小明王退兵安丰后,张士诚却派大将吕珍围攻安丰,情况十分危急。小明王多次派人向朱元璋征兵解围。为此,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派兵解困问题,会上议论纷纷,众将都反对派兵,连军师刘伯温也坚决不同意。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毅然派兵去救小明王。
朱元璋为什么愿冒此风险?因为他认为安丰是应天的屏障,安丰失守,自己的应天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下,救安丰就是保应天;至于小明王,他在红巾军和劳苦群众中影响最大,最有号召力,是一面旗帜。朱元璋尊小明王为主,打他的龙凤旗号,一来是利用小明王的影响,争取人心,二来是将元朝打击的矛头引向小明王,以便实现他的更大图谋。
朱元璋的这一步棋走对了,他利用小明王的力量遮风挡雨,自己则在江南迅速发展势力。等羽翼丰满的时候,朱元璋又面临着先打张士诚还是先打陈友谅的选择。
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势力都与朱元璋旗鼓相当,究竟先攻灭哪一方势力呢?朱元璋的许多下属看到张士诚的军事实力低于陈友谅,就建议先攻张后打陈,但朱元璋却做出了与他们相反的判断。他的依据是:张士诚缺乏进取心,陈友谅却习惯进攻,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全力来攻打自己,使自己腹背受敌,而如果先攻打陈友谅,依照张士诚的性格,肯定会犹豫不决,不会参与他们的战争。于是,朱元璋果断决定先打陈友谅。后来的形势发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部下们都对他的判断佩服不己。
后来,朱元璋又根据不断变化的天下大势,制定出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长远眼光是正确决策的保证,正确决策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朱元璋一路顺水顺风,在短短年的时间里,从社会最底层奋斗成为开国皇帝。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蚂蚁世界里,大部分蚂蚁很勤劳,他们不停地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但是,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懒蚂蚁则指引众伙伴向它们早已看到的新的食物源进发。
眼光决定成败,领导者的"看"永远比"做"要重要。领导者应该学懒蚂蚁,先抬头看路,看到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再指挥部属一起低头拉车,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成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