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任人才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敢于打破文凭、资历、年龄这些条条框框,任人惟才,惟才是用,只要有才就应为我所用。
闻颦鼓而思良将,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治国、治军、治校、治厂,在一切团队管理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团队要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要想群贤毕至,就需要领导者在选人的时候不能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衡量人才,要敢于打破门第、文凭、资历、年龄这些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人才,唯才是举是正途。任人唯才,唯才是用,只要有才就应为我所用。
不计年龄据统计,人的一生中25~45岁之间是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被称为创造年龄区。如果领导者不敢重用年轻人才,既耽误年轻人才的前程,也会不利于自己的事业。当然,用人不计较年龄并不是说"惟小是举",还是要惟才是举,只要有才,妇孺老幼皆可为我所用。
领导用人干万不能以年龄为标准一刀切,假如你制定一个53岁就不能再提拔的政策,那么50出头的人才就知道自己到头了,工作态度肯定要大打折扣,而且还牢骚满腹,不利于团结。"年龄是个宝,能力作参考"就是讽刺用人唯年轻化的现实,领导者不可不深思。
不分亲疏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在他的征战生涯中,哪怕曾经反对过他的人,只要确有真才实学,他同样可以被信任提拔。茹当先于拿破仑为革命军的少将,先反对拿破仑,后转而拥护拿破仑。拿破仑捐弃前嫌,先命他指挥意法联军,后又任命他为西班牙国王的军事顾问和参谋长。
卡尔诺将军在拿破仑执政前,曾竭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和皇帝。几年后,当他愿为拿破仑效力时,拿破仑即任命他力安特卫普总督,之后又任命为内务大臣。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使拿破仑成了统率劲旅、横扫千军的旷世伟人。
不任人惟亲,要惟才是举,这样的话谁都会说,但领导者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艰难。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极高的情操,才能克服私心、私欲,真正做到任人惟贤。这就需要领导者识人用人时不藏私心。
不藏私心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缺个县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解狐最合适。"晋平公很奇怪: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做官?"祁黄羊答道:"您只问我谁能当县官,并没问我谁是仇人。"又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个法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祁午合适。"晋平公又奇怪了:"祁午不是你儿子吗,你不怕别人说你为儿子走后门吗?"祁黄羊答道:"您问的是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儿子。"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这人可真不错,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对外不计较私人仇怨,对内不避讳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领导者要避免用人惟亲的错误,就得像祁黄羊那样"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要有公正之心,不能藏有私心,不能为了立山头、拉帮派或者打击异己而失去了公正。领导者能否做到公心选才,既关系到人才的命运,也关乎自己的命运。如果凭个人好恶、亲疏、恩怨、得失来识人用人,一方面会使德才平庸、善于投机取巧的人得到重用,另一方面,又会埋没一些德才兼备的人。
不管门第"英雄问何处,当初皆贫寒",大凡贤能之士多产生于卑贱贫苦之人中,只有独具慧眼的领导才能发现、提拔、任用他们。汉代的朱买臣,家里很穷,靠砍柴卖柴来维持生活,他妻子还吵着要离婚,这在封建社会对一个男人而言,实在是莫大的耻辱。但朱买臣不以为然,继续背他的书。后来严助向皇帝推荐了朱买臣,他被召见,同汉武帝谈论《春秋》、《楚辞》,汉武帝十分赏识他,提拔他当了会稽太守。
不看外貌人有美丑之分,但长得丑不是一个人的错,更不能说明这个人无才。《三国演义》中的张松、庞统,虽然人丑但是很有才。据说大圣人孔子鼻孔上翻,你说丑不丑?如果一个领导者就因为一个人看起来不顺眼,"咔嚓"一声把此人的才能否决了,那绝对是识人的错误。
一个人才既有漂亮的外表,又有满腹才略当然最好,相貌丑陋,才华横溢者也与大局无妨。比如,曾国藩重要的两个幕僚,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骆秉章"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领导者用人是要用他的才,而非他的貌,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不迷表象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往往是大智若愚的,而那些多少有点才的"半罐水"往往善于言谈,这让领导者很难辨别谁是真正的人才。赵孝成王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诸葛亮轻信志大才疏的马谡,都是因为被其光鲜的外表所迷惑了,犯了识别人才时的一个常见错误——"耳目之误"。
人们常用"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来强调事情的真实性、可信性,但"亲耳所听"有可能听错了,"亲眼所见"也可能只是看见的一个片段画面,没有明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孔子困于陈、蔡时,只剩下了一袋大米,他就让最信任的学生颜回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但在煮饭的过程中,孔子看见颜回偷偷地吃了一把饭,心生不悦,但却没当面直接批评,而是委婉地说:
"我刚才梦见了先人。你把饭先祭祀给先人了吧!"聪明的颜回明白老师的意思,赶紧解释到:"饭是干净的。刚才有烟尘把一些饭弄脏了,扔掉怪可惜的,我就先把它吃了。"孔子恍然大悟地感叹道:"看来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啊!"连眼睛、耳朵都不可靠了,那什么才是最可靠的呢?实践!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对于自己的这么多儿子,曹操的态度是,小时候都一样疼爱,长大了谁有才能就重用谁。曹操的做法很值得领导者学习,识别人才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从工作实践中去观察其能力,从工作业绩中去判断其水平。
不拘小节领导者用人用的是才,只有这个人能帮你做好事情,就不应该求全责备。人才的那些高傲、偏执、好强的性格缺点以及邋遢、懒散等行为习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至于那些嗜酒、好色、贪财的毛病,也应该予以宽容,但要注意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至于酿出大祸。
名将吴起在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投奔他。文侯问大臣李克说:"吴起为人如何?"李克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田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连克五座城邑。
优秀的领导人懂得人无完人这个道理,在识人用人的时候不拘小节,看重才干。比如曹操用人,不考虑其道德品行,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领导者如果只守成规,对人才的品行方面苛求点还没有什么,如果想要发展,则必须要依靠有才之士来冲锋陷阵。
不论好恶人们总是喜欢与兴趣爱好、经历学识、性格脾气相仿的人在一起,领导者也不例外。但这样容易滋生一个识人的错误"以己观人",就是以个人好恶为判断人才的标准,对自己脾气的人,就欢喜得不得了,否则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西汉的颜驷,在汉文帝时就做了郎官,历经文、景、武三朝还是个郎官。有一次,武帝见颜驷龙眉皓发,惊奇地问:"你老人家何时为郎的啊,怎么这么老了啊?"颜驷答:"我在文帝时就为郎了,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美则臣貌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三个皇帝都不喜欢我,所以这么老了还在当郎。"好在武帝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立即委任他为会稽都尉。
诸葛亮错用马谡是因为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都是典型的士人,都很有才华,都熟读兵书,又都来自荆州,所以不论在学识还是感情上,彼此都很投机。但结果证明诸葛亮错了,也证明了领导者"以己观人"是万万不可的。
领导者千万不能被人才的第一印象所迷惑。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对一个人下结论,否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重资历没有出名的"小人物"一开始总是被人看不起的。如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17岁时写出关于高次方程代数解法的文章,进到法兰西科学院,没有受到重视。20岁时,他第三次将论文寄去,审稿人渡松院士看过之后的绪沦是:"完全不可理解!"又如苏格兰科学家贝尔想发明电话,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位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讥讽说:"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龚自珍认为,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阻碍了人才的发掘,导致了"朝廷无才相、地方无才吏、边关无才将、田野无才农、集市无才商、山林无才盗、陋巷无才偷"的荒唐局面,所以他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尽管几百年过去了,龚自珍老先生的声音犹旋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