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如果能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再加上行之有效的识人方法,群贤毕至就不会是奢望。
"得人才者得天下",要成为牛势领导者,想让自己的业绩高于他人的业绩,让自己的团队胜过他人的团队,就必须广纳贤才,能识才、善用才、可留才、会教才等,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爱才之心。历史上明君贤相都是求贤若渴的。
史书上记载,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周公为了治国安邦,广招天下贤士,一听说有人求见,哪怕是在吃饭,也要马上吐出口中的食物去召见;哪怕正在洗头,也要立即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去召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感动了天下的高人,使得人才纷纷归顺于周朝。
曹操为罗致人才,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
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是其他诸侯所没有的,所以曹操最终战胜了他们。没能战胜的刘备与孙权也是会用人的贤主,所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李世民执政的时候,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武有李靖、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可李世民还是"贪得无厌",一再地命令宰相封德彝荐举人才,封德彝委屈万状地说:"不是我不努力,实在是今世没有人才。"李世民马上反驳他:
"你说的什么屁话?每个时代都会有杰出的人才,难道古代那些明君是在其他朝代借的人才吗?"说得封彝德哑口无言曾国藩也是如此,他对人才的寻访有那种"鹰猎取食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论是办团练之初,还是人困兵危的时候,还是权给四省、位列三公之时,始终把网罗人才视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义,并认为得贤才是人生一件快事。
领导之道,用人第一。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还不够,还应该有容才之量。既然是人才,必然对自己的观点、见解、阅历及才能充满信心,未免有点儿桀骜不驯,不会轻易附和领导的意见;既然是人才,由于忙于求知做事,自然没时间和精力去拉关系、拍马屁,有的甚至不懂人情世故,有的不知社交礼仪,甚至有时会不顾领导情面,不分场合地点直言不讳。能容纳人才的这些"狂妄"与"傲气",才是真正爱才的领导。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为了请到台塑集团的首席顾问丁瑞铁,先后五顾"茅庐",爱才之心,时人有目共睹。丁瑞铁在台湾金融界颇有地位,台化公司成立前夕,资金短缺,经人介绍,王永庆认识了丁瑞铁。其时,丁是大同公司的协理,因而婉言谢绝了王永庆邀他加盟台塑的好意。但王永庆深知人才难得,所以几次碰钉子之后,仍未放弃,先后五次盛情邀请丁瑞铁。最后,丁深感其情,终于答应到台塑效力。丁也没有辜负王永庆的厚望,赴任后就创下了民营企业直接向国外取得长期低息贷款的先例,台塑所需的资金就此解决,台塑由此得以腾飞。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胜于能力,领导者在识人上也是这样的。首先要有心诚意挚的爱才态度,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如果再加上行之有效的识人方法,群贤毕至就不会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