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功,在于用人;用人之先,在于识人。领导者要有正确识人鉴人的本事,为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军队里的元帅和将领是不会亲自冲锋陷阵的,而是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企业家也不会亲自去搞研发、跑推销的,而是找到合适的人来做这些事;所有的领导都是一样,工作上没有必要事必躬亲,需要做的就是会使用人才。
而使用人才的前提就是识别人才,所谓知人善任,领导者只有知晓了某个人是不是人才、是哪方面的人才,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位商界著名人物的经验之谈就是:"我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力。这种眼力使得我能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古往今来,成功的领导者在识人方面好像都有着天赋一般。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对汉景帝忠心耿耿。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块大肉,没有切开,也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就向内侍官员要了双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块肉吃,你还不满足吗?还向内侍要筷子,很讲究啊!"周亚夫闻言,急忙跪下谢罪。汉景帝说:"既然丞相不习惯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结束。"周亚夫只能告退,但心里很郁闷,不知道汉景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原来汉景帝是在考验周亚夫是不是辅佐太子的理想人选。但汉景帝很遗憾,他叹息到:"周亚夫连我对他的不礼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年轻气盛呢?"景帝认为,周亚夫应把赏他的肉用手拿着吃下去,才是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而要筷子是非分的做法。依此推断,周亚夫如果辅佐太子,肯定会生出些非分的要求。于是,汉景帝放弃了让周亚夫做太子辅政大臣的打算。
事业成功,在于用人;用人之先,在于识人。对于这个道理,相信很多领导人都还是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但是,鉴别人才的眼力并非人人都有。许多干大事而失败的人,原因也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识别人才的眼力,要么将老虎当病猫,放走了人才;要么将乌鸦当凤凰,重用了庸才。
北宋的著名文人刘几几次殿试都可以取得第一,但由于喜欢出一些奇言怪语,令主考官欧阳修非常讨厌,因而几次都落选。数年后,又是殿试,欧阳修对一文章大加赞赏,取为第一。但后来才发现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刘几。大文豪欧阳修一时间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宰相张浚是南宋著名的抗金统帅之一,但在用人上,他认为秦桧"议论刚正,面目严冷,必不肯为非",甚至肯定秦桧是"不畏死,可共天下事"的"人才",于是竭力推荐,结果成为千古笑谈。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人才的个性、能力、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千人千面,千人千心,如果识人不准,把工作交给不负责任或能力不够的人去做,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是把好人当成坏人,或是把坏人当成好人,都会给事业带来不小的损失。所以,如何分析人、识别人、判断人,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韩信在项羽手下一文不名,到了刘邦手下,就成了统兵百万的大将。郭嘉,许攸原都在袁绍手下,袁绍不会用,后到了曹操手下都成了栋梁之材。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人才是有的,关键看领导者能不能看得见,会不会看走眼。
曾国藩善于观人,敢于用贤是出了名的。他识别江忠源、刘铭传算得上是识人中的经典之作。但就是曾国藩这样识人的顶尖高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湘军攻陷南京后,有一个人去拜访曾国藩,高谈时事,有理有据,掷地有声。曾国藩心中大意,认为又是老天派了一个绝世之才送给他。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曾国藩就暂时让他督造船炮,结果后来这人挟千金而逃,原来不过是一个贪财的骗子而已。
人海茫茫,世事变幻,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不然怎么有"画虎画皮难化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一说?还有一说,就是人才犹如冰山,水面上仅30%,水面下达70%。一个领导者能看见人才的皮毛不算本事,要准确识别人才的心性、才能,那才叫本事。
识人之道,博大精深。作为领导者,既要意识到人才是干事业最宝贵的资源,更要学会正确识人鉴人,为自己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有句话说得最实在——可以不识字,不可不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