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凡事,勤则成,怠则废",这话道出了一个管理精髓,那就是领导者要勤政,甘于做一个苦行者。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难得的几个太平盛世之一,史书记载当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里,皇帝的素质决定国家的命运。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并没有像历史上大多数权力人物那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荣华富贵。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有时一连几个小时也不肯停下来休息一下,以至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因此他能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一个领导者要安排下属做事,不能事必躬亲,但对于领导者该做的工作,还是应该勤奋、勤快。李世民在皇帝这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无疑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勤政是一个皇帝难得的好品质,是一个国家的幸事,李世民的勤政换来了贞观之治,换来了国家的强盛与老百姓的富足。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夷待访录》中说:"欲成为一位明君,除了自我牺牲之外别无他途,这实在是一项最不合算的职业。"此话可说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当好一个君王的辛苦。事实也是这样,凡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无不是辛辛苦苦工作之人。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曾在短短八天之内,收到奏札件,处理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看200份左右的报告,处理400件左右的事。就算朱元璋是天才,处理每件事情只要花3分钟,每天的高强度工作也要持续12小时以上,更不用说他还要出席朝会,接见大臣等。朱元璋操劳国事时,想起一事,就写在纸条上,贴在身上,以至于他穿的衣裳往往贴满了条子,就像浑身长满了羽毛,虽然想起来那样子有点滑稽,但他勤奋工作态度还是让人肃然起敬。在他的后宫和殿堂的墙上,也都贴满了条子,事情办完后才取下。
同样是开国君主,秦始皇每天阅读的竹简据说有几百斤重,阅读量相当于今天的几本书,也许只有拿出高三学生为高考冲刺的精神,才能将这些奏章草草浏览一遍。高三学生只是熬一年,而皇帝一熬就是几十年,一直熬到死。
根据《汉书》记载,东方朔有一次上书汉武帝,一次就用手推车推了一大车竹简。估计折合现在的一大本教科书。东方朔还只是一个待诏,朝廷里这样的官员不下百人,只按每人每年平均上一个这样的奏章,也可以想象汉武帝的工作量有多大。
千古一帝的清康熙皇帝,从16岁开始"御门听政",就是每天一大早将文武官员召集到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
这让很多大臣都跟不上步伐,老臣更无法适应。有人劝康熙改为两三天一次,以便君臣都能有所休息,康熙立即批驳道:"致治之道,务在精勤!"他还这样说过:"臣下在朝,愿仕则仕,愿去则去,可以告老引退,含饴弄孙,悠然自得。然而人君者则不可,终其一生,不得‘片刻休息,直至死前亦然。"康熙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为政精勤,自强不息,所以才能征服四境之内的敌手,扩展了清朝的疆土,完成了继续创业的伟业,使他博得了后世的普遍赞誉。
当然也有勤政而毫无作为的皇帝,比如亡国之君崇祯。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角长出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但崇祯亡国的本质原因是明朝已病人膏肓,无可救药,何况崇祯在位期间,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后期又有鼠疫流行,这样一个烂摊子,幸亏有崇祯的勤政,否则早就支持不下去了。还是一些有识之士看清楚了明朝灭亡的始作俑者是谁,就是那30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朱翊钧。
领导者的牛势就是只是动动口,指挥别人做事。领导者也有自己要做的事,工作也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所谓上行下效,如果一个当官的整天不见人影,那么在下属中就多少会出现"小猫不在家,老鼠也放假"的情况,就不会那么踏踏实实地干工作。
朱元璋说过"人君日理万机,怠心一生,则庶务壅滞,民无所赖,贻患不可胜言"、"凡事,勤则成,怠则废",这几句话道出了一个管理精髓,那就是领导者要勤政,甘于做一个苦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