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先做人。领导者应该时时、事事、处处恪守为政以德这个最朴素的真理,这样才能得民心、聚人才、成事业吴起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吴子兵法》
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并称于世,被合称为《孙吴兵法》。
一次,吴起和魏武侯共乘一舟沿河而下。途中,武侯指着岸边的景色,自豪地对吴起说:"你看,眼前这道天险,千军难破,真是魏国之宝也。"陪着武侯出游的一群大臣谄媚地接着说道:"这就是晋国当时强大的原因。如果再很好地修整一下,我们的霸业也就快成功了。"
吴起听后却反驳说:"非也!君主的话真是太危险了国之宝物,并非山河之险,为政者能行仁德才是国家之宝藏。昔日三苗氏居住的地方东边有鄱阳湖,西边有洞庭水,峻山在北面,衡山在南面,但因不施仁政,不久便被大禹消灭了;夏桀的国家,左面靠着天门山,右面靠着天溪山,庐山和峰山是其背后的屏障,虽有地形险要之利,但因倒行逆施,终遭殷汤王的驱逐;还有殷纣的国家,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和滏水,前对黄河,后靠高山,虽处于险要之地,却因实行暴政,最终被周武王所取代。可见国之宝,并非地形之利,而在于为政者的品德。如果君王不修品德、不行仁政,那么今日所见的两岸风光不久就要成为敌国的景致了。"
作为军事家的吴起,能说出这番高屋建瓴的话,着实不易。他深知德行对于领导者成就大业的重要性,这说明他不是一个只会行军打仗的武夫,而是一位有着深邃眼光的政治家。
《菜根谭》中有句至理名言:"德为事业之基。"一个想成就事业的领导,如果心中不存仁德,就无法发展事业。更通俗的说法是,一个人缺吃缺穿缺钱缺什么都可以,惟独不能缺德。领导者的品德就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品德是无形的号召力、无言的说服力。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领导会深受部下的信赖和佩服,他们无须严令申诫,常常能事半功倍地干好事业。
对于领导之术,中国古代有两种理论,一是王道,一是霸道。王道者先正其身,再以仁德感化对手;而霸道者则以权力征服对手,使之屈服。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领导艺术。如果说在等级森严的古代,霸道还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在民主进程一天天加快的今天,想依靠武力来维持自己的权威,已经是行不通的了。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几千年来无数中国人追求的人生理想,这句话的出处是《大学》,原文是这样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的大意是: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之间是有逻辑性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做前提。正心就是端正品行,自身的道德水平高了,所作所为必然被众人所仿效,这样首先会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之内的人见贤思齐,这就是齐家。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家齐而后国治,国治才有可能平天下。这句话简单表达就是:欲治理天下,先修养品行。
先做一个好人才可能做一个好官,要当一个牛势的领导,首先必须加强道德修养,这绝不是冠冕堂皇之词,因为起用道德水平高的人,上级放心,同僚安心,下属也归心。
晚清重臣曾国藩出生在偏僻的湖南农村,他从28岁中进士,岁官至二品,而后又在39~42岁之间,先后担任了礼部、吏部、工部、刑部、兵部五个部的侍郎。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官运为什么这么好呢?因为他的名声很好,官声也好,没有做过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这些事,因此朝廷对他放心。而这洁身自好的品德,归根结底是他一直加强自我修养的结果。
而曾国藩的对手洪秀全为什么会失败呢?那是因为太平军攻下南京后,洪秀全开始道德颓废,忙于修建宫廷、聚敛金银、耽于女色,不理朝政11年,这直接导致了内讧,第一代创业精英杀的杀、走的走,由此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安能不败德是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做官先做人,正人先正己。领导者应该加强对诸如正直、廉洁、勤政、尊重、宽恕、诚实、负责等各种美德的修炼,时时事事处处恪守为政以德这个朴素的真理,才能得民心、聚人才,成事业,才能成为孔子所说的那种"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政,必得其禄,必得其寿"的牛势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