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自私的、人心是善变的,这些因素决定了民意不一定是正义与公平的。领导者不可盲目地服从于民意。
齐威王当政时,朝廷里经常有人讲即墨大夫如何如何腐败。齐威王便派人到即墨去调查情况,发现那里人民安居乐业,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边境也安宁无事。再有人参奏即墨大夫,齐威王都立即将他骂回去。
齐威王听到最多的好话都是颂扬阿城大夫的,说阿城大夫治理阿城如何井井有条,说得他都打算把阿城大夫立为楷模,作为群臣学习的榜样了,于是就派人去搜集他的优秀事迹。可是那人回来向他报告说:"阿城田野荒芜,官府腐败,民不聊生。"齐威王当即下令将阿城大夫斩首示众。
为什么"民意"与事实截然相反呢?事后他才知道,原来那些为阿城大夫求情,说好话的人,都是因为接受了阿城大夫的重金贿赂。
而那些说即墨大夫坏话的人则是因为即墨大夫不向他们送礼送钱。
每个团队中都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造谣生事、指鹿为马,并纠集一群乌合之众来随声附和,以壮大声势,不明真相的人就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这样的"民意"不是常常出现在你我身边吗?领导者对待民意一定先要看清本来面目再做出相应对策。即或民意是民众心声的真实表达,领导者也要从长远考虑,从大局考虑。
子产当上郑国宰相后,政治上制定法令,要求全国人民遵纪守法;经济上鼓励垦荒,并制定新的税收制度。措施刚一公布,全国怨声载道,老百姓甚至在大街上唱:"可恶的子产呀,你什么时候才死去!"但几年之后,郑国在子产的治理下,国泰民安,风化肃然,出不闭户,道不拾遗。老百姓们不再责骂,反倒称赞起子产来。子产死后,郑国的农民不再耕作,妇女不戴玉佩,青年们捶胸顿足,男女老少一起号啕大哭:"子产离开了我们,叫我们去靠谁呢?"
历史是不允许被假设的,但不妨想象一下,郑王要是在百姓责骂子产时,顺应民意,将子产撤职查办,那结局会怎么样呢?这个故事给领导者的提示是,一般民众看问题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于私"多于"于公"。而领导者就不同,肯定要比民众看得宽看得远,所以做事万不可盲目地服从于民意。
韩非子就曾经不客气地指责那些认为顺应民意才可治好国家的人,他大概是这样说的:"民意就像婴儿的心理一样,婴儿不剃头发就会肚子痛,生了疖子,不挑破挤出脓水,就会逐渐加重,剃头发或挤疖子脓水时,婴儿会啼哭,呼喊不停,因为婴儿不懂得遭受一点小痛苦会解除大痛苦的道理。治国也是这个道理,君主急切地督促开荒种田,用来增加民众的财产,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严酷了;修订刑法、加重处罚,本是为了禁止邪恶的活动,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严厉了;征收钱粮,用来充实国家食库,以备救济灾荒、准备军队给养,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要全国的人都必须懂得军事,不许私自逃脱兵役,同心协力积极作战,虏获敌人,而民众却认为君主暴虐。以上四种措施都是为了使民众生活安定,而民众却不为此而高兴。因此君主一定要明白,有的时候民意是不值得采用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听取、顺从大众的意见的领导者肯定是一个好领导者。其实不然,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自私的、人心是善变的,这些因素决定了大众的意见不一定都是正义与公平的。所以,要成为一个牛势的领导者,应该理智地倾听民众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