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惟有从谏如流,才可让自己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及时纠正,不至于错得一塌糊涂。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为了防御楚国,郑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
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谋士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这就是从善如流典故的由来,其意思是,形容能迅速而顺畅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人人都会犯错,领导也一样。既然当领导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那么衡量领导水平的高低,就不是有没有犯错误,而是在于犯错误的多少与错误程度的轻重。‘而能不能少犯错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有没有做到从谏如流、从善如流。
唐太宗的直言忠臣魏征曾经说过:"纳谏则世治,杜谏则政乱。"这句话道出了善纳谏言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领导者无论如何聪明能干,其智慧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惟有做到虚心倾听别人意见,才可以集思广益,得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主意,让自己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能马上纠正,不至于错得一塌糊涂、不可救药。因此,能做到从善如流的领导才有希望成为一个牛势领导。
宋太宗登上皇帝宝座时,北宋建国仅仅17年,五代时形成的割据局面还没有完全结束。北宋的东南有钱椒于吴越称王,陈洪进占据漳泉;西北有北汉偏霸于太原。北宋很有可能继五代后周之后成为第六个短命朝代。因此,求治心切的宋太宗即位不久,特降一诏书命令群臣议论政事,凡要求当面论奏者,及时召见。此后,又屡次降诏以求群臣直言,要求文武官不论名位高卑,"或闻民间利病及时政得失,并得上书直言,无有所隐"。对于群臣所上奏章,他都亲自一一阅览,"如所言有可采,必行旌赏,如无所取,亦不加罪"。
宋太宗如此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终于使宋朝避免了再度成为短命朝代的厄运,奠定了两宋三百余年的基业,证明了"纳谏则世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
领导者能听取下属的意见不仅仅可以广纳雅言,使自己思想畅通,少犯错误,更主要的是这种虚心听取下属意见的态度会使下属觉得你平易近人、开明纳谏,很容易使他们甘心情愿地为你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地帮助你走向成功。如果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唐玄宗早先是个有为的明君,资质优异且勤于政事,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他那时所任用的宰相姚崇、宋景、韩休、张九龄等人,都是忠谏之臣,都是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人。虽然唐玄宗对一些尖锐的批评有时也难以容忍,但他毕竟明白这是为他好,还是能够从谏如流。所以在这一时期,大唐王朝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史称"开元之治"。
但是,随着他事业有成,唐玄宗渐渐就不重视倾听别人的意见了。开始是可有可无,逐渐变得不耐烦,最后干脆把纳谏之门关死,启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谄媚谀臣。从此,他听到的只是顺着他的那些顺耳之言,成了目不明、耳不聪的昏君。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下面的大臣自然也萎靡不振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过上了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日子。
天使与魔鬼只是一墙之隔,地狱与天堂不过半步之遥,而牛势领导与平庸领导的差距也仅仅在一念之差,就是能不能虚心接受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与批评。唐玄宗由明君堕落成昏君,就是源于他将纳谏变成了拒谏。因此,对领导人来说,从善如流、知错就改绝对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