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写话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小学阶段作文的起步训练。因此,它在小学阶段作文训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教育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我大胆实验,摸索出了一个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一)变“静态研究”为“动态参与”。
变“静态研究”为“动态参与”,就是强调学生的写作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或事,即学生的生活。低年级作文主要以看图为对象,而图只是静止的、单调的可视形象,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作文很有可能成为游离于“我们”之外的文字游戏,或者是单纯的对画面内容的解说词。我在以往的看图说话、写话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能力的提高。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性格特点,在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静态的画面变为动态的各类活动,如一次说话、写话课训练,题为“课间活动”。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课间玩过哪些游戏,他们说有老鹰捉小鸡、丢沙包、滑滑梯、荡秋千等等,然后要求学生回忆这些活动的规则和玩法,再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要使别人听了就想玩,看谁说得最棒,老师就带全班同学玩一次。通过这样一激励,学生的说话变得有了意义,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课外活动,我选了班上一位女生说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和同学们玩了一次,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活动过程,使整个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再现,接下来再要求动笔写,这样既为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辨析事物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说写相长的目的。
(二)以“格”为基础,“不拘一格”为目的。
作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看图作文教学,应该先教会学生写有“格”的作文。因此,在指导作文时,必须教给学生一个“格”,即一个基本模式。我要求学生作文的大致模式是:
开头:必须是与内容有关的景物描写或者一个四素句(“四素句”见后文)。
中间:分段写图意(一般是一个自然段写一幅图,单幅图的可分段,也可以不分)。
结尾:写出事情的结果或者人物的感想。
根据这个模式,我班学生的看图作文90%都能做到有完整的结构和清晰的脉络。至于遣词造句和多方面的写作技巧,那就无格无拘了。
我在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进程中,非常注意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
这种训练模式,既注重了学生看图说话、写话能力的培养,又加强了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为以后步入中高年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人的思维、表达等各种能力,总是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层次到多层次的规律发展的。我在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中,开展了各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阶梯式写话训练。
一年级上学期:写一句话。
A。写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是小学生。
B。写一个表达感情的句子,如: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C。写一个四素句(即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如:星期天,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玩。
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上学期:写几句话(即A、B、C的有序组合)。
人动句,如:我在读书。
人看句,如:我看见了一只小鸡。
人听句,如:我听见老师在叫我。
人说句,如:妈妈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人想句,如:我想,小猫为什么白天睡觉?
人感句,如:我伤心地哭了。
在这些句子训练的基础上,我还进行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句群训练,将以上各种句子有序地加以组合,以训练学生的组句能力,建立语序概念,从而培养写作能力。我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找到了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个模式,使学生的看图说话写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文获荆州市论文评选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