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小学语言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依据我校“新生活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精读品味,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自主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学生自主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思路”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文文质兼美,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典范。它那准确生动、优美简练的语言充满了声律美和节奏美,念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喜欢读。这是一系列读书活动展开的前提。文中形象的语言,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联想以及多处极具张力的语言文字,为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行感悟、积累和运用提供了契机。
针对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将通过创设多种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突出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拟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语感,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句子,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培养语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出“一大幅活的画”的景象。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1.课件。
2.荷花、荷叶图片。
3.课前搜集描写花朵颜色、形状或花儿开放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
古筝名曲《出水莲》,通过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传达出荷花美丽清新的形象。清幽婉转的旋律一下子赶走了课间的嘈杂和喧闹,学生的心静了下来。闭目凝神,通过想象进入音乐带来的意境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音乐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画面。
(一)设境激趣
1.教师引出课题。
2.课件播放荷花图片,播放背景音乐《采莲曲》,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看到的荷花。
3.学生把对荷花的印象写在图片上,部分图片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
音乐情境的创设,触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描述想象中的画面以及后来观看荷花录像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荷花,都是把具体生动的形象和语言建立密切联系。学生调动已有的言语单元,根据画面形象,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语感。在全班交流中,学生将积累到更多的词汇,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语汇体系中。当再次看到荷花时,除了“千姿百态”,脑海中还会浮现诸如“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含苞欲放、婀娜多姿”等形容词,亦或“多么美丽的荷花”等句子。
(二)自主品读
1.初读自悟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仔细品读并和同桌交流美的感受。
(2)师生合作,在黑板上贴荷叶图,重点帮助理解“挨挨挤挤”、“大圆盘”等词。
(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间冒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重点体会“冒”字的意境美。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品读并欣赏荷花的姿态美。
(5)背诵写荷花姿态美的句子。
(6)引导学生学习叶爷爷用“有的……有的……”这种句式,说说荷花还有哪些不同的姿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潜心品读自己认为最美的语言,让孩子们在独立的反复吟咏中,仔细揣摩,体味语言,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建构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感悟。然后全班交流,读出荷花的美,并谈体会。使内心感悟到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更清楚明确。孩子们在交流中提高了品味词句的能力,增强了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尤其在品析“冒”的妙用时体现更为充分。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像“冒”这样精妙传神的词语,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细细品味,如“冒”还可换成哪些词,并带到句中朗读比较体会,分析荷花怎样地长才叫“冒”,对“冒”在句中的内涵、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细细品味。在读出“冒”传达出的“精”、“气”、“神”后,想白荷花从荷叶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让学生想象并进行说话训练,提高了语文能力。
2.精读质疑
(1)默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试着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问题预设:①“活的画”指的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
生成的问题:①
②
(2)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
“设计意图”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生自主品读体会荷花的美丽,感受荷花的清香、荷花的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在共同释疑解难中,重点理解“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三)想象说话
1.教师角色换位配音朗读第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读这一段。
3.指名角色换位配乐读。
4.想象说话:在叶爷爷的想象中,蜻蜓飞过来告诉荷花姐姐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告诉荷花姐姐昨夜做的好梦……在你的想象中,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与荷花姐姐做朋友呢?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背诵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为了积累语言,本环节设计了配乐读、表演读、想象说话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话训练。表演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动作,既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在几次配乐读、表演读后,学生对第四段课文内容已经很熟了。这时又安排一个听音乐想画面的活动,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经过了这些层层递进,不同形式的朗读后,背诵第四段已水到渠成。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
(四)直抒胸臆
1.再次欣赏美丽动人的荷花图。
2.大自然不用纸、不用笔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赞美荷花和大自然呢?
“设计意图”
学到这儿,学生通过读课文看画面和发挥想象充分领悟到荷花的美,由衷感受到造物主大自然的无比神奇。这时,设计让学生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的说写训练,更加丰富了语感。
(五)拓展延伸
向学生推荐有关写荷花的诗、文课后阅读,深入体会荷花的美。
“设计意图”
总之,本教学设计,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在朗读、品读、质疑、想象中感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在说写训练中丰富语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后又设计课后学生自主阅读环节,充分体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板书设计
21荷花
活的画
荷花荷叶图片
(依据“新生活教育”“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本人执教的《荷花》荣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