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位于宁夏南部,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它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西周即以大原之名见于史册而地入版籍。千百年来因其位于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之点;经济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向以“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著称于世。古老的固原城墙就是历史沧桑最好的见证。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固原因地处萧关要道,一度成为西北著名的军事重镇,是历代各朝镇南争北,拓东取西的基地和据点。
固原城始建于西汉,素有“高平第一城”的美誉,后经历代采断修缮,至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砖包城,其建城规模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令人惋惜的是,1971年在人防工程建设中,固原古城被拆除了。仅存的一段城墙,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古老文化的缩影和象征,更多的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怀念和反思。
出县城沿银平公路北行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战国秦长城的脚下。两千多年前,秦昭襄王攻灭了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就是固原城北战国秦长城的建筑由来,长城由西向东至固原西郊明庄村西北,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道城墙,这在筑城史上是比较少有的,可见当时固原战略地位的重要。雄浑厚重的长城虽经数千年的风侵雨蚀,雄风犹存。人们依然能够从它的身上感受到历史的沧桑,领悟到一个民族精诚团结所显示出的力量。作为一座远古的历史丰碑,而今它如同一块巨大的化石,供后人前来探古访幽,凭吊它的千年兴衰。如果说秦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人侵而修筑的,那么古城堡的修建则是为了屯兵和扼守险关要隘。在固原境内现存的古城堡遗址有十余处,瓦亭古城堡、七营北嘴子古城堡、黄铎堡古城堡……它们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些古城堡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为古老的固原增加了几分沧桑和凝重。面对这些历史的馈赠,怎能不让人遐思和感叹!岁月的脚步在不停地行进,时间的跨度又把我们和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1227年夏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即将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时,在六盘山麓避暑时陨落。“朔北留得豪气在,射雕大漠敢问谁?”他和他的子孙创立了开城。
从南到北,在固原境内100多公里的宝中铁路、银平公路沿线,已发现的有历代石窟寺5座,古战场、古养马场、古军寨50多处,遗址86处,抢救发掘的古墓葬300多座,而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位于县城西北55公里处的六盘山支脉须弥山东麓。驱车前行,峰回路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别具特色的紫红色山体和菇立其间的20.6米高的大佛。这尊释迦牟尼坐佛高大魁梧,面部丰腴,慈眉善眼,耳垂至肩,雕刻十分精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它比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坐佛和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须弥山石窟的象征,而相国寺内北周的几尊立佛则是须弥山的代表作,造像的宏大精美,在国内独一无二,被誉为“须弥之光”。
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兴于盛唐,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珍贵文化遗存,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佐证,它同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固原自古以来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现在又是我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明清时期建筑的清真寺遗留下来的就有近百座,独特的民族风俗和宗教建筑风格,深深吸弓I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人。而距固原城南二十里铺的拱北是明成化二年〈1466年〕,一位西域传教士于此归真后,由当地回族乡老筹资修建的。时光变迁,几经修葺,现已有一定规模;大殿斗拱飞檐,塔亭琉璃盖顶,尖顶耸立着新月,前殿后塔的石雕更是绚丽无比,梅兰竹菊跃然其上,飞禽走兽穿行其间,一派富贵祥和的气象,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充分展示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强大凝聚力。当你从这令人心旷神怡的人文景观中回过头来,透过闪烁着丰厚文化遗产亮点的文明通道,走进固原出土文物的历史长廊时,你就会被再次震撼。固原的出土文物异常丰富,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再到汉代、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材料以及漆棺彩画,可谓琳琅满目,流光溢彩。
1983年,发生了一件轰动考古学界的大事,这就是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固原南郊李贤墓的发掘,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填补了我国北周这段历史考古发现的空白。墓内出土文物多达三百多件,内有一把鎏金银壶,系波斯萨珊王朝器物,腹部有三组表现希腊神话的图,图形精美绝伦。无论是其工艺水准,还是表现内容,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也是丝绸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商贸往来的实物见证。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固原不仅是宁夏的文物大县,文物遗存丰厚,也是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名士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以班彪的《北征赋》、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岑参的《八月萧关道》、王维的《使至塞上》等最为著名。
须弥之光享有盛誉,六盘风景这边独好。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一个以文物古迹为依托,以固原古城为中心,北起须弥山,南至六盘山的三点一线旅游业开发已全面启动,这不仅使璀燦斑斓的固原文化再现昔日的光彩,还将成为带动固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原载2005年第二期《共产党人》〉
雄关漫道
在几千年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于掠夺性的战争和人们保家卫国的强烈意识而筑就了许多关隘。中国之大,关隘之多,数不胜数,那些著名的关隘,人人耳熟能详,如今早已成为壮美的风景和旅游胜地,想想那“关”的气势,高耸、险峻,扼咽喉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雄浑奇崛。在宁夏南部的固原市历史上就有一个名闻天下的关隘一萧关,它是拱卫长安的北大门,古有“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称,四关之中便是“关中”,是秦汉唐的京城所在地,萧关控扼着中原包括京师长安通往塞北乃至西域的通道,这里既是军事要冲,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其历史重要性不言而喻。
萧关故址距今固原市区以南四十公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西靠六盘山,南依三关口,道路狭长,地势险要。年序递转,风云变幻,秦汉唐宋那一页页厚重的历史早已被岁月的手指轻轻地翻了过去,但这里的山势地貌却依然险峻,其曾经显赫的地位依然坚挺在历史的深处,让人浮想联翩的同时依然敬畏。秦昭襄王北游戎地经此去往黄河的车辇仿佛还在列队行进;丝绸之路上中西交往的驼队发出的铃声仿佛还在隐隐作响;唐与吐蕃战斗的刀光剑影、宋和西夏厮杀的血腥场景仿佛还在不断闪现。蓦然回首,一切都悄然进人了历史,向前去了。追读时节,几声感慨,就已经超越了十多个世纪。山石突兀,水流急切,辉煌了几百年的萧关就这样在风雨的侵蚀下一点点地湮没了,没有留下一丝的痕迹。萧关在我的心中是苍茫而巍蛾的,不是因为它的险要,也不是因为它的高远,而是因为诗。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的壮阔画面,王昌龄《塞下曲》中“八月萧关道”上的萧索图像,陶翰《出萧关怀古》中“驱马击长剑”的壮烈情怀,张嬪《过萧关》中“晴原起猎尘”的狩猎情景能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思,那大雁、那黄芦、那长剑、那猎尘都会把人深深地感染。雄奇的萧关是古代边塞上的一道文化风景,有多少“出塞复入塞”的文人骚客、达官显贵,甚至是过往商贾、戍边兵士在这苍凉的萧关之地发出心中的感叹,寄托他们的情思,萧关尤疑是他们吟咏的对象。千年的风霜雪雨可以让一座坚固的关隘荡然无存,却无法使它承载着的文化泯灭。萧关是以那些优美苍劲的边塞诗词的化身挺立在我的心中的,它是那样的神圣、神奇,让我无数次地来此凭吊、怀思,追寻前辈诗人的足迹,从中获得我人生的感悟。山河依旧,萧关无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萧关、了解固原悠久的历史,固原市人民政府新近在萧关故址上斥资修建了萧关文化园,请书法名家撰写了十七首古代咏颂萧关的诗篇,镌刻在文化园的石墙上。同时建造了一座仿古碑亭,正面书有“萧关故址”四个字,背面刻有碑文一篇。这篇碑文是不才撰的稿,虽有言不达意之处,但也无妨抄录于此,以表达我作为一个固原人对萧关这一历史文化名关的追怀和崇敬。
萧关碑记萧关,古代著名关隘,地处固原东南,北靠瓦亭峡,南衔三关口;六盘西来,泾水东去,翠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受难攻,屹为雄关,乃北方通往关中之险要屏障。
秦时明月汉时关。昔秦皇一统六囯,取道陇西越六盘过萧关首巡天下;汉武六度北出,驻跸塞外巡边地察疆域祭山拜岳。班彪一曲《北征赋》,文学史上留奇葩;王维一首《使塞上》,萧关美名万古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名诗佳句,千年传诵;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萧关四野,碧草连天;举目环顾,感慨万千。汉唐诸公,作文吟诗,佳气在此,胜迹犹存。真可谓历岁月却常新,行天下而不朽!
山河依旧在,萧关可追寻。今喜逢盛世,政通人和;
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特在此傍山依水之瓦亭古城北侧立碑勒石,上书“萧关”;前思古人,后启来者。以重播萧关之威名,再振六盘之雄风。是为记。
站在萧关文化园的高处,举目四望,碧草连天,西面的六盘山高耸人云,南流的茹河水声如弹筝;昔日的萧关古道已成为如今的南北通道:中宝铁路穿山而过,福银高速横贯全境,西兰、平银公路在这里交汇。征蓬出塞、商旅驼铃、萧关夜宿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深处,不复再现,真正地让人感慨岁月的无情,又不得不赞美文明带给人类的进步。萧关、萧关古道又是幸运的,它们毕竟留存在了人们永久的记忆当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萧关、萧关古道终于迎来历史文化的春天,它们也将以另外一种存在的形式走人今天、走向未来。
(原载2012年第一期《朔方》)
长河落日圆
缘于现代交通的发达,即使是居于固原这样一个西北偏远的地方,出行也十分方便,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在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唐代,要从固原去长安,快马加鞭恐怕也得四五天的光景,这还是官差,道路受阻、豺狼出没也是常有的事儿。要是坐着一辆牛车或是马车,那速度就更慢了,不过沿途可以饱览一下优美的自然风光。乘客如果是文人骚客,那么一路走来,必定是触景生情、诗意荡漾,留下一两千古名句也不是没有可能。确实如此,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秋天,时年三十五岁、官居监察御史的著名诗人兼画家王维被朝廷委派了一项使命:出使凉州慰问在前线攻袭吐蕃取得胜利的大唐官兵,是为****。凉州的治所在今天的甘肃武威,要去位于河西走廊的凉州,从京城长安出发,走的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经现在的陕西彬县、甘肃泾川、宁夏固原、甘肃会宁四个古代驿站,然后即可到达凉州。进入固原境内,要经过险要的三关口,这里道路逼仄,一面悬崖峭壁,乱石嶙峋,一面流水湍急,声如弹筝。四周碧野,景色险峻。北行二十余里,越小六盘,便是瓦亭关。这是汉代修筑的一个关隘,依山而建,极尽地利,是扼守南来北往东去的咽喉要冲,终岁氤氲缭绕,固原八景之一的瓦亭烟岚便由此而得名。沿三关口至瓦亭关再到开城一线,所经行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萧关故道。过原州城、出石门关便到了会宁地界。这一段路程约二百余里,沿途有险关要溢一三关口、瓦亭关、石门关,有名山大河一六盘山、泾河、清水河,有秦汉时期开辟的著名官道一萧关道,这是一条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固原境内“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由固原北向出境一直走的都是清水河冲击的河谷。清水河是固原的母亲河,是她奔腾不息的清粼粼的河水滋润和养育了固原这片土地。历史上,清水河河面宽阔,舟船来往,颇具气势,两岸草木繁茂,牛马衔尾,沃野千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清水河的发源、水量、流向等都有明确的记录。这是一条蜿蜒北去、波澜不惊的“历史长河”。
遥想当年,王维正是沿着萧关故道一路北行,深切地感受了固原一带塞北壮丽的山水风光,结合自己此行的使命及其所见所闻,写下了《使至塞上》这一流传千古的名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