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师性情耿介,爱憎分明,为人正派,不事权贵,没有门户之见,积极奖掖后进,在诗词界真正做到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一点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他对文学的终身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让人感佩!宁夏诗词事业的开拓与发展离不开他,宁夏诗词学会今天能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涌现出众多颇有建树的诗人词客以及缪斯的追求者,这一切如果离开了秦老师,将不可想象。秦老师文艺理论水平精深,长期坚持******文艺思想,他身体力行,撰写文章,引领大家始终行走在正确的文艺道路上,在文化多元、心浮气躁的今天实属不易。他作为新时期边塞诗词公认的扛旗人物,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其影响都将是深远的!李白有诗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秦老师就是当代诗坛的一座山峰,让我们高山仰止,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一一他的操行品德以及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犹如散发着清香,不仅沁人心脾,使人陶醉,而且止我们永久地敬慕、崇尚!追思和怀念秦老师,就是要让他未竟的事业在广大诗同爱好者的手中不断地得到传播和弘扬,同时通过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以宁夏诗词新的提升来告慰秦老师的在天之灵。
(原载2014年第三期《夏风》)
追忆石作梁先生
石作梁先生是民国时期固原著名士绅,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固原县政协委员,一生为固原当地社会文化、教育等事业做出颇多贡献。20世纪90年代新修出版的《固原县志》在艺文辑录中选有石作梁先生的三篇文章:《庚申地震记》〈节选〉》、《己巳饥馑记》〈节选)和《戊辰匪乱记》〈节选〉。这三篇文章均选自《民国固原县志》,为什么要选,就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料价值。
在这里我先简略地介绍一下石作梁先生的生平,因为一些史料对他的记载存有较多的钟误。石作梁先生1888年生于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乡石家坪村一个书香耕读之家,少时聪颖好学,七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再嫁,他便随当时在甘肃督抚衙门任司笔的继父唐某在衙内读书,因学业出众,被留作督府侍童,成年后即被提拔为凉州管带〖州县治安官〉,三年任满后,又调任徽县县令,在任时,体察民间疾苦,兴修水利,曾被立碑纪念。民国7年0918年)调任固原县警察所警佐(公安局长〉,遂定居固原。以后曾任固原西区区长、农会理事长,民国34年〖1945年〉11月当选为固原县第一届参议会议员、副议长。后又担任《民国固原县志》的编修工作。1949年8月,固原解放前夕,他与当地一些著名乡绅亲到开城会见解放军十九兵团领导人,后又率回汉群众在固原南门迎接解放军人城。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县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先后随县政协委员参观团参观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新中国大型企业,深受鼓舞。
石作梁先生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旧时代,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且长期担任旧时代的下级官吏,人生观、世界观有其难以逾越的历史局限性。难能可贵的是他注重民意,热心公益,为人坦荡,做事毫不徇情自私,深得当地绅民敬仰。民国9年冬〖1920年12月)海原、固原一带发生大地震,他积极参与救灾赈济事宜。民国18年〈1929年)固原发生罕见的灾荒,他出面斡旋,晓以大义,促成富户放仓济民,共渡难关。民国17年〔1928年)匪患猖獗,他倡办团练,屡挫匪锋。当王占林等土匪三次围攻固原县城时,他冒着生命危险积极组织民团联防固守,化险为夷。他以自己的亲历亲见,写成了上面所提到的三篇文章,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料。
《庚申地震记》较为详尽地记述了1920年12月26日海原大地震发生后,距震中不远的固原县城乡受灾程度和进行自救的情况。因作者本人亲自参与指挥救灾,文中描写的受灾情形让人读来既如同身临其境,又不能不触目惊心。“其始震也,由西北而来,从东南而去。故无论城乡,西北重而东南轻。壮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掷,桌动地旋,人晕难立。真是震荡倾足下,土瓦临头上,急呼狂奔,茫无所适,张皇失措……登时全城一片哀悲之声,哭震四野,惨不忍闻,听者酸恻。”作者以亲身感受描述了大震突然降临之时的情景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无所适存、张皇失措的失控状态。由于地震突发,电损邮阻,赈灾十分迟缓,又逢严冬季节,天寒风猛,灾民无家可归,饥寒交迫,更是死伤无数。“余时为公安局长,负营救保卫责。”作者时任公安局长,既要负责“救护未死人民”,又要指挥维持社会秩序,昼夜奔驰,未敢懈怠。地震甫过,人心不稳,“乃出事者多矣,彼此争物者,互相窃用者,乘间抢妇者,借灾刁亲者,打伤人重者,无所不有,兴讼不已”。作为地方治安官员,除了处理比平时更加繁杂的诉讼事体外,还要“时常躬带马队,亲往查慰”。“四处弹压,循环巡视。”对结伙抢劫者严惩不贷,杀一儆百,慑定人心。此次大震,固原城乡“共计男女老幼死者三万三千八百四十五丁口。余职司其责,此为饬查经报之数。”震后,作者又要负责查清全县死亡人数,具体数字也写入了文中,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能尽职尽责至此,难能可贵。该文涉及固原城乡震中、震后抢险赈灾、社会治安、风俗民情等方面方面的内容较多,记述翔实,且多为作者亲身经历,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己巳饥馑记》真实地记录了民国18年〈1929年)固原******的情况。是年“旱魃肆虐,施风扬土,天晴日烈,日甚一日”。“日晒水沸,苗枯树萎。熏烁欲焚,正所谓高山憔悴而柳生烟也,其热蒸之燥,如鞋底稍薄,着地如熨,不堪久立。”从作者描述的情形看,当时的旱情十分严重,“灾浩劫深,亘古未有”。如此百年不遇的大旱,田间粮食颗粒无收,“米珠粮玉,持金难易”。大多数人初始只能以草根、树皮为食,后来发展到了“以人易粟,与粮即售”卖人换食的悲惨境地,最后竟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作者在文章中举有数例,其凄惨程度令人不忍卒读。“更土匪蜂起,四野被掠,既天灾而人祸,人民太苦”。作者其时任固原西区区长,为筹措粮食,想方设法,最终通过通富贷贫,救济灾民。此举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作者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在贫困、黑暗的旧中国,作者作为一名下级官吏,能关心百姓疾苦并发出“人民太苦”的感慨实属不易。1930年发生在固原的大饥馑,人民饿毙无数,教训极其惨痛,应该永远铭记。该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翔实,资料弥足珍贵,常为后来研究固原地方志的学者所引用。
《戊辰匪乱记》主要记述了民国17年〈1928年〉前后固原境内发生匪祸的情况。由于此前国民军过境并驻扎,使原本闭塞的固原不再宁静,国民军扩军拔丁、筹饷要粮,“官派兵拉,驱民走险”。加之一些散兵游勇存心为匪,诸多原因,致使固原匪祸蜂起。作者对当地土匪的起因做了分析,对其为祸一方、戕害百姓的暴行给予了无情揭露,同时也对官府漠不关心的态度进行了批评。匪患给固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匪无忌惮,使民受害。四野遭劫,陷为贼巢。民罹惨苦,无所幸免”。作者凭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诉人们:“然他事可从缓,而匪患断不可耽延观望,使贼成气,宜早随时殄灭。”作者虽身处乱世,其为保一方平安,使百姓不受蹂躏之拳拳心,犹可见也。但旧政权的当政者昏庸无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后来的固原终于酿成了窜匪王占林三次攻打县城、涂炭生灵的惨剧。石作梁先生在其另―篇文章《固原城守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记录。
石作梁先生阅历丰富,不论从政还是为绅,都能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重大事情,并用其文采斐然的老到文笔加以记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卓尔不凡的见识。他善于记事写史,一生著述不少,新中国成立后曾编写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史可法》《徐州革命》等大型剧本。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创办了张易镇中心小学,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石作梁先生1962年9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遗体安葬在固原南郊田洼。
作为晚辈后生,撰写此文,以表达对石作梁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原载《固原文史资料》第一辑〉
记尹文博
我和尹文博先生交往二十多年,且大部分时间在一起共事,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朋友,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最近文博先生打算出一本诗文书法作品集,我听说后很高兴,这不仅是多年来他在诗文书法方面孜孜以求的又一个艺术总结,更是他主持固原市文学艺术工作以来能力、实力的一个绝好见证。文集中也包括了一些他的师友的作品,体现了文博为人重****友、事业成熟的一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