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先生出生于宁南山区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祖父是习墨之人,他自幼便受到熏染,祖父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他终身追求书法艺术的不竭动力。他保留的一篇祖父书写的小揩,纸质虽已泛黄,但字迹清秀,在文化落后的久远年代,处于西海固偏僻的山村,这样识文研墨的人家真是凤毛麟角,应该说文博先生是幸运的。文博是恢复高考后考人宁夏固原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的中文系学生,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学理论知识,极大地丰富了眼界、开阔了胸襟,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也结识了许多英才贤达。袁伯诚先生即是他的恩师,袁先生学识渊博,诗书兼得,对文博的教诲及影响很大,其后的几十年中他们亦师亦友,书艺往来,从未间断,直至袁先生作古。这种使人仰羡的师生关系在当地实在是不多见的。文博在文学理论、书法艺术等方面受益于袁先生,再加之他自己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文博先生在书法方面钟情魏书,兼顾行草,几十年中临帖不綴,又善于学习、吸收当代大家的一些笔法,逐渐自成一体,显现出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十多年前文博先生即举办了个人书展,这在当时的山城固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时任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的李克强为书展撰写了序文,形容文博的书展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地区及自治区的一些文艺评论家也纷纷撰文,给予高度评价。我当时也多次参观了他的书展,为他新颖独到的笔法,大气镑礴的豪情所感染。此后不久,他就出版了个人的第一部书法作品集,这是他书法艺术创作臻于成熟的一个标志。他时值盛年,精力充沛,早晚研习,功力扎实,对书法艺术已有了较深的感悟。这本书法集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博本人撰写的一些诗联通过他的笔记录了下来,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管窥到他的艺术观点,更可以看出他的做人、修养、品性。言为心声,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假不过去,当然更重要的是品其书、阅其诗、观其言,让人感觉到的是他书法之外的功夫。因为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孤立的,它包含着诸多的文化元素,就书法论书法,看不见一点其他的艺术成分,那只能说是写字,文博先生是深谱其道的。2010年7月,文博先生又以廉政为题,创作了一百余幅书法作品,在固原市展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手笔,同样也显示了文博先生的魄力。自担任固原市文联主席一职四年来,文博先生为西海固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不仅想方设法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他也时时事事带头,努力打造西海固文学艺术品牌。此次书展从形式到内容即是一个创举,形式独特,突出一个热点主题;内容丰富,着力宣传廉政文化,形势教育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这种书展使得文艺工作者具有了政治家的视野,也使艺术的生命力得到了有力的延伸。正是这次书展使文博先生萌生了再次结集出版作品集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施,我很赞同他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因为艺术没有止境,只有刻苦进取,不断扬弃,才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文博先生与我多年交往,我的感觉他是一个性情中人,知书达礼,有文人风骨,追求的是雅致,摒弃的是俗气。我们常常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品酒论诗,畅谈人生,他鲜明的个性,看问题的敏锐,都是很深刻的,但并不张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因工作的变动虽不经常在一起了,彼此问候、想念却是常有的,每每回首当年从事宣传工作的那种情景以及工作带给我们的愉悦心情,总是令人感奋。文博先生善于读书、勤于思考,注重个人修养,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家中的书柜上摆着很多的古籍,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他多年来必读的科目,从中汲取着艺术的养分。他深知“于古今书无不精读,则天下事大有可为”的道理,总是身体力行,不敢稍有懈怠。最近几年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因长年伏案工作和长久地练字,腰脊受到了损伤,动了手术,但他并没有因之放弃他的钟爱,而是愈加努力,这就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他在读书、习字之余,也写诗词,是宁夏诗词学会的理事。他的诗注重内容,很有一些意境。自古诗书一体,文博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有造诣,所以我说他是:胸有诗书气自华。
回忆往事,真情长在’我也时时在关注着文博先生的创作,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欢欣,不仅因为我们是熟知的,更是因为他艺术魅力对我的巨大吸引。尽管文博先生身在官场,渚事繁多,但他能够静下心来,从不浮躁,专事创作,且成绩斐然,这与他一贯所持的淡然的为人风格有必然的关联。我们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常说,不论做官、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做不好人,其他的都是妄谈,这一点上我们是相通的。我一直以来都坚信,在艺术的追求上,能够信念执着地走到今天,堂堂正正地做人正是文博先生艺术创作的力量和最大的精神支柱。
(原栽《琼斋》,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跨越时空的友情
位影迷和她仰慕的影星的故事
1993年8月的一天,住在北京市北太平庄黄亭子小区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收到了一封由北影转来的信件,这封信寄自遥远的西北一个县城一固原。信中写道:
谢芳同志:
我是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人,三十三年前我看了电影《青春之歌》,被您主演的爱囯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形象深深地感动,并且对我以后的人生选择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1965年我自愿报名从河南开封来到六盘山下的固原,成为一名支援宁夏建设的知识青年。以后的曰子不论多么艰苦,但我的心中充满着信心,是林道静、也是您在始终陪伴着我,给了我力量。多少年来,我把《青春之歌》的小说和电影看了无数遍,每一次看到林道静,我就抑制不住想念您。我把您和林道静看成是一个人,卢嘉川、王晓燕是您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我无论干什么工作,有多忙,工作变动有多大,我都在思念着您,多次做梦,梦见您。有时我一边劳动,一边想着您,眼前就好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您,一想到林道静那漂亮、善良、大方、催人向上的逼真形象,我就感到浑身是劲。十年****,再也没有在银幕上看见您,这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后来看到您主演的《泪痕》,您又回到了银幕上,可以演电影了,您可知道,我心里有多么高兴。
我想您三十三年了,以前多次想给您去信,又怕打扰您的工作。三十三年如一日的想念,使我实在忍受不住了,为了了却我一个老知青多年的心愿,在我将要退休的时候,给您写了这封信,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谢芳同志,请原谅我打扰了您的生活……这封信的作者叫徐香菊,一位居住在六盘山区的退休林业女工。
读着这封来信,谢芳被信中的真情感动了。三十三年,对一个从少年时代已步人老年的人来说,包含着的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青春最纯真的梦幻,也包含着人生创业的艰难与幸福、生活的烦恼与欢乐。岁月仓促,人生短暂,但一个人活着最有意义的莫过于他的精神生活,徐香菊就是这样的人。三十三年来,尽管她饱经了风霜雪雨,但她的精神世界却是富有的,正是林道静那不屈的奋斗精神在鼓励着她、支撑着她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
1993年12月11日,用徐香菊的话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大喜日子,她收到了谢芳的来信和一张照片。谢芳在信中对徐香菊矢志不渝对她三十三年的友‘清非常感丨射,并表达了对徐香菊等一大批知青奔赴边疆,建设祖国的敬意,她在信中很动情地写道:
徐香菊同志:
谢谢您对我的友情,我为能在中国拥有真诚的艺术上的知音而感到不枉此生。
徐香菊收到来信后一遍遍地阅读,一行行热泪留下了脸颊。为了表示崇敬之情,她请装潢师傅专门做了一个精致的相框,把谢芳的照片镶在里面,挂在卧室里,这样,她就可以和她想念了几十年的人天天在一起了;就可以和她心目中的林道静天天在一起了。对她来说,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徐香菊,今年五十岁,1993年从固原县林业局田洼林场退休,在此之前,她在林业战线上默默奉献了近三十年。现在她和同在林业岗位上工作的老伴住在固原行署林业处家属院内,一子一女都已参加了工作。过上退休生活的她,平时除了练练气功,还听听音乐看书。一本伴随了她几十年,已经发黄了的小说《青春之歌》,仍被她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不时翻翻,就能勾出一段美好的回忆来。徐香菊动情地告诉笔者一一我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一个工人家庭,父母如今都已去世,只有一个弟弟在开封汽车修理厂工作。说起看电影《青春之歌》,那是在1960年夏天,我刚满十五岁,一天,我去开封人民剧院前的广场,看到上映电影《青春之歌》广告。电影是1959年拍的,当时影响挺大,我就买票进去看了,一下子就被林道静的形象吸引住了,她反抗包办婚姻,从封建家庭中出走,追求进步,最后成为—名爱国知识分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特别是她参加学生运动的激情、在监狱中与敌人不屈斗争的精神等深深地感染了我,从此“林道静”这个人物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走出影院我就买了一张剧照,知道是谏[芳主演的。我不知咋的,吃饭看、走路看、睡觉前也看,真像着了魔一样。后来经过“**********”,又搬过几次家,剧照弄丟了,我一直都后悔这件事。1964年,我中学还未毕业,就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开封郊区的一家林场工作,心中装着林道静,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对未来充满了理想。1965年又报名再三要求支宁,被组织批准了。这一年冬天,我和一起支宁的几十名河南知青,告别了父母亲人,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红心,来到了六盘山下。我们这批知青来自北京、天津、开封、银川等大中城市。我当时想,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人,我把林道静当成我的榜样,下决心一辈子献身革命事业,来实现我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几十年过去了,固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知青也有一份贡献。后来大部分人又返了城,我留了下来,思想上也经过了许多变化,但我认定的路是对的,现在,我把固原看成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后半辈子的命运是和固原连在一起的。
“**********”期间,再也没有看到谢芳的银幕形象,也没有她的消息,我心里真难受。她是我心目中活着的林道静,十余年中,我一直保持着对她的思念。打倒“******”后,谢芳主演了《泪痕》,我找了一张《泪痕》的剧照,请摄影师傅翻拍了谢芳的照片,我把她珍藏在身边,想起她的时候,就看上一眼。不怕你笑话,多少年来我就养成了这种习惯。1993年,我实在忍不住多年的想念之情,就给谢芳写信,我前后想了很多,脑子里很矛盾,生怕人家笑咱,但我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三十三年的思念藏在心里,不说也憋得难受。信写了整整一个星期,写成了,却不知道谢芳的地址,我突然想起《青春之歌》是北影拍的,就寄给北影让转。信一发出去,我感到轻松了很多,三十三年我都老了,不能再等了,这对我来说是感情上的一件大事。后来我就等呀、盼呀,终于在1993年12月收到了谢芳的回信和照片。电视剧《离别广岛的日子》播放时,我不知道是谢芳主演的,晚上都睡了,女儿看电视里有谢芳,就来喊我,我赶紧穿上衣服,直到把电视剧看完。记得1983年秋天,我在林场上班,中间有一次休息时,电视里正在放《青春之歌》,我看得入迷了,耽误了上班。我参加工作许多年,这是唯一的一次违犯了劳动纪律。现在好了,退休在家,时间也多,前一阵子中央台电影频道开播,我马上就想到了谢芳,想到了林道静的感人形象。我最后要说的就是,借电影频道开播之际,向谢芳同志再一次表示我深深的敬意,盼望从电视里再次看到振奋人心的《青春之歌》。
(原载1996年3月15曰《宁夏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