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里批准了姚志祥的第一个方案。9月1****带着6人抢修小组来到长江源头,第一步工作是清除5座贮油罐内的积水。说实在的,清除工作未开始前,姚志祥和同志们只有清除积水的准备,哪知在他们抽干了罐内的油以后,才发现油罐的底部结了足有一米厚的坚冰。姚志祥分析了结冰的原因:5座贮油罐位于海拔5000多米的永冻地带,天长日久罐底的积水便部分或全部结成了厚厚的坚冰。
姚志祥拨通了孙占禄团长的电话,给他通报了油罐底层发现了大面积冰冻的情况。孙团长说:“清除坚冰当然会比清除积水困难多了,但是再难也得打好这一仗。老姚,我相信你们会完成这个任务。”孙团长还问老姚人员够不够。姚志祥回答,因为是轮流作业,又是一个油罐一个油罐地清洗,6个人足够了。
随即,团长便应姚志祥提出的要求派人送来了砸冰块的铜锤、铜棒、水桶等。
在清洗贮油罐时,姚志祥又发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水从哪儿来?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可笑,长江源头、沱沱河边,不是到处都是水吗?不错,他们走两步路就是沱沱河,还有那遍地叫不上名字的小溪、水池。但是,这里所有的水发黄发臭,水里有死鱼烂虫,泥沙混杂在里面。泵站官兵的生活用水平时都是到20公里外的开心岭去拉。现在要清洗油罐自然不能用这种脏水、污水了。而清洗工作的用水量太大,靠泵站的那辆拉水车显然是供不上了——每个罐子都是25立方米的容积,一辆拉水车每次只能拉4立方米的水。每个油罐最少都要清洗两次,多则三次,这样反反复复给油罐内注满水,抽掉;再注满水,又抽掉……耗水知多少?
姚志祥通过团里把这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到驻沱沱河的二营。刚营长翟宗业带着一辆拉水车来到了抢修现场,他对姚志样说:
“姚总,这辆车就归你指挥了,什么时间用车、用多长时间,我们的驾驶员听你的,随叫随到!”说话间他把每个穿着工作服的虎气生生的抢修油罐的同志打量了一遍,最后目光落在了姚志祥身上:“我最佩服给基层官兵解决实际问题的同志。说实在的,那些只有承诺没有行动的空话我们都听腻了。我能看出来,你们不是那种人。我先向你们敬个军礼!”这位副营长说着竟激动起来了,他拉着姚志祥的手紧握不放。是啊,这些常年驻在永冻地区的指战员,你哪怕给他送去的只是一缕春风,他感受到的都是人间的温暖!
清除冰层的工作开始了。
姚志祥考虑到油罐里面油气大,太闷,他便把6个人分成小组,轮流下罐作业。2人一组,每组下罐砸冰的时间15分钟。他和焊工冉作奎编在第一组。大家说,姚总,你别下到罐里去了,在上面指挥就行了。姚志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咱们这里没有指挥员,都是战斗员。再说,我只有既动嘴又动手,才能指挥好。谁也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他下罐。
他和冉作李腰里系着保险绳子,沿着人员进出罐的扶梯下上了。铜锤砸冰的声音特响,瓮声瓮气,那是回音聚在一起的缘故姚志祥乘着用手抹上溅在脸上冰渣的机会,抬头望了望,只见整个蓝天都浓缩在头顶的入孔中,圆圆的,很像井口,一缕刚光从那里投射进来。他突然向往起外面的世界了,蓝天是那么宽广,火地是那么辽阔,人在那样的空间里生活是多么自由!可是这贮油罐里,天就是入孔处那么一点儿,还有扑鼻呛人的油气味……这时,入孔口伸来个人头,问道:姚总,你怎么样?那是上面的战士关爱的问话。姚志样说:放心吧,没问题!他抡起铜锤继续砸着坚冰。
突然,小冉那边没有声响了。姚志祥扭头一看,小冉已经倒在了罐里。他忙问道:
“小冉,你怎么了?”
冉作奎慢慢地说:“汽油味大,我有点反映,呼吸困难!”
姚志祥马上意识到:小冉中毒了!他忙说:快!你赶快上去!
小冉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到扶梯前,吃力地向上攀去……
姚志祥冲着入孔口喊道:小冉不行了,你们拉他一把。
罐顶外面的同志,拽着保险绳把小冉拉了上去。
就在冉作奎刚被大家拽上去的那会儿,姚志祥突然觉得自己头也发晕,胸也闷,很快便倒在了罐单。
罐里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躺在罐里向外看天,天仍然像人孔口那么大。
这时,蹲在入孔口监视罐内动静的战士,发现姚志祥倒下了,忙冲着罐内喊:
“姚总!姚总!”
没有回音。
大家都赶来了,有一个战士要沿着扶梯下去,被同志们拉住了:别急着下去,赶快把人拉上来。
几个战士七手八脚地拉着保险绳把姚志祥拽了上来。
姚志祥躺在罐顶盖上而,一动不动,不睁眼,也不说话。一个战士把氧气袋放在他的鼻的。小冉蹲下去,大声喊着:姚总!姚总!
他不啃声。
沱沱河泉站指导员王新国毕竟比这些年轻的兵们有经验,他在姚总的脸上打了一巴掌。姚志祥这才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在场的人都长长地吁了口气。给姚总喂氧气的那个战士把氧气袋往姚总鼻下靠了靠,说:姚总,多吃些。刚才你真吓了我们一跳。
姚志祥脸上浮现出勉强的笑容,他用眼睛扫来扫去找到了冉作奎,问:小冉,你怎么样?多吸些氧气。说着他就把氧气袋从自己的鼻下拿开,送给小冉、小冉又送回去给他,说:我已经吃的饱饱的了,还是你吸吧!
姚志祥感觉身上好多了,他停止了吸氧,对大家说:
“看来我们在罐内作业的时间不宜太长,15分钟太多了,改为10分钟吧!另外,要把氧气准备得充足些。”
王新国说:“这样吧,我们泵站再抽调6个战士加入到你们的行列里来,这样增加了三个作业组可以减轻你们的劳动强度。”
出于对消除冰块的考虑,姚志祥接纳了这6名战士。队伍壮大以后,清冰上作当然加快了速度。但是在油气浓浓的油罐里工作这个基本状况却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防中毒防爆炸的任务他们时刻都不能放松。这期间,战士孙成刚又因为油气中毒倒在罐中,多亏大家及时抢救才末出现危险。姚志祥仍然是12名战斗员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惟一可区别的是他的年龄大,上下扶梯时动作比兵们稍稍迟缓些。还有,当苦战一天回到营地脱下工作服换上军装后,他肩上那付金灿灿的大校军衔显得很是与众不同。也只有在这时候,人们才会突然产生这样一个类似疑问的想法:这就是人民军队中的一名高级军官吗,他每天和那些列兵、上等兵们爬上爬下地在贮油罐里清除着冰块和锈迹?
这一天,兵站部副部长舒华忠和政治部主任李年喜从拉萨回格尔木途中,翻过唐古拉山来到沱沱河泵站抢修现场看望姚志祥和同志们。姚志祥给两位领导汇报了清除油罐冰块和锈迹的进展情况,也汇报了下一步他们为防止油罐渗水进水准备要进行的工作,惟独没有提到他因油气中毒而倒在油罐中的事。舒副部长自然懂得做这些工作的危险性,便特别提醒说:“姚总,你们是在炸药库里干活,千万千万要小心呀!”尽管姚志祥只字未提自己的事,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李年喜主任已经了解到了发生在抢修工作中的所有事情,他对姚总说:“你毕竟是快60岁的人了,和年轻人不一样,体力活要掂量着干,危险的地方要小心着去。你是咱们管线团的高级技术人才,用得着你的地方多着呢!”之后,他对在场的同志一再嘱咐,要多照顾姚总的身体。
姚志祥在油罐里中毒晕倒的事很快就传到团里。孙团长来电话询问情况,秦政委也在电话里再三叮咛他注意爱护身体。对于这些电话,姚志祥都可以向首长们讲明事情的经历和自己以后所采取的防止不再发生油气中毒的措施,惟有爱人唐菊香打来的电话使他怎么也无法说清楚,因为她根本不听他说下去,只是问他一句话:“姚志祥,你是不是被大家用绳了从油罐里拉出来的?”姚志祥每次一解释她就打断他的话,只要他回答:“你是不是被人家拉上来的?”无奈,姚志祥只好省去解释的话语,说:“是的,我是因油气中毒被大家用绳子拽上来的。不过……”爱人又打断他的话:
“你不要讲‘不过’,我只要你量力而行干工作。你已经是57岁的人了!我从来不反对你在高原为输油管线的正常运转而奉献力量。但是你如果没有很过硬的身体,在这个艰苦的地方怎么去工作?”这就是妻子的心声!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姚志祥心里暖暖的,再也不啃声了。
抢修贮油罐的工作顺利地进行着。
这天是中秋节,二营的几位领导特地把姚志祥和抢修组的全体同志叫到营部去会餐,欢度团圆节。营里的领导在餐桌上举起酒杯,说:“我们和姚总以及同志们在这里团团圆圆过节,希望你们圆圆满满地早日完成任务!”会餐之后,营领导又给大家散发月饼,战士每人2块,给姚总一人4块。营部一共只有两个哈蜜瓜,营领导分给抢修小组一个。姚志祥拿着月饼,看着哈蜜瓜,心里涌满极其复杂的感情。他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就在这时候,沱沱河泉站的同志也给姚志祥和他带领的抢修小组送月饼和水果来了。姚志祥知道这些过节的食品都是团里从千里之外的格尔木专程买来的。线上的同志们一年甚至两年也难得去一次格尔木,水果蔬菜对他们来说太珍贵了!姚志祥不住地对泵站的同志说:谢谢你们的好意,心意我们领了,东西留下让战士们吃!
第20天傍晚,贮油罐的清除冰层、锈迹及焊接防止渗水进水设施工作全部完成。这时候,姚志祥才把中秋夜分给他的一直舍不得吃的月饼拿出来,对同志们说:
“我们已经圆圆满满地完成了任务,这月饼大家把它享受了吧!”
说这话时大校的眼里涌满泪水……
“司泵工专家”外传
37岁的王海峰上尉是管线团副营职工艺调度员。当我握着他那纹路粗糙的手时,有一种握着昆仑山上一块岩石的感觉。他1981年从陕西临潼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到军营后没有经过军校培养,是1992年从志愿兵破格提升为干部的——自然只有优秀士兵才有可能享受此殊荣。入伍18年来,他有14年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上泵站工作,剩下的4年时间他虽然调到了团机关,但是每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泵站奔忙。他先后当过炊事员、保管员、司泵工、副班长、班长、排长、副站长、参谋等职务,这一串来自基层第一线的职务,肯定会把人们带到他任职的那座座风雪弥漫的泵站营房里。
在管线团,王海峰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称誉:“司泵工专家”。他曾经在沈阳水泵厂学习过司泵专业,对泵工技术很精通。再加上他长期在司泵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便能产生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力量。入伍以来,他手把手地带徒弟,耐心传授手艺,已经培养了36名司泵工,现在个个都是技术尖子,布遍青藏公路沿线各泵站。1995年调到团里装备技术处工作后,他担任团司泵工教员,管理全团10多个泵站的近百台司泵兼维修保养、技术指导工作。他对全团所有单位的油泵、水泵分布及技术状况,了如指掌,并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和排除各类故障。
大家称赞他是“士专家强似洋博士”。
有关王海峰维修、排除油泵故障的故事,像神话一样被指战员们传颂着。那真的是妙手回春——
那几天,真忙得王海峰够呛,他在西藏黑河泵站白天黑夜地张罗着拦河修坝工程,为的是给水泵房聚水。风里雪里干了三天,事情刚一干出个眉目,团里来了电话,要他赶到西大滩泵站去修理水泵。那电话上把事情通报得很悬乎,说那台水泵已经有两个技术人员修过了,结果都是修后转上三两天就又坏了。打电话的人说,泵站离了水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海峰,你快去吧,这事火烧眉毛,非你莫属!
他从黑河搭了一辆去格尔木的顺路便车,一天半时间就到了昆仑山中的西大滩泵站。他顾不上休息,直奔水泵房,启动开关,听机器的声音。然后关掉开关一看,毛病找到了:水泵气量间隙调节不当,致使叶轮卡死。他对管水泵的战士说,我们是根据叶轮的转动基数来计算泵的调节气量,间隙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必须恰到好处。那个战上说,你这么一说,我什么都明白了。可是没有你的点拨我急得团团转,就是没有辙。王海峰说,不要急,只要用心学,你也会成为技术能手的。
停了好几天的水泵,王海峰一来就转动起了。看着水泵从地层抽出来的清凌凌的水,站上的指战员个个喜笑颜开。
水泵转了,管泵人也知道它为什么转了,这就是王海峰的独到之处昆仑山口泵站那台水泵坏的可真不是时间,还有4天就要过大年了。这是1999年初的事。
水泵一坏,锅炉房、发电房全变得鸦雀无声,食用水也得战士们到河里去砸冰。
王海峰能不上山吗?可是,又怎么上山呢?
春节前团里用车的频率很高,一桩急办的事接着一桩急办的事,轮到给王海峰派车就要排队等待了,等到哪一天?这就很难说了。从哪个方面讲,王海峰都不能等。山上的指战员盼着温暖和光明,妻子和孩子也希望他快去快回,一家人能过上一个团圆年。
他站在公路边拦便车。都这个时候了,司机们除了非出车不可的任务外,谁还出门?他立在寒风里等了1个多小时,也没见着一辆上山的车。倒是有一辆“中巴”出租车停在了他面前。
“老板,是等车吗?”司机伸出头来,态度还挺和蔼的。
“去不去昆仑山口?”王海峰有点巴不得就要上车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