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这辆列车错过后,就再也不会赶上,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安排时间,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孩子进行独立能力培养的一项基本训练。
尽管孩子上小学时就已经知道了昨天、今天和明天,认识了年、月、日,时间观念也在不断地增强,但他们还没有真正明白“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也不会安排和利用时间。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淡薄时间的不良习惯,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养成惜时、守时的好习惯,学会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
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孩子在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监控的过程中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能磨炼人的意志,让人和善,让人坚强,让人奋斗。经历过苦难的洗礼,人们才会更加珍爱生活,珍惜生命,因为苦难让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让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更多。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应该让孩子受些苦,但是怜子爱子之心却让他们非常矛盾。
很多家长小时候吃尽了苦头,所以,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再吃一点点苦。他们舍不得让孩子放弃优越的环境,舍不得让孩子没有父母的保护,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奋斗,于是,今天的很多孩子就一直在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父母本想通过给孩子创造舒适的条件,让孩子迅速走上成才之路,结果,却是让孩子面对前所未有的富裕,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烦恼。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私任性,不知道每一粒米来之不易,也不知道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经历不起一点波折和苦难,事事依赖父母,长大后也难以自立于社会。
专家指出:让孩子适当吃点苦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意义。在吃苦的过程中,他们才会懂得舒适和安逸的珍贵,才会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潜能,义无反顾地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孩子终究要独自走上社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吃一些苦,绝对不是坏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过苦难的孩子,才有希望成为大器之材,中外很多名人都是从苦难中崛起的典范。
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从小生长在富足之家,身为家中唯一的独子,他受到了家人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好在明智的父亲没有骄纵他,把他从“蜜罐”中推向“苦难”,才使他最终走向成功之路。巴顿10岁时,就被送到一所实施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去学习。这个封闭式学校的学生们都过着军营的生活,早晨钟声响起时,大家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叠被、刷牙洗脸,然后是出操跑步,天天如此,跟不上节奏的就要受到惩罚。即便在寒冷的冬天,学校也要求学生用凉水洗漱,伙食只能说是粗茶淡饭。与家里的优裕生活相比较,小巴顿就像从天堂进入了地狱。因为条件确实艰苦,每逢周一早上上学的时候,他就要大哭大闹,希望父亲给他换一所学校。但是父亲坚信磨难和锻炼对于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不是坏事,只有这样,儿子才能学会独立的生活,长大以后才不至于成为一个毫无主见、事事依赖别人的废人,才有可能做出成就。父亲的坚持让巴顿学会了忍耐和自我锻炼,培养了他坚强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成名后的巴顿十分感谢父亲让自己经历的这段苦难,让他最终得到了苦尽甘来的硕果。
巴顿是殷实之家的独子,按照一般家长的做法,应该是尽量少经历坎坷,在优裕的生活中顺风顺水地成长。但是父亲却明智地下定决心让儿子吃点苦,正是父亲的坚持为巴顿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顿的例子对中国的家长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父母一味地溺爱对于孩子的未来有害无益,就算家庭条件很好,也要狠狠心,让孩子从小受点苦难。
自从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一度出现了“小皇帝”之风。
家长一门心思地想让孩子过得更舒服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口袋里零花钱不断,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受一点点苦。资料表明:当今怯懦、怕吃苦和娇气的儿童数量明显增多,这与他们的生活过于优越,处处依赖父母有关。
在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普遍富裕,但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依然是生活保持低标准,不娇生惯养孩子,不鼓励孩子纵欲使性,而且要求孩子很严,为的就是磨炼孩子的意志,不让他们堕落成只会享受,没有任何独立能力的庸才。
现在,中国家庭的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提高,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将来,家长还是要让孩子从小受些苦难。贝壳只有经历了流水的冲洗打击,经历过沙石的掩埋和无数的苦难后,才会出现让人心醉的珍珠;彩虹只有在大雨瓢泼之后,才横出在蔚蓝的天空之中,让人羡慕;浪花也只有在与岩石猛烈撞击后绽放出最美。
苦难是一笔财富,不要把苦难当成洪水猛兽。其实,安逸舒适的环境更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最后导致一事无成。只有让孩子经历苦难的考验,才是他们磨炼意志、施展抱负、实现梦想的最佳办法。
比尔·盖茨刚开始经营微软时,处处不如意。因为公司很小,BASIC的发明并未让他引人注意,IBM和苹果公司甚至不屑与他合作。这些磨难都没能让盖茨停顿不前,他在忍耐中不断探求,直至推出WIN95,让世界为之惊叹。曹雪芹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备受溺爱,碌碌无为。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让他饱受苦难,凭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写出了让世界瞩目的巨着《红楼梦》。可见,苦难可以造就一个人,苦难会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机会也不会总是顺风而来,而蕴藏在苦难中的机会却更巨大,足以改变人的一生。所以,不管家里条件多么好,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让孩子的品质和心性接受苦难的磨砺,才有可能造就孩子的辉煌人生。
成长的必修课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凡是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在挫折面前经受住了考验,从而铸造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人就是在不断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每个人才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应对挫折,战胜挫折。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就会在挫折面前止步不前,怨天尤人,结果终将是一事无成。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自幼便多灾多难。先是天花把他变成了麻子,后来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勇气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却由于父亲欠债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可是他从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开普勒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对他进行鼓励和帮助。她拉着巴雷尼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从那以后,母亲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母子两个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他在母亲的影响下,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残酷打击。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他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巴雷尼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生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才变得缤纷而多彩,丰富而充实。面对挫折,不应该畏惧退缩,不应该感到疲惫失意,而应该勇于前进,战胜挫折。
挫折是懦弱者无法逾越的鸿沟,是坚强者的磨刀石。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挫折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均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心理学家指出,让孩子适当受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益。在美国,三四岁的孩子摔了跟头时,父母不去扶起孩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在日本,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尝试挫折,认为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成功。美国和日本的父母疼爱孩子,所以他们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时的独自应对能力,让孩子能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果父母永远都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下,帮他们挡住伤害与失败,他们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如何独自应对。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和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他只会情绪紧张,束手无策,而无法面对挫折。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他设置一些障碍,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首先,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应对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他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父母可以故意给孩子制造点麻烦,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它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有助于孩子挑战挫折,克服挫折,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意义。
再次,给孩子创造受挫折机会时,要把握好目的性和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同时又不会让孩子丧失信心。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受挫机会是孩子的特殊财富。
另外,及时鼓励孩子克服挫折。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孩子正视现实,勇于进取。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是鼓励孩子克服挫折的关键。
最后,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这是挫折教育的关键。孩子经历挫折时,常常产生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增强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
人的一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漫漫人生路,苦乐相掺,悲喜相伴,往往挫折坎坷比平坦之路更多。挫折会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因此,让孩子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挫折,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堂必修课。
勤劳节俭是传家宝
现在,很多家庭生活富足,家长愿意给孩子多花钱,让孩子吃最贵的最好的,穿名牌的漂亮的,用精美高档的,玩花钱最多的,好像钱花得越多,孩子越满足,将来的发展就越好。家长们忘记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从小就让孩子大手大脚,胡乱花费,恐怕将来也只能培养出只会吃喝玩乐,贪图享乐,懒惰自私的败家子。
这样的孩子只会坐享其成,根本没有独立性可言。
瑞士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27521万欧元。然而,在这个富有的国度里,人们花钱不但从来不会大手大脚,还以节俭闻名于世。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瑞士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瑞士人完全有条件买奔驰或宝马汽车,但在瑞士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丰田、雪铁龙、大众等这类普及型汽车。瑞士是手表王国,所产的劳力士、梅花、英纳格、雷达和欧米茄等品牌手表名扬全球,但他们自己大多使用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塑料电子表。
英国也很富有,可富裕的英国人却十分的小气,甚至不肯多用一张纸,所有大学的纸都是正反面书写的。英国的中小学生也不需要买课本,他们一般使用上一年级学生留下的课本,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每年还节省了大量印教材的纸张。英国家庭一般都有洗碗机,但他们只在周末或人多时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与英国相比起来美国更富一些,但富裕的美国人生活上也很节俭。美国人请客时,从来不要指望能吃到“满汉全席”,他们最多给客人叫一块牛排或一片肉饼,另外再搭配一些青菜沙拉。
与前面几个国家相比,中国还远远落在后面。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铺张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学校里常有孩子捡到同学丢失的东西,铅笔、橡皮、衣服等,但却很少有人去报失或认领。有些家长不但迁就孩子花钱,自己也存在不合理的消费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这不仅是物质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很多孩子只知道花钱,却完全不懂得父母的辛劳,自私任性,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由此可见,尽管我们的生活条件富足了,勤劳节俭的美德仍然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