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钱给孩子,而在于让孩子从小了解生活的不易,做好将来独立生活的准备。对于孩子在消费上攀比成风,在生活中铺张浪费的现象,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孩子将来很容易走上歪路。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赋予孩子走上社会必备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还会激发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地去面对生活的各个方面。
既然勤劳节俭是传家宝,那么该如何让它在孩子的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呢?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因此,家长应该从认识到行为都给孩子做出榜样,用自己的勤劳节俭行为影响孩子,用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感染孩子。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节约用水,洗手时,把水流拧到最小,孩子也会这样去做。父母在生活中不讲究吃穿,不贪图享受,不讲排场,不赶时髦,不乱花钱,孩子同样也会渐渐养成习惯。
其次,帮助孩子克服乱花钱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许多父母特别是一些老人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长期的不劳而获,让孩子养成随便花钱,随意浪费的习惯,他们不懂节俭,也不懂为什么要节俭。孩子的印象只有:只要我说买,父母就得买。即便家里很有钱,也不能如此放任孩子,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贪婪的欲望,最终害了孩子。正确的做法是,教会孩子如何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孩子的零用钱、压岁钱可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让孩子在用钱、存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品质。
再次,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这在培养孩子勤劳节俭品质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要让孩子明白应该攀比什么,不应该攀比什么。孩子们在一起,互相攀比的心理必然存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上与人进行攀比,不要一味地盯紧谁穿什么样的新衣服了,谁换成多功能文具盒了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孩子们向往新鲜事物的想法都是正常的,关键是父母如何引导。如果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只会助长孩子的攀比风气。家长应该学会说不,不让孩子在物质满足方面有高于其他孩子的心理。
最后,让孩子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教会孩子做家务,并让孩子承担一部分家务。让孩子在劳动中明白吃的、穿的、用的都来之不易,是父母辛辛苦苦挣钱换来的。通过做家务,孩子既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拓展认知领域。所以,当孩子主动要求做家务时,父母不要用“你干不好”、“你还是去做作业吧”、“你还小”
等话语回绝,错过培养孩子勤劳品质的最佳机会。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劳节俭,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把“勤俭”作为立身的美德、持家的准则、治国的法宝。古往今来,勤劳节俭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勤劳创造财富,节俭聚敛财富,勤劳节俭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孩子要穷着养
如今,中小学生高消费现象一浪高过一浪,近百元的文具盒、数百元的书包、近千元的电子辞典成了学生的抢手货的事情刚过,又出现了女大学生驾驶170多万元的豪华汽车上学的新闻。中国的学生一直以依靠家庭供养为主,所花的每一分钱都得向父母要,他们本不应该这样阔绰铺张,这样追求高消费,出现类似的情况,无疑是虚荣心和炫耀心理在作怪。
很多家长认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希望孩子过得好一点,所以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但他们却忘记引导孩子的金钱观,导致孩子不仅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还会滋生贪图享受等不良习惯。也有一些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和孩子相处,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感,就对孩子有求必应,尽量不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任何坎坷。
爱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如果把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用金钱来满足他的需要上,父母的爱不一定能结出甜果来。很多有钱的孩子一味地追求享受,餐馆、游戏厅、网吧等场所,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不会做作业,就花钱雇其他同学来完成;有的孩子过生日要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请同学一起吃饭;有的孩子穿名牌服装,拿名牌手机;有的孩子背着父母抽烟喝酒,养成各种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得不到钱时,甚至会产生邪念,去偷去抢;钱让孩子滋长了恶习,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卷入了金钱的漩涡。倘若任由孩子这样发展下去,难免会成为社会的毒瘤,最终走向犯罪。可见,父母绝对不能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一定不能用金钱惯孩子。
泰戈尔曾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能再在天空翱翔。”父母们用金钱惯孩子的做法,无疑是束缚了孩子前进的脚步,摧毁了孩子的独立性,加强了孩子对父母的金钱产生的依赖。着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过:“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做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诱惑,以致陷于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绝不是那些出身贫苦的孩子的对手。一些贫苦的孩子,甚至穷苦得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却成就了大事业。一毕业就投入社会的苦孩子,开始做着非常平凡的工作。可这些苦孩子,也许就是无名的英雄,将来能拥有很丰富的资产,获得无上的荣誉。”
在美国,一项调查发现:继承15万美元以上资产的孩子,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因为他们得到的越多就越贪婪,最终失去奋斗的目标。很多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美国的破产族当中,超过七成都来自于中产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们的人生因为负债搞得一塌糊涂。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的资产太少,相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资产的供给异常充裕,甚至是太过充裕了。可见金钱对孩子的危害巨大。
如今,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调查显示,有80%孩子的压岁钱超过1000元,有5%的孩子的压岁钱超过5000元,一跃成为小富翁。而其中90%的孩子表示会购买玩具,80%表示会用压岁钱请客或买食物,只有10%的孩子表示会把压岁钱存起来留着交学费。
由此看来,这些小富翁们的做法并不明智。
而且,不仅仅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口袋里有大把的钞票,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有很多零花钱。许多父母的观念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于是,很多家庭中,父母平时都不舍得吃稍好一点的菜,却给孩子很多零花钱,生怕在金钱上委屈孩子。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经济环境里的做法,造就了长大后的新时代族群“月光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没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就轻而易举地掌握大量的财富,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正确地做法是:
1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计划,尽量少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坚决拒绝。
2定期询问孩子零花钱的用途。父母给孩子零花钱后,还要定期询问他零花钱的用途,鼓励孩子做消费记录。在美国,孩子们习惯把每一分钱的用途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而且,在下一次向父母要零花钱时,必须将上一笔钱的支出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出来。中国的父母同样应该学会定期询问、检查孩子的零花钱的用途。
3不要给孩子留钱财。很多父母不去想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积累钱财,想为子孙谋一些利益,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但结果却往往是父母几十年辛辛苦苦攒下的财产,时间不长就被子孙挥霍一空。子孙不但不知道感激长辈的苦心,反而会讥笑他们太傻,不懂享受。只知道为子孙积攒财产而不知道教育子孙的父母,最终反而害了子孙,也害了自己。只有让孩子懂得金钱不会轻易获得,钱再多也会用完的道理,让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才能获得更多的价值。
4记得授孩子以“渔”。人生在世,本领是立身的根本。父母要让孩子学会靠自己的本领打天下,这样才能让孩子赢得人生。只有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才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大的财富。
孩子对金钱的态度就是他将来对人生的态度,只有让孩子懂得靠自己的劳动赚钱的重要性,让孩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
解决矛盾的责任和权利
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如果父母擅自介入孩子的矛盾中,帮孩子解决问题,不仅是对孩子自信心、积极性的最大打击,也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无法学会独立地为自己负责。
一天,家住北京市某小区的王莉像往常一样在家看电视,而她8岁的儿子毛毛在楼下和小伙伴们玩。每天放学后,儿子都要和这几个小伙伴一起玩。
王莉看了一会儿电视,推开窗去看儿子在哪里玩,却刚好看到儿子和一个个头高一点的孩子在吵架,而且越吵越凶,声音很高。
她急忙跑下楼去看个究竟。原来,孩子们的争吵是为了一种名叫“纸三角”的自制玩具。毛毛的“纸三角”被那个个头高一点的孩子抢去了,所以很气愤,两人就吵了起来。更可气的是,其他的小孩子偏偏帮着个头较高的那个孩子对付毛毛。
毛毛正在势单力孤之际,看到妈妈过来了,委屈的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抱着妈妈“哇哇”地哭了起来。
看到这种情形,王莉一开始真的很生气,很想训斥那个抢玩具的孩子一顿,替儿子出出气。但她忍了忍,转念一想,自己一个大人掺和孩子们吵架脸上有点挂不住。
于是,她强压怒火,拉着儿子说:“毛毛,走,咱们回家去,不和他们玩了!”
但是毛毛很执拗,不但不和妈妈回家,还非要把自己的“纸三角”要回来。
王莉劝说道:“几片破纸片,有什么好玩的!回家妈妈带你买好玩的去。”可是毛毛仍然不走。
王莉只好转向那个抢“纸三角”的孩子,语气温和地对他说:
“小朋友,阿姨相信你是个好孩子,你把‘纸三角’还给他吧,好吗?”可是那个孩子也不答应。
看到他们都固执己见,两边都搞不定,王莉一气之下喝问儿子道:“毛毛,你到底回不回家?”儿子将脖子一拧,响亮而坚决地吐出两个字:“不回!”
“好吧!那你就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我回去了!但是不许哭,男子汉哭算什么出息!”说完头也不回地上楼了。
王莉虽然回到家中,但还是悬着一颗心,生怕自己的儿子受欺负。正担心呢,儿子手里拿着自己心爱的“纸三角”回来了,而且笑嘻嘻的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王莉感到诧异,细细问去,才知道几个小朋友又和好了。王莉询问儿子用什么法子“解决”的,毛毛只笑着说了两个字“保密”。
这件事给王莉上了深刻的一课,让她认识到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最好还是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从此以后,王莉再也不为儿子出头了,而儿子处理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却越来越强了。
生活中,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常常不断,有时还会大打出手,甚至出现伤情。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于是,急匆匆地帮孩子收拾残局。要么代替孩子赔不是,要么找到对方的父母,希望通过大人们之间的理智来解决问题,但这类越俎代庖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不受到自己和对方孩子的欢迎。就像上例中,王莉帮儿子去解决矛盾,根本没被儿子所认可,也没被另外一个孩子所接受,当她回家后不久,儿子就已经解决了矛盾,没事人一样带着玩具回家了。
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因为,孩子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不同于成年人的。如偷了人家的钢笔,或是抓破人家脸之类的事,在大人看来性质很严重的问题,在孩子眼里,却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如果父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定性孩子的行为,很有可能使问题复杂化。有时孩子们只是一时之气引起的纠纷,经过双方父母煞有介事的一折腾,反而升级为大人们之间的冲突。结果孩子们已和好如初时,父母之间却还在互相怨恨。因此,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纠纷和冲突时,父母应该把解决矛盾和责任的权利留给孩子,让孩子在此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外,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纠纷,是孩子认识社会,探索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纠纷和纠纷的解决,孩子逐渐了解到自己与别人的区别,考虑自己在集体和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和纠纷,还是锻炼孩子的绝佳机会,孩子通过辩解、说理和争吵,学会进攻与忍让、斗争与妥协的艺术,也学会如何面对胜利与失败。正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过程中,促使孩子学会与人相处,进行独立自主地思考,让孩子的交际能力不断提升。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助于孩子成长为善于克制,理解他人情感,富有同情心的人。如果是孩子欺负、攻击别人,家长要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引导孩子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当矛盾解决后,家长可以让孩子们在一起说出各自发生矛盾的原因,让孩子倾听彼此的想法,并引导孩子采用互相商量的办法取得双方想法的一致,让孩子学会以后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每个孩子都要独自走向复杂的社会,而社会上人际间的各种冲突远比现在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复杂得多,父母也不可能永远充当孩子的“保护伞”,永远为孩子做“善后”。所以,不如及早放手,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对自己负责,这是孩子独立成长必须具备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