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安排活动。
孩子面对困难时,虽然一时会出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情况,过后,孩子就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想办法来解决困难。不要因为过分担心而替孩子安排好一切,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只能让孩子丧失独立的机会和能力。
其次,父母要支持孩子自己的活动安排。例如,每个寒暑假都是父母和孩子最关心的热点,父母想让孩子在假期里能够补缺补漏,学习掌握几种技能,孩子总希望舒心畅快地玩一下。因此,很多家长直接把孩子推给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其实,孩子对自己的假期生活也有自己的安排,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假期生活,父母只是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孩子可能想利用假期时间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是到大自然中去走走,老师也会给孩子留一些社会实践的作业。父母可以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时间带孩子去博物馆、科学馆、或名胜古迹去看看,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感悟生活。父母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引导帮助孩子完成他的活动安排,切忌有包办代替行为。
最后,让孩子体验自己安排活动,完成活动的自豪感。如今的孩子很少有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努力去完成,是一种难得的体会,因此产生的快乐和骄傲对孩子来说是无法取代的。父母可以在孩子活动结束后,适当地引导孩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丰富下次活动内容,让孩子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逐渐掌握独立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
当孩子制定好自己的活动计划时,父母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即使孩子的活动安排不是很理想,父母的信任带给孩子的勇气,也会推动孩子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去努力。
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目标
两位妈妈都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两家的孩子都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
一位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切好了之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位妈妈却只是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它放在地板上,自己去整理买回来的其他东西。望着地上的菠萝,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强。
他伸手摸了一下菠萝,很快又把手缩了回来,还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的声音从厨房传过来:“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过小心点就不要紧了。”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着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啊,你一拎就知道了,菠萝确实很重。”
孩子摆弄着面前的菠萝,突然发现它自己滚动起来,孩子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的声音里透着高兴:“真的?哎哟,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甜甜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么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孩子记在心里,开始忙活了。他请来爸爸帮忙,不一会,孩子又说话了:“妈妈,菠萝真好吃!”
第一个孩子通过妈妈的讲述了解了菠萝的特征,多刺、很重、可以滚动、香甜、要泡盐水吃。孩子一下子就知道了菠萝所有的特性,下次妈妈再带回一个新奇的东西,估计孩子还会同样等着妈妈告诉自己相关的知识。第二个孩子在主动研究菠萝的过程中,也明白了菠萝的各种特征,会刺手、很重、圆的会滚动、闻起来很香、切开是金黄色、泡盐水后再吃又香又甜。孩子不仅了解了菠萝的所有特点,还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陌生的事物。如果下次妈妈再带回一个新奇的东西,估计孩子仍要自己动脑来找到相关的答案。
两位妈妈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位妈妈让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孩子是被动接受的;第二位妈妈教育孩子学知识的速度比较慢,但同时让孩子学到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并让孩子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养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第一位妈妈的做法,无疑是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毫无主见,事事依赖妈妈的习惯。
生活中有很多机会,父母只要稍微“懒”一些,就可以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如买回螃蟹时,让孩子去玩,可能孩子会被螃蟹夹一下,但是孩子从此会牢牢记住,螃蟹会夹人。父母可以再建议孩子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当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时,就会自己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
在生活中,孩子对于新鲜事物从来都充满好奇心,让好奇心引导着孩子去探索、了解新鲜事物,比直接灌输给孩子知识更有效。学习中同样如此,父母常常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指导孩子的学习,以至于孩子失去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有一个绘画班,老师上课时,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空间,去画自己喜欢的世界。于是,孩子们画出了绿色的太阳、蓝色的月亮、八条腿的马、方方正正的苹果……结果,却在家长中引起轩然大波,认为老师是误人子弟,纷纷领回了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孩子想象的火花就这样被自己扑灭了。
很多父母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脚踏实地,不要想入非非”。
于是,很多人在成长中渐渐失去了梦想,失去了想象。但是,如果人类失去了想象,世界将会怎样?人类还有可能进步发展吗?如果当初比尔·盖茨的父亲按照自己的思路,让盖茨上法学院学律师,子承父业,今天的IT界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人类还能用WINDOWS轻松地工作吗?也许人类只会剩下单调寂寞和停滞不前。
因此,父母也不要再固守教育孩子“听话”、“乖”的旧标准了,而是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在想象和创造中发展。孩子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在任何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好奇、好问、好研究、好模仿的特征,父母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和发展,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标和计划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独自制订目标和计划,还要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和计划。让他们相信自己,“我不比别人笨”,“我能做得更好”,树立这种观念的孩子,就会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
规划自己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成功的含义对于每个人都不同。但无论怎样看待成功,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成功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的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关于“幸福”的调查,调查对象是一些自认为幸福的人。结果显示:幸福的人们共同之处,不是财富,不是爱情,甚至也不是健康,而是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感受到自己正在稳定地向目标前进。
只有知道明天干什么,今天才会活得有意义。规划自己的未来,设立人生的目标,生活才会处于追索的状态,才会感到充实和快乐。与以前的孩子相比,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受到的磨炼却很少,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该干什么,学习为了什么;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知道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有斗志,没有追求,也没有快乐。可见,父母应该从小引导孩子规划自己的未来,树立奋斗的目标,并不断地朝着目标迈进。
一个生长于旧金山贫民区的小男孩,从小因为营养不良患有软骨症。6岁时,他的双腿变成了“O”字形,小腿不断萎缩。然而,在这个男孩的心里却藏着一个除了他自己,没人会相信的梦——有一天,他要成为美式橄榄球的全能球员。
他是传奇人物吉姆·布朗的球迷,每当吉姆所在的克里夫兰布朗斯队和旧金山四九人队在旧金山比赛时,男孩就会一跛一跛地到球场去为心中的偶像加油。因为他太穷买不起票,只能等到全场比赛快结束时,从工作人员打开的大门溜进去,欣赏最后的几分钟。
男孩13岁时,一次比赛结束后,他有机会与心中的偶像在一个冰激凌店面对面地接触。这是他多年来一直期望的一刻,他大大方方地走到吉姆面前,朗声说道:“布朗先生,我是你最忠实的球迷。”
吉姆·布朗和气地向他致以谢意。男孩接着说:“布朗先生,你晓得一件事吗?”
吉姆转过头问道:“小朋友,请问是什么事呢?”
男孩一副神态自若地说:“我记得你所创下的每一项纪录,每一次的布阵。”
吉姆十分开心地笑着说:“真不简单。”
男孩挺了挺胸膛,眼中闪烁着光芒,充满了自信:“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创下的每一项纪录。”
听完男孩的话,吉姆微笑着对他说:“好大的口气!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得意地笑了,“我的名字叫奥伦索·辛浦森。”
后来,奥伦索·辛浦森的确如他少年时所说的那样,在美式橄榄球场上打破了吉姆·布朗所写下的所有纪录,同时还创下一些新的纪录。
对于一个双腿变形的孩子,恐怕谁也不会相信他会成为一个橄榄球球员。但奥伦索·辛浦森怀着对自己的自信,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竟然实现了这个愿望。可见,一个人要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首先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再通过积极地努力和奋斗,才能攀登到成功的巅峰。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从前有一个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以放羊为生。一天,当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时,看见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地从视野里消失了。
“大雁要往哪里飞?”小儿子问父亲。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安家。”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我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到天堂里去看妈妈。”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
“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呀!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小儿子附和着。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告诉儿子们:“如果你们想,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疑惑地看看父亲。
父亲想让他们看看自己是怎么飞的。于是,他飞了两下,但是也没飞起来。他肯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记父亲的教导,一直不断地努力。长大后,他们发明了飞机,终于飞起来了。他们就是莱特兄弟。
人类最可贵的就是对未来充满梦想,对明天充满激情。尽管人们小时候的一些梦想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但是因为梦想而产生的激情,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推动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目标对孩子的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实现人生的目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强大内驱力,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敢于迎接任何挑战,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逆境之中不气馁,坚韧不拔,独立自主地谱写自己的人生。
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人生的一生除掉幼年顽童期和老弱暮年期,能够用来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足50年,其中还要除去休息、吃饭、休闲娱乐等时间,这样算来,能够有效利用的时间少之又少。每位父母都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因此,许多父母生怕孩子的时间空下来,孩子写完作业后,就安排孩子学画画或弹钢琴等等。孩子的时间因此被安排得非常充实,学校放学后又要上兴趣班,上完兴趣班上补习班,上完补习班回家做功课……但是,这些父母却不清楚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失去了自我,逐渐地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会自己安排时间。其实,让孩子安排自己的时间,他才能积极地实现自我,才能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从而调动孩子各方面的积极性。所以,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时,应该转变观念,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做时间的主人,这样才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瑶瑶,赶紧吃饭,吃完饭先写数学作业,再写语文作业,然后上床睡觉。知道了吗?”妈妈对正在吃饭的女儿说。
“知道了,天天都是这几件事,谁忘得了。”瑶瑶小声嘟囔着。
吃完饭,瑶瑶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写作业。
妈妈整理完房间,看了一眼女儿,女儿正埋头计算呢。妈妈帮女儿悄悄地带上门,然后打开了电视。
电视中,一个小女生正在跟自己的朋友说自己的计划,“放学回到家之后,我要先写作业,然后吃饭,然后开始看《天眼》,你都不知道,我最爱看《天眼》了,我也好想和香凌一样幸运……”
另一个小女生羡慕地看着朋友,“小美,你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干什么呀?真好,我就不一样了,一回到家,妈妈就告诉我应该怎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什么,一点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都没有……”
看着电视中的两个小女孩,瑶瑶的妈妈不觉陷入深思中。
第二天,瑶瑶放学回家后,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吩咐她做什么。
这样一来,瑶瑶反而不适应了,她来到厨房,问:“妈妈,我要先做什么?”
听到女儿的话,妈妈暗暗叹了口气,然后微笑着对女儿说:
“你自己安排吧,只要在睡觉之前把作业做好就行了。”接着,她继续做饭。
自己安排?瑶瑶抠抠耳朵,拍拍脑门,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看妈妈的神情,好像并没有听错。瑶瑶迷惑地走出了厨房,自己怎么安排呢?
既然妈妈让自己安排时间,那就先看电视吧!瑶瑶到了客厅,津津有味地看起电视来。
妈妈做好饭之后,招呼瑶瑶吃饭。瑶瑶习惯性地等着听从妈妈的安排,没有想到,妈妈还是什么都没说,吃完饭之后,妈妈直接去收拾厨房了。
没有妈妈的安排,瑶瑶不知道该先做什么,她走到妈妈的身边,问道:“妈妈,我该做什么啊?”
“妈妈没说吗?你自己安排,只要写完作业就行了。”妈妈重复着刚才所说的话。
“可是,我不知道先做什么,你……”
“瑶瑶,不管先做什么,妈妈说了,自己安排,你想先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等瑶瑶说完,妈妈又重申了一遍。
没有办法,瑶瑶只好自己安排了。
过了几天,妈妈发现,瑶瑶已经可以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妈妈原本每天都要给女儿讲一下今天的时间安排,但是当她偶然看到电视中一个孩子能够自由安排时间的幸福,与另外一个和女儿几乎相似的孩子的苦恼时,她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或许有些错误。
于是,她立刻改变做法,引导女儿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结果表明,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