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家地玄奘译经处——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城南大慈恩寺内,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大雁塔从唐代开始就是着名的游览胜地。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唐永徽三年(652年),着名高僧玄奘法师为安置他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经书,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仿窣堵坡形制的砖表土心的五层佛塔,称为雁塔又叫慈恩寺塔,这座建筑仅存四十余年便颓废了。唐长安年间(701-704年)武则天笃信佛教,遂依照中原一带流行的佛塔形制,加以重修。五代长兴年间),又遭地震破坏,至明万历三十ZkO二年(1604年)“重加修饰,施梯始I1得至其颠”。现存大雁塔属典型的楼阁式砖塔,外观呈方锥形,底边长-25米,塔内外均作七层,塔顶至地“’面总高度为64.5米。塔底层南面券门两侧,嵌立有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均系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手笔,极具书法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珍贵碑石文物。
大慈恩寺的首任住持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氏,历时17年,往返行程10万余里,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访高僧大德,学问精进,尽通三藏,翻泽佛经75部1335卷,翻译水平及所译经本的数量、质量均首屈一指,开创了佛经翻译“新译”的先河。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一文中称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佛教界当之无的领袖人物。鲁迅先生赞扬玄奘是“中国的脊梁”。赵朴初先生曾誉其为“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着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1961年,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现巳发展成为着名的佛教圣地、文物胜地、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是全国首批4A级国家景区。2006年“丝绸之路国际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雁塔将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陕西段文化遗产。
大雁塔保管所,是保护和管理大雁塔文物的专门机构,具有对古塔文物进行保护、管理、科研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职能。它位于西安市雁塔路,成立于1956年。
多年来,大雁塔保管所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学校师生集体参观,在“五四”青年节和“六一”儿童节期间对登塔票实行优惠。在讲解中,穿插玄奘取经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使游客从历史故事中了解玄奘,从大雁塔的文化内涵中感受玄奘的伟大精神。
石刻宝库书法圣殿——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原名陕西省博物馆,成立于1944年,更名于1992年。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这里由孔庙、碑林、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形成了左右对称“一轴两翼”的独特展示格局。博物馆现有七个碑石展室,六个碑廊,四个临时展厅,/V个碑亭,两个石刻艺术馆(室),碑石林立,精品荟萃,收藏文物一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组134件,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名碑最多的博物馆。
西安碑林中收藏着汉魏至明清的碑刻墓志4000余方,有先秦圣儒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的墓志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唐刻儒家经典《开成石经》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石刻图书馆,秦《峄山刻石》、汉《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北魏《晖福寺碑》、唐《石台孝经碑》、虞世南《夫子庙堂碑》、宋《大观圣作碑》,以及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师的杰作云集于此,堪称是“书法艺术的渊薮”、“东方文化的宝库”。
1963年建成的石刻艺术室,陈列着陕西境内出土的汉唐时期陵墓石刻七十余件,其中东汉画像石、东汉双兽、献陵石犀、昭陵六骏等以生动的造型和高超的技艺成为古代石刻的艺术珍品。2010年建成的石刻艺术馆,陈唐宋碑刻列着以《长安佛韵》展览为主的佛教石刻造像一百余件。造像品类丰富、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代表了长安地区的典型样式,皇兴造像、菩萨残像、北周五佛等石刻造像以动人的线条和恢宏的气势成为古代石刻艺术的神圣殿堂。
博物馆遵循突出特色、注重实践、多方结合、开拓创新的工作原则,不断挖掘文物资源,发挥教育优势,以广阔的展示空间、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新颖的活动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并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先后被命名为西安市中小学德育基地、西安市十大德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少先队员体验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又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民族文化的“活标本”——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地处秦岭北麓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位于秦岭世界地质遗址公园中心带,东有王顺山、翠华山,西有“三闳”及楼观台等道教圣地,距西安市中心20公里。
博物院是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的大型民办公益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规模493.882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77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成。博物院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有民俗文化展示区、古镇游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建设项目有40院迁复建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廊、名人院、文物库房、驿馆、研究中心、会议厅、人工湖、广场、园林景观等。
博物院筹备建设以来,共投人资金3.2亿元用于民俗文物征集保护和场馆建设,已抢救保护性征集了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及生产、生活遗物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乡规等共33600余件(套),其年代悠远,上自周、秦、汉、唐,下及宋、元、明、清,分为四大系列九个类别;征集濒临消失的明、清古民居40院近千间,其中已恢复建成门楼1座、古民居12院、戏楼1座、城门楼1座,形成了古民居一条街。修建仿古围墙2200多米,建成木雕库房1440平方米,祭坛广场4000平方米,画像石展廊2400平方米,完成人工湖土方2.5万立方米,铺设引、排水管道1700余米,修建蓄水池2700立方米,移栽古树、成树1600余棵,另移栽、培育各种观赏、绿化树木13000余棵。
博物院对外开放,先后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和外省重要领导80多人次视察调研。江泽民同志视察后题词: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领导考察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来此调研并提出重要指导性意见。
博物院建设发展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性的奇观珍宝”、“天下一绝”,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陕西省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先进单位、陕西民间文化保护示范单位,被西安市社科院确定民俗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被陕西师范大学确定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央雄虽逝精神永存——西安烈士陵园
西安烈士陵园地处西安市南郊,始建于1952年,是陕西省最大的一座烈士陵园。
西安烈士陵园内安息着728位革命烈士,其中242位烈士的遗骨安葬在烈士墓区内,486位烈士骨灰盒安放在纪念馆内。其中有在大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革命志士王德安等“九烈士”;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宣侠父、刘桂五;陵园大门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9解放战争中的杜斌丞、战斗英雄秦富德;抗美援朝中的“八勇士”之一候天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式的英雄模范张华等。
2000年陕西省、西安市投资近1个亿对西安烈士陵园进行整修改造,征地扩建,新建成的烈士陵园面积246亩,由烈士纪念馆、广场、墓区、神道和办公区组成。园内主体建筑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陕西革命史及3000余位英烈的事迹。经过整体设计、统一规划,烈士陵园已成为“集陵园、园林、公园三位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是对广大群众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
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烈活动。纪念馆为来园祭扫英烈的群众提供免费讲解。1992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千古功臣民族英雄——杨虎城将军陵园
着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双竹村,背依凤栖塬,北与杜公祠毗邻,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杨虎城(1893-1949),陕西省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他少年侠义,青年从戎。曾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及靖国军,先后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进了全国的一致抗日。因此而身陷囹圄十二年之久。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将军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重庆,年仅56岁。
1950年1月30日,杨虎城将军忠骸及杨夫人谢葆真、公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宋的夫人徐林侠、宋的公子“小萝卜头”宋振中、副官阎继明及警卫员张醒民等八位烈士的灵柩由重庆运抵西安。2月7日,西安各界人士万余人公葬杨虎城将军及随难诸烈士于少陵塬畔。
陵园经过1983年、1993年两次整修增建,成为现在的规模:占地16.8亩,房屋45间,由门楼、诗碑长廊、八烈士墓碑、纪念亭、青石台阶、草坪、松园、月季园组成。大门宏伟、庄严,横额有“一九四九年”字样,取将军遇难之年,“一九五七年”字样,取陵园大门建成之时,由陕西省原省长赵寿山书写的“杨虎城将军陵园”七个金字。进陵园门,迎面斜坡两侧用白玉镶嵌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8个大字。仰头可见碑亭,内树四方石碑一通,正面刻的是1981年12月12日由叶剑英元帅所写的“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9个大字。背面刻着1984年由赵朴初书写的:1949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杨虎城将军家属的吊唁电。由此上行,在一片柏林的东端,有烈士宋绮云夫妇和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陵墓,西端有杨将军副官阎继明和张醒民烈士的陵墓。向北就是杨虎城将军及其夫人谢葆真和次子拯中、幼女的陵寝。向南下行就是“杨虎城将军纪念室。”
纪念室的陈列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序厅(包括前言和家谱);第一部分:投身革命初建功勋;第二部分:主政陕西造福三秦;第三部分:西安事变千古功臣;第四部分:铁汉柔情家庭和美;第五部分:治军严明英雄辈出;第六部分:惨遭迫害至死不屈;第七部分:隆重祭奠后人景仰。在此之外,还有对杨虎城后人情况的简要介绍。
1989年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爰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唐神采东方慧光——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西侧,是一座以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文物为主体,以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古代艺术博物馆。1995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7年4月3日,封闭1000多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数千件皇室绝世珍宝,被视为20世纪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发现。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博物馆建成正式开放。博物馆区占地90亩,总建筑面积13768平方米,为仿唐建筑。馆内主体建筑——珍宝阁,是仿照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高大宏伟,别具一格,与寺院真身宝塔相辉映。博物馆陈列大厅设在珍宝阁二、三层内。设有陈列《法门寺出土文物展》,展出文物160多件,全部是地宫出土的文物精品,为唐皇室文物精华的集群性陈列,另外还在地宫设有《地宫珍宝展》。法门寺博物馆经过数年的精心筹划,隆重推出了《大唐神采东方慧光——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共分为历史文化厅、舍利文化厅和大唐地宫珍宝厅等三部分。历史文化厅以法门寺历史沿革为主线,展现了法门寺历史沿革和地宫发掘时的情景;舍利文化厅以八重宝函、五重宝函等四个系列供奉舍利的宝函为主体,突出唐密金胎合曼的最高成就——捧真身菩萨;大唐地宫珍宝厅则陈列了法门寺地宫唐室供佛的百余件工艺精湛的金银器、秘色瓷、琉璃器以及唐代皇帝饮茶的金银茶具,展示了唐茶文化的神韵。该陈列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
法门寺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4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38件(组)、二级文物25件(组)、三级文物62件(组)。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国宝级文物多达27组40件,其中10件文物堪称“世界之最”。
2004年以来,法门寺博物馆文物分别参加上海“陕西周秦汉唐文明展”、哈尔滨市“中国龙塔·法门寺大唐佛教文化特展”和天津“法门寺文物展”,所到之处观众争先恐后地参观。20多年来,该馆文物先后到日本、韩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出,引起强烈反响。
1993年6月13日,江泽民亲临视察并为该馆题词。2004年4月11日,胡锦涛视察该馆。自开馆以来,先后有6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或专访法门寺博物馆。
博物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周边学校及大中专院校的联系,先后与法门高中、陕西师范大学等20多所院校鼙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结构的参观者,编写了不同的讲解词,开展寓教于乐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进军大西南打开北大门——扶眉战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