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提示
近几年有一种比较时髦的提法:业务经营是企业经营的低级形态,资本运营是企业经营的高级形态。许多企业正是在这种口号的鼓动下,盲目从事资本运营,结果走入误区。
经典事例:投资失误,富士技机土木公司倒闭
1967年富士技机土木公司变更公司登记,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发明“水玻璃落注法”,深受世界好评。
1979年公司又研究出新方法,改良以往传统施工法缺点,业绩迅速升高,获利不少。
1983年3月,在公司的年度结算书上,净利润高达140400万日元。然而,同年因购进一栋办公大楼和动工兴建总公司办公大楼,资金需要量大量增加。于是公司一方面向银行融资,另一方面向票券公司销售商业本票,结果利息负担大大超过本身负担能力,不得不在总公司办公大楼完工前,就申请公司重整。实际上,公司已经等于倒闭了。
1984年1月,负债额高达20亿日元。
哈佛决策分析
盲目投资是其失败的致命原因。商场上有一种经验,如果一家企业兴建办公大楼,就得开始关注该企业的营运状况。假如兴建费是从每年的利润中提留出来的,累积到计划金额才动工,这是正常情况。但如果用的资金冻结、僵化,然后再靠营业来维护生存,兢是一种莫大的冒险。对此,巨人集团也犯了同样致命的错误。
投资失误是巨人集团的致命错误。巨人大厦由最初设计的18层变成最后的70层,成为珠海的标志性建筑,这本身就是头脑发热的疯狂之举。
项目操作过程中资金运作的失误表现为放弃了银行的支持,没有金融资本做后盾,单凭公司自身的财力要想完成12亿的投资项目简直是难以想像。
延伸阅读:筹资风险的防范
筹资风险的内因和外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诱发筹资风险。为了有效地防范筹资风险,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防范:
(1)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减轻偿债压力。
负债比例的合理性主要控制在四个方面:①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②流动比率在100%以上,并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③速动比率在75%以上,并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④售利息率在2%左右。
(2)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确保到期偿还债务。
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综合运用效率的水平。当该指标的期望值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时,说明企业的综合效益不仅能够负担借款的压力,而且还有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可适当借款。但若等于或低于银行贷款利息时,说明无力抵偿借款就不宜负债经营。
当企业现金净流量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都大于零时,说明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能力较强,可以负债经营。
(3)适度举债经营,降低财务风险。
企业应从经营规模的大小、经营收入的稳定、赢利能力的高低、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资本结构的合理、财务拮据的可能、代理成本的提高等七个方面来确定负债经营的“度”,以避免过度举债经营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危机。具体如下:
①经营规模。一般来说,公司经营规模越大,所具备的抗风险能力就较强,可以适度增加负债;反之,则相反。
②经营收入。如果公司的经营收入稳定,就会增强偿债能力,降低其风险;如果经营收入易变,会削弱偿债能力,增加其风险。
③赢利能力。一个公司的赢利能力往往是其偿债能力的保证条件。赢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具有较高的信誉,筹资能力也较强。
④获取现金能力。由于债务的利息和本金必须以现金支付,企业获取现金能力越强,现金流量越多,举债经营的能力就越强。
⑤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就是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或降低综合资本成本,便会增大负债经营的比例,从而增加财务风险。
⑥财务拮据成本。如果公司负债越多,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越高,就越难实现财务上的稳定,发生财务拮据的可能性就越高。财务拮据成本是企业出现危机时支付的成本。在负债较低时,财务拮据成本的增长就较为缓慢;但当负债达到一定限度后,财务拮据成本就会加速上升。
⑦代理成本。债权人由于享有固定利息收入的权利,就不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所以,当贷款放到企业后,企业经营者或股东就有可能改变契约规定的贷款用途进行高风险投资,从而使债权人承担了契约之外的附加风险,但没有得到相应的风险报酬补偿。因此,债权人需要通过各种保护性合同来约定贷款的用途,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监督用款过程,以保护其利益。增加保护条款和实施监督会发生相应的代理成本,债权人一般以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将代理成本转嫁给公司,而且代理成本会随公司借款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要点总结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对于不得不需要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由投资过热引发筹资过度。当利率由低向高过渡时,应根据资金霈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