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场茶馆闹纷纷,
每碗铜钱十四文。
午后偷闲来到此,
呼朋引类说新闻。
清初扬州的教场,是驻军操练之处,一般民众禁止入内。到了清末民初,过去的教场却变成扬州市最热闹的场所。这里是商贩们赚钱的宝地。在这里,小商贩们各显神通,买菜的用青菜、萝卜、毛豆、老葱换钱,能工巧匠靠手艺挣钱,江湖艺人靠卖艺混钱,算命先生用迷信骗钱……
每天天不亮,周边的农民就扛着、担着、拎着蔬菜水果、鸡鸭鱼肉来这里摆摊了。精明的菜贩们,可以凭借卖菜人的着装和发型大体上判断出他们的身份和想买些什么,而买菜人一边和卖菜人套近乎一边讨价还价,忙得不亦乐乎。
教场美食街上的早市,主要供应各式点心、烧卖、锅贴、饺面。正中有一排小吃摊,专门供应糯米糍粑、油糕、烧饼、汤圆、油条、洋糖熟藕、豆腐花等价廉味美的小吃,而这些小吃主要是为在教场摆摊设点的小商小贩以及附近居民所设。教场里有一家“惜余春”茶社,虽然陈设简陋,却座无虚席。店老板是个能人,他叫高乃超,因为背有点驼,街坊们都叫他高驼子。此人能吟诗,会走棋,而且还很热衷文学,常常以文会友,因此他的茶社是有点文化的茶客都愿意去的地方。茶社的墙壁上到处题写着茶客即兴创作的诗词。不仅如此,有时墙壁上还会张贴出征诗、征联的征稿启事,老板很重视这些活动,还专门为此评奖,奖励有时是免费享受好茶一壶、有时是免费享用一碗面或者一盘拌千丝。这里久而久之,便成了文人墨客的文化沙龙。高老板的生意经还体现在他首创了两样有名的茶点: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这两样点心味道不俗,深受茶客的欢迎,也因此为店里招来不少生意。
除了小街小巷扬州也有繁华的商业街。清末民初,在扬州称得上商业街的就有辕门桥、新盛街、多子街、左卫街等几条街道。这几条街商店密集。其中辕门桥是最热闹的街道,也是商业经营最红火的旺地。早在民国,辕门桥一带已经成了扬州最繁华的地区,它东通左卫街,西连多子街,南接通向福运门的引市街,北面是最热闹的辕门桥街。这四大主干道商铺林立,人群密集。要想逛商业街,辕门桥是必经之地。这里坐贾星罗,小吃有茶叶蛋、回卤干、油糍粑、油饺子、麻油馓子、薄脆、五香花生米、酥蚕豆、熟山芋等。除了小吃还有卖剪纸、绒花等工艺品的。辕门桥从早到晚都是热热闹闹,所以有人形容这里是一个“夏天要热出痧来,冬天要挤出汗来”的地方。
商业街中多子街得名还有一个故事。多子街古称缎子街,是因为街的两边开满了绸缎店。后来扬州人觉得这个街名不吉利,“缎子”同音“断子”,中国人一贯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次,有一个富商给女儿置办嫁妆,派家里的佣人到缎子街上买绸缎。佣人问:“老爷是去多子街?”富商因为忌讳“断子”二字,于是故意吐字不清,回答道:“对,多子街!多子街!”多子街这个吉利的名字就这样传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多子街双桂巷的“映月轩”照相馆是老扬州最早的一家照相馆。它开业于民国初年,老板名叫梁墨生。当时拍照是很时尚的事情。梁老板就将“映月轩”交给儿子梁宗爵经营,自己又在参府街开了一家分店“碧云天”。扬州有些人家至今还保留着前辈们在梁氏父子照相馆拍的老照片。
距“映月轩”东边不远的辕门桥口有一家谢馥香粉店。1915年由于谢馥春的产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从此谢馥春的香粉不但在扬州闻名,而且闻名全国,甚至誉满全球。谢馥春香粉店首创于清道光十年,老板名叫谢宏业。原来只是一间小店,直到其曾孙谢箴斋当老板后,对店里生产的两大特色产品香粉和梳头油,在配料与工艺上进行了改造,使得产品更加完善,生意越做越好。那些冒牌的伪劣产品纷纷出现,为了使本店的产品与那些伪劣产品加以区别,开始老板在柜台上放着五个竹桶,用这个做商标,名曰“五桶为记”。很快扬州城里冒出好多个以“五桶为记”的谢馥春。谢箴斋又气又急,向江都县衙门状告那些冒牌店家。官司居然打赢了,县知事下令各家禁止冒用谢馥春的“五桶”商标。谢箴斋还有点不放心,又在店门口用金子写了一张告白:“本店城内仅此一家,此外并无分铺”。不料县太爷的禁令未起作用,店门口的金子告白更无人理睬,很短时间内,从辕门桥到徐凝门,竟冒出了13家谢馥春香粉店。这下子可把谢箴斋急坏了,不得已花费重金到县府、省府递上状子,但如石沉大海,毫无下文。状子一直告到北洋政府,拖了两年,直到民国4年(1915),大理院才作出裁决:任何店家不得冒用“谢馥春”牌号。谢箴斋打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宗商标官司。不久,扬州城里又出现了“射馥春”、“榭馥春”、“老馥春”等与谢馥春一字之差或半字之差的香粉店,气得谢箴斋再也不想去打官司了,把精力集中在提高质量上。谢馥春这爿老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次与冒牌伪劣产品较量中,以产品的质量、信誉和改善经营,在辕门桥口站稳了脚跟,一站就是100多年!
靠近景吉泰茶庄的大麒麟阁茶食店,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迄今已有百年了,传统品种有桂花京果粉、牛皮糖、核桃酥、蜂糖糕、金刚脐等10多种。金刚脐分甜、咸两种,上有六角,有点像庙里金刚的肚脐。因为价廉物美,很多人爱吃。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关于金刚脐的故事。说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是和皇太后同来的。龙舟行到江心,风急浪高,与伙食船失去了联系。这时皇太后腹中饥饿,想吃一点食物,有一个奉命护送龙舟的通判官,便把自己在扬州买来准备必需时充饥的6只金刚脐献上。皇太后吃了非常赞许,过了不多久,这个通判便升做苏州知府。
扬州的老百姓早晚的主食大多喝粥。扬州人吃粥时餐桌上会放一小碟酱菜。扬州酱菜以“四美”、“三和”两家老字号酱园质量最好。这两家店因何得名,各有一段小故事。清末民初,扬州东关街一个姓赵的以摆酱菜摊为业,他制作的腌乳瓜、宝塔菜、什锦菜等酱菜,吃起来既鲜又嫩且脆,还有香甜味,生意越做越好,准备租门面开一家酱园店,请一个姓宋的秀才取个店名。这个秀才经常吃他送的酱菜,早已品出鲜、嫩、脆、甜的味道,就借用王勃《滕王阁序》中“四美具”这句话,起了个“四美”的店名。“三和酱园”开张晚些,是由三个人合伙开的,三人经过合计,一致认为“四美”是取四大美味,我们就取色、香、味三大特色,三者融为一体,店名为“三和”,象征着他们生产出的酱菜确是色、香、味俱全。可以看出商人给其店号起名都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商号的名字有的包含了其经营宗旨,有的包含了商家的经营理念,还有的包含了产品的特点等等,总之商号的名称是一种商业理念和商业文化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