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贫穷者,钱少是其软肋,以软肋和市场上的强敌去对擂,显然是不明智的。对贫穷者而言,最可靠的资本就是“了解自己”的财智素质。
财智案例之一:将生活费用变成第一资本。
一个人用100元买了50双拖鞋,拿到地摊上每双卖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个人很穷,每个月领取100元生活补贴,全部用来买大米和油盐。同样是100元,前一个100元通过经营增值了,成为资本。后一个100元在价值上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是一笔生活费用。贫穷者的可悲就在于他的钱很难由生活费用变成资本,更没有资本意识和经营资本的经验与技巧,所以贫穷者就只能一直穷下去。
[财智哲学]
因为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动力,只有对财富充满渴望而且在投资过程中享受到赚钱乐趣的人,才有可能将你的生活费用变成“第一资本”,同时积累资本意识与经营资本的经验与技巧,获得最后的成功。
财智案例之二:最初几年是最大困难。
其实,贫穷者要变成富人,最大的困难是最初几年。财智学中有一则财富定律: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第一个百万花费了10年时间,那么从100万元到1 000万元,也许只需5年,再从1 000万元到1亿元,只需要3年就足够了。
这一财富定律告诉我们:因为你已有丰富的经验和启动的资金,就像汽车已经跑起来,速度已经加上去,只需轻轻踩住油门,车就会前进如飞。开头的5年可能是最艰苦的日子,接下来会越来越有乐趣且越来越容易。
[财智哲学]
贫穷者不仅没有资本,更可悲的是没有资本意识,没有经营资本的经验和技巧。贫穷者的钱如不是资本,也就只能一直穷下去。
财智案例之三:贫穷者的财富只有大脑。
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大,一件事这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
假如一个恃才傲物的职员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他只是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不会溜须拍马,那就太片面了。老板固然不喜欢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价值和造化。同样,假如你第一次去办营业执照,就和办证的人吵得不可开交,可以肯定你办的那个小店永远只能是个小店,做大很难。这样的心态,别说投资,连日常理财都难做好。
很多投资说到底是一种赌博,赌的就是将来的收益大于现在的投入。投资是件风险极大的事,钱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贫穷者是个弱势群体,从来没把握过局势,很多时候连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说影响别人。贫穷者投资,缺的不仅仅是钱,而是行动的勇气、思想的智慧与财商的动机。
贫穷者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不是有限的那一点点存款,也不是身强力壮,而是大脑。以前总说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思想不仅是精神财富,还可以是物质化的有形财富,很多时候是可以喊价出售的。一个思想可能催生一个产业,也可能让一种经营活动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财智哲学]
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不是高矮胖瘦,也不是单眼皮和双眼皮的问题,而是装着经营知识、理财性格与资本思想的大脑。
财智案例之四:贫穷者的发财故事。
人再穷也难免有美好愿望,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民间故事,让放牛的董永撞到了一个七仙女,让打鱼的老头捡到一颗夜明珠。贫穷者创造的这些发财故事,都带有一种偶然性,可遇不可求。贫穷者讲这些故事,听这些故事,也就是过把嘴瘾和耳瘾而已。其实,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董永或是夜明珠的拥有者。
有一位伟人的话我们都很熟悉,大意是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会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贡献多少。相比之下,按劳分配并不是按你的劳动量来分配,“多劳”不是让你累死,而是要生产出更多的价值。只要你愿意,你劳动的能力越强,创造的价值越多,就越可能获得高的收入。多劳多得的根本是质而不是量,贫穷者最根本的投资是对自身能力的投资。
[财智哲学]
说到资本家,贫穷者就联想到那些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价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种抵触。实际上,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当资本家,资本市场是向每一个人开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财智案例之五:不要用运气为贫穷开脱。
关于资本的故事每个人都听过不少。比如某个美国老太太,买了一百股可口可乐,压了几十年,成了千万富翁;某位中国老太太,捂了10年深发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级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偶然的机会,居然一弯腰就捡了一个“金娃娃”。
从理论上讲,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投资都是成功的,但对更多的人而言,却很难有什么推广价值。两个老太太凭着什么能够坚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坚定的信心,而是什么都不懂,要么是压在箱底忘在脑后了,要么是运气的因素。贫穷者把很多事情都归于运气。因为只有运气是最好的借口,可以为自己的贫穷开脱,“运气不好”是所有失败者的疗伤良药。
[财智哲学]
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人都会有运气,不劳而获不仅是可耻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之所以有权获得收入,是因为他为社会生产出了产品,社会才给了他的回报。
财智案例之六:教育是最大投资。
学历只是一般教育的证明,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综合性的基础知识,人一辈子都需要重新学习。有一篇报道,江苏省2003年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人均年收入超过11万元,小学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经济收入的悬殊,已经造成实际上的高低贵贱,在当今社会,要想过上稍稍像样一点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高学历。
学历要多高才算得上是高学历呢?10年前能上大学就很了不起了,现在本科已经是基本要求,连硕士也让人挑肥拣瘦,教育的压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而一个中等城市里的一般家庭,培养出一个本科毕业生,要花多少钱呢?江苏省城市调查队曾经作过一项调查,按2003年教育支出水平计算,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一年需为每个孩子支出6727元,占普通家庭总收入的27.4%。按各学级的费用计算,一点弯路不走,将一个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花费18万元,这还不包括孩子在家的一切生活费用。设身处地想一想,18万元对一般收入家庭也不是个小数目,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要解决这项经费,惟一的办法就只有省吃俭用。
[财智哲学]
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很多贫穷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因为贫困不是一种罪过,但贫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恶果。
财智案例之七:知本向资本靠拢。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国王要感谢一个大臣,就让他提一个条件。大臣说:“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装1粒米,第二个格子里装2粒,第三个格子里装4粒,第四个格子里装8粒,以此类推,直到把64个格子装完。”国王一听,暗暗发笑,要求太低了,照此办理。不久,棋盘就装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车,小车也不行了,粮仓很快告罄。数米的人累昏无数,那格子却像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国王终于发现他上当了,因为他会变成没有一粒米的穷者。一个东西哪怕基数很小,一旦以几何级倍数增长,最后的结果也会很惊人。
贫穷者的发展难,起步难,坚持更难。就那么几粒米,你自己都没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于最后一步。当基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这之前的一切都是铺垫,没有第一粒米,就没有后面的小车大车,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亦是艰难的。但是世界上聪明人很多,有知识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发大财的却少,要把知识变为知本,只有和资本联姻才行。
[财智哲学]
富人靠资本生钱,贫穷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为资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现代贫穷者们最后也最辉煌的梦想。但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很难有俯瞰的眼光和轩昂的气度,贫穷者内心最缺乏的其实就是这种自信。
(资料来源:中广网作者:王致诚)第六章老板要做好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