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这样想,自然是对纪琴由衷的肯定,纪琴在文笔功底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评判。当然,叔叔这样的评判,并不是说明纪琴刚写成的文章就十全十美没有瑕疵了,对纪琴的这篇文章,叔叔也同时有着另一方面的评判。
画幅的起因、过程、游离于画幅外的墨点、印鉴几是用文艺小说的笔墨,过于强化了她的故事性。而文化馆画幅的来历,又有太多沉甸甸的感觉,可能也是纪琴因自己虽然没有这方面生活的历练,但因从小吃苦受累,社会沉重的一面一直沉淀在心内的某个角落,今天听到这样的事情,对她的触动太大了,禁不住从那个角落冒出泡来,而且是不可控制地散发出来了,这无益于纪琴的健康成长。
对画幅本身太强的故事性,也反而会使读文章的人人为地生发出这只不过是一个故事这样的想法,对画幅真迹的论证和被读者打心底认可并接受不利。
想到这一些后,叔叔认真地思索着如何让纪琴找出文章中的不足,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并对文章作认真地修正。
画幅的故事性、文艺小说的笔墨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根据画幅实际情况联系纪琴写的文章提点一下应该不难,但那个沉淀出自内心,需从内心给予疏导,得好好动下心思。
“纪琴,听了爷爷的介绍,你对画幅,对画幅到文化馆的历程是怎样想的,能与叔叔谈一谈吗?”
望着叔叔认真地看自己的文章,纪琴一直在想:叔叔看完后,一定先会肯定一下,然后指出自己哪些方面的欠缺,同时指点自己修改,没想到叔叔却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叔叔,听了爷爷的介绍,我想,画卷本身已经过专家鉴定,一定是真迹,画上面那墨点,不整的印鉴经爷爷一说,也是清晰明了的,就是太有点传奇故事的味道了。”
纪琴认真地回想着,按自己的思路组织着语言,考虑尽量交待清楚。自己的想法越是交待的清楚,叔叔这样有水平的老师才会指点的更到位,对于这一点,纪琴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是有经验的。
说了这些,纪琴很想听一听叔叔的评语,所以先停顿了一下。
“哦,那么你对画卷到文化馆的历程又是怎样看的呢?”
“这太不容易了,宝贝从国内流到国外,幸亏遇到了赵先生这样的爱国人士,才有幸回归,如果没有赵先生这样的好人,这宝贝说不定就毁了,也有可能就一直流落在国外了。可是赵先生这样的好人,是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宝贝能回归祖国,放弃了国外舒适的生活,可最终竟然那么凄惨地死在了国内,真让人扼腕长叹……”,说着说着,纪琴明显激动起来。
“哦,这是你内心的想法?”
“是的,叔叔。”
“我们分开来说吧,先来说说你‘传奇故事’的想法。”
见纪琴激动起来,叔叔有意将话题先引向学术方面,想通过学术的讨论稳定纪琴的情绪,从而能更好地疏导,将纪琴的思绪引导到学术的探讨中来。
“宽泛一点说,这画幅、与这画幅相关联的墨迹、印鉴,确实有‘传奇故事’般的传奇,说实在,真也是有了这‘传奇’,才符合唐寅风流倜傥,‘江南第一才子’的名声。但,纪琴,如果你没有亲耳听见介绍,只看了这,哦,就是你写的这文章,你会相信这墨迹、印鉴的说法确实是学术讨论文,而不是传奇故事吗?”
“这……”
纪琴被叔叔一下问住了,赶快回想一下自己文章里对这事的描述:“唐寅眯眼瞄一下画中好似呼啸而下的猛虎、串串点点尤似傲霜欲放的花苞,一阵激动,突然下意识地旋动了下身体,连做梦也不一定会想到,自己这差不多病入膏肓的身体,竟然转了个360度的圈,双手捧起印章,退后一步,对着印章呵一口气,猛然向前对着画卷便印了上去……”
确实完全是传奇小说的语言文字啊,那有这样写论文的,纪琴不禁吐一下舌,又赶快转身面向叔叔:“叔叔,我有点明白了,写的时候,我太想写的精彩一点了。”
“明白就好,文笔确实很优美,但论文,首先要的是严谨。”
叔叔和气地提醒,转而又问:“明白了刚才的一点,画卷来历的录记和阐发,你觉得如何?”
“画卷来历的录记和阐发?”
录记和阐发!
录记,是事实的记录,按爷爷的介绍记录,应该不会有错,但阐发?!
“纪琴,你是唐家的后人,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的老师肯定教过你,世界上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一切的爱、恨,都是有根源的,那么我们把话说白了,你为什么爱,为什么恨?你爱和恨的根源是从哪来的,你受和恨的根源又是出于何处呢?”
嗡……
纪琴脑海中似一口钟受到一记重锤的敲击,发出一声响亮的、清脆的声响,传过了原野、传过了山岗,传得很远很远,那浑重的回音,又深深地回到纪琴的心房,震动了心灵。
有爱有恨,爱恨必须分明。因为要分明,所以首先必须清楚、明白,为什么爱,为什么恨。我爱什么、恨什么?为什么爱,为什么恨呢?
爱,那是无疑的,如果没有赵先生,那唐家先祖传世的画作还能“完璧归赵”嘛?!没有了赵先生,那也几乎就没有了这画作,没有了这画作,还有我们今天这样一场对话吗?因为有了赵先生,才有了这一切,当然爱赵先生,爱一切真正爱国的人们!
但恨呢?!
恨家国****,因为****,这先祖传世之画作才会飘洋过海,远离她的祖先、后人,远离她的祖国!
恨人心狭隘,人性丑陋,因为人心狭隘,人性丑陋,为国宝不惜搏命的赵先生才会是如此下场!
但家国****,人性丑陋又是哪般所至?我恨……
“叔叔……”
“纪琴,这爱、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要说你才14虚岁,就是叔叔,对那些也不是十分清楚。我们一直宣扬自己的祖国美丽富饶、宣扬人民勤劳勇敢,这固然不错,但除了这个正面外,也是有阴影的。叔叔于你这样说,就是希望你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好好地、全面地想一下,思索一翻,再下结论。”
“叔叔,我知道了。”
纪琴点了点头,认真的也是坚毅地回答。
“好,叔叔还等着你的论文呢!”
叔叔欣慰地点了点头,由衷地说。
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纪琴与叔叔这一次对话,不能说胜读十年书,但绝对是触之魂魄,动之心弦的。这爱恨、这爱什么、恨什么,为什么爱,为什么恨?在纪琴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叔叔高大、正直的形象,也嵌进了纪琴的脑海中,一直陪伴着纪琴的成长。
纪琴从叔叔手中接过笔记本,恭恭敬敬地向叔叔致了礼后,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回顾爷爷在文化馆讲叙的内容,认认真真地构思起论文来。
画幅是现实存在的,其画作的构图、用笔、功力、技法……经历代高人的鉴别确定,肯定是唐寅真迹无疑,这就无须再用自己稚嫩的笔墨另行论证。游离于画外的墨点、印鉴,是历代鉴定之人疑虑集中之所在,也可能会是后人疑点集中之处,作为论其画的论文,必须交待清楚。画作与其画的来历,实在是二个完全不同的层面,自己这样的水准,要将二件事混在一起,全部交待的清楚明了,让读论文的人看了后能够打心底信服,确实是能力之所不逮。鉴于自己与唐家的血缘关系,那就直接论画吧!
目标确定、意图明确后,纪琴大幅度删掉了笔记本上已经成文的内容,在叔叔的协助下,利用寒假的时间,专程到叔叔任教的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明史、吴门画派和有关唐寅生平资料,分析掌握了唐寅作此画的时代背景和心理状态,从那一角度出发,写成了《论唐寅生前第二幅猛虎图的创作》一文,并在叔叔的提点下,前后作了五次较大的修改才最终定稿。
寒假结束返校,纪琴即将手稿投给校刊,收到此稿,在刊物的编辑、校对直到总编的所有人中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唐寅生前第二幅猛虎图”,对于校刊来说,这简直是一个爆炸性的论题了,况且论文本身又是那样的言之有物、丝丝相连、环环相扣。为此,校刊主编特意找纪琴就相关情况谈了二个多小时,纪琴还把自己记录、修改的原稿交给了校刊作为文章的参照。看到这几乎满满二本笔记本的记录和修改稿,连总编的心跳都加快了不少。校刊还派出专人赶赴县图书馆,就画幅的前因后果请教了徐馆长和爷爷,观瞻了画幅。
证明画幅一切都是事实,论文也确实是纪琴写成的后,校刊所有编辑人员都被感动了,
春节后第一期出版的校刊配了总编的前言以头版头篇发表,发表后,被校刊推荐到省级学术刊物,省级学术专刊又全文发表,并得了大奖。
二校间“吴门画派”在“中国画发展中的贡献以及在中国画史的地位”这样的一个议题的组委会就更不用说了:第一名!
可以这么说,十四虚岁的纪琴,被包送入市一中后,点头说二个文学社都想进入,在很多同学、老师都不怎么看好,有些甚至公开评判其不知轻重的环境下,用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征服了老师和同学,一举成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