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书画室后,爷爷又顺道转过一个可以说有九曲十八弯颇有古典艺术的长廊,极有曲径通幽之感。长廊几乎真有九曲十八弯,全由清一式的华贵木料建成。那一根根挺拔的立柱,全是我们这一带现在已十分稀有的匾柏,每一进,立柱间便是极俱皇家古建筑的斗拱相连,斗拱全是黄檀,托住斗拱的平接,选取的,根根均是百年以上的荆棘,斗拱与斗拱间,用独块香樟板对接,这些木料虽然华贵,但却又有一个特点,全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木材。如果安照这长廊的用材、建造风格和特色,毫无疑问,那怕全拿南洋华贵的红木建造也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偏偏用的全是当地珍贵的木料,足见建造人之匠心。斗拱、连接的香樟板都是精致细腻、又大气磅礴,古色古香的木浮雕,第一进雕刻的是悬梁剌股、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等教人刻苦学习的典故;第二进,则是雕刻着戴冠童子手持如意骑在龙上、童子昂首仰望远方飞来的蝙蝠、鲤鱼跳龙门、一匹马骑着一只猴,寓意状元及第,独占鳌头,马上封候,纳福迎祥,同时也明证只有刻苦学习才能跃过龙门状元及第封官进爵。后面一层接着一层的雕刻分别是祥云、牡丹,再是蟠桃、仙鹤,这寓意更是不言自明。瞻仰过那些浮雕,似是非常顺畅地转过九曲十八弯,忽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二间连在一起又重叠而进的典雅的小屋。最能给人产生震撼力的,是那小屋前比一般人家高出五倍都不止的门槛。
十分关注唐女士表情的馆长敏感地发现,进入几进转弯的长廊后,唐女士的脸色明显庄重起来,一见这典雅的小屋,完全可以说是有神圣庄严地感觉了。
“看来确是‘赌’对了!”
馆长在心中用力地握下拳。
高门槛内侧,便是文化馆最为神圣的地方,“馆藏贵重物品保管室”。
说到,“馆藏贵重物品保管室”,我好象应该把我们的文化馆情况向各位读者介绍一下。这个文化馆的前身是从我县走出去,后到南洋经商,生意做到全国都有很大名望的裘家的家业。裘家第一代出洋后再也没有回来,七七卢沟桥事变前,裘家二代曾经从南洋衣锦回乡。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回来时光大洋就车载船装。到家乡买下这块土地,根据裘老太爷的意愿,建造了这个家园。据说裘老太爷的祖上曾经中过文状元,这祖宅就是按照状元郎当时的设计建成的。前大厅、后花园,书房叠重,长廊环绕,曲径通幽,内湖蓄水,环流四顾。还特别考虑了女眷读书,在后花园专建了一幢二层的小楼,称为“隐楼”,原义是“隐没在花团锦簇”里的小楼,也说明裘家女眷掩隐同时又花团锦簇的生活。
正如宋词所云既有“垂柳栏杆尽日风……双燕归来细雨中”的动,又有“淡烟流水画屏幽……无边丝雨细如愁”的静。
“隐楼”的底层直通小花园,出门就入小花园,石栏假山,真正曲径通幽;二楼不但有雕栏刻花的栏杆窗格,还有专设的曲廊,平时,女眷还可以出房坐在曲廊上看书作画,甚至在曲廊上绣花弈棋。这在当时绝对可以说是“破天之举”的,是文状元的知礼,也是裘家的开明。但隐楼又恰到好处地“隐”在内侧,欲到隐楼,必须通过长廊,层层叠进,边上又有高壁阻断,外面的人没有特别准许,是绝对进不了这小花园的。
长廊高壁不仅阻断了闲杂人的眼线,也同时阻断了夏日的阳光和可能发生的火灾,一举多得。而高高的门槛,进出均须停顿、吸腹、收裙,再慢慢的曲腿举脚缓缓跨过,容不得半分急燥,正是淑女必修之课。这设计和建造,既有江南园林的隐、秀、灵、活;又有北方大家的谨、进、深、势;更有南洋的洋和西欧的洋的闪现。解放初,裘家后人代表祖先专门回故乡将此院捐献给国家,同时希望此院能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点力。故此院一直为文化馆所用,而这“隐楼”,正是借助了那“隐”、“文”、“势”、“谨”的优点,一直成为文化馆的重点保护对象,成为“馆藏贵重物品保护室”。长年生活在大家内园、又经多年古文化熏陶的唐家奶奶,一眼就明察了这文化馆建造的不凡,寓意的深远,尽管对一个小小的县文化馆怎么会有如此气派的院馆心存疑虑,但对此院早已肃然起敬,故神情越来越凝重。
一直在观察唐家奶奶的馆长,自然早就发现了唐家奶奶神情越来越凝重,这自是“内行”的“症状”,故自是越来越开心。
这“馆藏贵重物品保管室”,今天被特意布置成了“馆藏贵重物品陈列展览室”。跨过高门槛,一进室内,一幅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虾”突兀其中。群虾戏水草,寥寥几笔,那虾的弯弓欲退,那草的飘逸灵动,栩栩如生,跃然传神。
另一侧,经过精心装桢的书、画、刻无一不精的吴昌硕的印谱图集端立期间……
唐家奶奶一边缓缓向前挪动,一边仔仔细细地观看着文化馆的展览,心中如平静的湖面突然吹过阵阵松风,形成圈圈涟漪,越漾越大,越漾越宽,震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尽管对一家县文化馆有那么多大家作品惊疑不已,但经多年高深、实沉文化氛围浸淫的唐家奶奶,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表情,一直保持着微曲的身体,一脸的平静。随着隐楼套间的回转,慢慢转过身,处在内心震惊中尚未完全回过神来的唐家奶奶一下呆住了:“猛虎下山图”,唐爷晚年的力作,那一段惊魂期后灵魂的写照,精品中的精品!
一瞬的呆涉后,唐家奶奶突然浑身一颤,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情不自禁地跨步上前,二眼如同受到惊扰的下山猛虎,瞪的象铜玲,浑身一震,出气已明显放粗,双拳紧握,双眼不眨,贴近为保护文物而设置的障碍绳边,整个人似同突然呆了一般。足足数分钟,回过神来的唐家奶奶先是举目从上到下粗略全图,转而横向扫描,扫描数遍后,握紧拳头的右手缓缓松开,慢慢贴近左胸前顺势一掏,脸色突变。一直关注着唐家奶奶的馆长乘势上前,从口袋中掏出放大镜递上。唐家奶奶想也未想,猛然一把抓过,举到眼前,踮脚向上,整个人贴向“猛虎图”,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仔细细地观察起来。笔法、线条、颜色、落款、印鉴、连与画作毫无关联的墨点也仔仔细细地观察着。
弓曲灵动的前腿,紧绷有劲的后腿,微微上翘根根清晰的虎须,直露虎口坚硬如铁的虎牙…….每一笔都是如此的清晰,每一笔都是活样的灵动,每一笔都是深入骨髓的苍劲……无疑是大家手笔!画角一侧游离于猛虎外星星点点略隐略显的一串墨迹,画上“逃禅仙吏”的印鉴,“仙吏”二字微凸,清晰明净,“逃禅”二字模糊不清,肉眼难辩,几乎不见。这与画完全无关的“墨点”、这无法明证的“印鉴”,这样的败笔,决不可能是大家所为,没有一位大家愿将这样明显留有败笔的作品流传于世。除非是名家作画时,正好有其它人在场,感到撕毁实在可惜,遂恳求名家索画,名家拿这不成功的画随手做个人情,这画得以存世。另外,只能是名家作画后留下败笔,觉得无趣,但又没有随手撕毁,放在画台或扔进了废纸堆,被整理的人整理出来后偷偷带出,才有幸保存至今。可这种假设,毕竟没有一点可信度,也决不是鉴赏应有的心态。除以上这牵强的推理之外,这画作明显作假无疑了!
徐馆长与几位十分明白,这画,经数代保存,各代都有高人鉴评,特别是距画作问世较近时期的,毫无疑问肯定被认定为真迹才得以能保存至今。就是这画有幸进入文化馆后,也并非是自己所说的“地域偏僻,罕有人至,无人鉴评”。实质是经多人考证,还专门请古宫博物馆的专家鉴定过,结论也是“绝对是唐寅真迹”。但为什么会有这游离于画外的墨点,特别是任何一位大家都十分看重的印鉴,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别说唐寅这样的大家,就是自己,平时写字作画,如出现这样明显的败笔,也决不可能再留存的,这毕竟关系到自己生前身后名啊。还有,唐寅虽出生苏州,但故藉山西晋城,唐寅对故藉晋城似深有好感,写字作画后,常常落款“晋昌唐寅”,这广为人知。但唐寅工书法,师承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从不浮夸,平时写字画画,落款都严瑾平实,这更为世人知。此画尽管落款“晋昌唐寅”,笔力虬劲,但是极端的狂妄不羁,书风如脱缰之马,狂野无际,完全不是唐寅平时之风格。
这一直是留存于几人内心甚至包括古宫博物院专家等鉴赏过此画作的所有人心中不解的疑团。
徐馆长最终同意林老师的建议,冒着极大的风险将镇馆之宝拿出来,既有考察唐女士是否确是出自唐家,对唐寅画作的鉴定是否确实是行家,并从侧面了解看得比命还重的所带之物究竟是什么,同时也抱有请行家重新鉴定解开迷团的期望。
这时的唐女士,不仅是肉体,似乎灵魂深处也受到重重的震动,整个人都在摇摆,几乎多有点站立不稳了:
“唐爷生前最后第二幅‘猛虎图’!”
(未完待续)